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分离鸡白痢沙门氏菌及其噬菌体,对分离到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采用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并进行特异性PCR鉴定。以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株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噬菌体的分离,通过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和大小,并对噬菌体进行裂解谱、最佳MOI、一步生长曲线、对温度、pH、紫外线以及氯仿的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离到噬菌体vB-SpuS-Spp4为长尾噬菌体,对29株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裂解率为100%;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时噬菌体的效价可达1.47×10~9 PFU/mL。该噬菌体潜伏期为15min,暴发期为45min,暴发量为127;vB-SpuS-Spp4温度耐受性较强,在pH2~13环境中仍有活性。噬菌体vB-SpuS-Spp4对紫外照射不敏感,对氯仿不敏感。噬菌体vB-SpuS-Spp4作为一株烈性噬菌体,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裂解作用,为临床鸡白痢的噬菌体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探究血人参中的活性物质成分,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血人参石油醚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血人参石油醚部位共分离得到2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酮(1)、豆甾烷3,6-二酮(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 22-dien-3β-ol(4)、美迪紫檀素(5)、sativan(6)、2′,4′-二羟基查尔酮(7)、6,7-dimethoxy-4-hydroxy-1-naphthoic acid(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2,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0)、(9E,11E)-13-oxo-9,11-ocatadecadienoic acid(11)、(9E,11E)-13-oxo-9,11-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2)、9-oxo-10E,12E-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3)、9-... 相似文献
4.
5.
褐稻虱翅型分化因子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长翅型和短翅型终年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交替发生,借以不断维持种的生存。实践证明,长翅型的大量产生,往往是迁飞(扩散)的征象,短翅型的数量激增,预兆着大发生的到来。说明它们在繁殖为害规律上各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对于这两种翅型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繁殖为害习性有何不同,以及如何应用翅型分化规律来提高褐稻虱的测报和防治效果,这些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对翅型分化因子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现将所获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向条件下矮嵩草、狼毒和棘豆叶片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变化,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随着坡向由北坡-西北坡-西坡-西南坡到南坡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北坡0.36 g·g-1,南坡0.15 g·g-1)呈降低趋势,土壤温度(北坡14.76 ℃,南坡24.85 ℃)和光照度(北坡540.34 lx,南坡744.12 lx)呈增加趋势;植物物种的组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北坡主要有灌木金露梅及杂类草,而南坡主要有禾草类物种.3种植物叶片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随着坡向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物种不同,各物种的生理指标变化幅度也有差异.在坡向梯度上,3种植物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植物叶片叶绿素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坡向梯度上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植物叶片生理指标(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叶绿素等)可以作为衡量植物抗逆性的因素,3种植物的抗性大小顺序为:矮嵩草>狼毒>棘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生殖系统结构和卵细胞发生将为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及瓢虫分类提供依据,同时可作为瓢虫人工饲料研究开发的参考。【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孟氏隐唇瓢虫生殖系统结构,以及自成虫羽化后不同发育阶段卵巢发育状况和成熟卵巢管卵子发生过程。【结果】孟氏隐唇瓢虫雄性生殖系统包括2对附腺、1对精巢、1对输精管、1对贮精囊、射精管、弯管和阳基。雌性生殖系统包括2片生殖板、生殖腔、受精囊、中输卵管、1对侧输卵管和1对卵巢。单侧卵巢管数量在11~14根之间,卵巢管端部延伸出细长的端丝。卵巢管属于端滋式,分为原卵区和生长区。滋养细胞分散且细胞核几乎充满整个细胞,未见合胞体。卵细胞稀疏地集中在原卵区下端,并且可见营养索向卵巢管顶端延伸。根据卵细胞位置和形态,卵黄积累情况,滤泡细胞形态变化,将卵细胞发生分为前期,中期,中后期和后期。卵细胞发育后期,营养索消失,滤泡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结论】孟氏隐唇瓢虫卵巢管的滋养细胞是端滋式卵巢管滋养细胞中的原始类型,且推测瓢虫科昆虫卵巢管滋养细胞均属于此类。卵细胞早期发育过程中,卵细胞通过营养索从滋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0.
内质网是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细胞器之一,主要参与细胞内脂质合成、蛋白质折叠以及钙离子稳态等过程。创伤、缺血和缺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会使内质网内蛋白质的折叠功能发生障碍,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至今没有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有大量数据表明,ERS是导致SCI后细胞死亡和神经元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并与SCI后神经元的凋亡、自噬和炎症等信号通路存在密切联系,但ERS与SCI之间的分子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合理认识和探索ERS与SCI相关的潜在分子机制,可能是未来SCI治疗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本文首先归纳了ERS相关基因的变化与SCI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内质网相关降解(ER-associated degradation,ERAD)和内质网自噬(endoplasmic reticulophagy,ER-phagy)等3种主要调节方式入手,分析了ERS与SCI后细胞凋亡、炎症、自噬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总结了近几年研究中靶向ERS治疗SCI的相关药物及应用前景,这可能为靶向ERS途径治疗SCI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未来SCI后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