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南篦齿苏铁小孢子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结合显微荧光技术对越南篦齿苏铁Cycas elongata 小孢子发生和花粉个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小孢子叶球5月中下旬开始萌动,小孢子囊着生在小孢子叶远轴面,且3-5小孢子囊以辐射状排列方式聚生成聚合囊。小孢子囊壁由6-7层细胞组成,包括表皮、中层及绒毡层。绒毡层来源于成熟造孢组织的外围细胞,其退化形式为分泌型。6月中旬,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I,至6月下旬形成四分体。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的方式与其他苏铁类植物不同,具有连续型与同时型两种类型。7月中旬,小孢子经过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3细胞的成熟花粉粒。7月下旬进入散粉状态。在花粉发育过程中,母细胞内淀粉粒的积累及其壁上胼胝质的沉积均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吊钟花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茎尖及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改良B5培养基(B5大量元素和钙盐+MS有机物、铁盐、微量元素)最有利于吊钟花的培养,外植体在改良B5+2,4D- 1 mg L-1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在含BA 1~2 m L-1+NAA0.1~0.5 mg L-1培养基中,可诱导产生不定芽.继代培养以改良B5+BA 1 mg L-1+NAA0.5 mg L-1培养基的增殖系数最高.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2 mg L-1为最佳,生根率可达80%以上.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3.
棕榈ISSR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表  周先叶  李勇  张寿洲   《广西植物》2006,26(2):204-208
应用ISSR技术对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进行分析研究,对影响ISSR反应的各因子进行探讨,确定了该研究的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棕榈ISS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行棕榈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五种紫萁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5种紫萁属Osmunda植物的核形态学特征, 其间期核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对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在细胞核内的自然排布情况进行了观察。核型公式为: 粗齿紫萁O. banksiifolia (Presl) Kuhn, 2n=4sm+10st+26t+4T; 紫萁O. japonica Thunb., 2n=2sm+8st+32t(2SAT)+2T;华南紫萁O. vachellii Hook., 2n=4sm+8st+28t+4T; 狭叶紫萁O. angustifolia Ching ex Ching &; Ch. H. Wang, 2n=2sm+4st+34t+4T; 粤紫萁O. mildei C. Chr., 2n=2sm+6st+33t+3T。所有染色体臂比均大于2, 核型类型均为4A, 后3种染色体为首次报道, 且对5种紫萁属植物的核型变异及演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推测Plenasium亚属3种紫萁属植物中粗齿紫萁核型类型最原始, 狭叶紫萁最进化, 其地理分布与核型不对称性有关联, 粤紫萁可能为一自然种间杂种。  相似文献   
5.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有70属,约1750种,广布世界,主要分布于温带和寒带。我国有31属372种,分布全国。该科部分种为观赏植物,药用的近50种。关于石竹科植物的染色体研究,国外报道较多,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从已报道的资料来看,该科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很大。因此,对该科植物进行较系统的染色体研究,探明该科染色体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紫玉兰‘红元宝’(Magnolia liliflora‘Hongyuanbao’)二次花芽分化阶段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以‘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的花芽和叶为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出8个候选内参基因,即泛素酶基因(UBC)、肌动蛋白(ACT)、微管蛋白β链(β-TUB)、微管蛋白β-5链(β-TUB5)、微管蛋白α-3链(α-TUB3)、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酰基载体蛋白2(ACP2)、酰基载体蛋白3(ACP3)。运用Primer Premier 5设计引物,简单克隆和熔解曲线验证引物特异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各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和RefFinder在线工具综合评估其表达稳定性,并通过目的基因TFL1的表达分析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8个候选内参基因条带位置正确,熔解曲线呈单一峰,说明引物特异性良好。(2)β-TUB、β-TUB5和α-TUB3是‘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而UBC和ACT为稳定性最低的内参基因。(3)β-TUB5、α-TUB3、β-TUB及其组合的相对表达量趋于一致,而ACT和UBC并未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有效的标准化。因此,β-TUB、β-TUB5和α-TUB3可作为‘红元宝’二次花芽分化研究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将为木兰属植物二次成花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细胞学压片法,对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 (Dandy) Law]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以及花粉萌发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焕镛木花单性,雄花的雄蕊多数、离生,每一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5~7层.腺质绒毡层具1~2层细胞;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方式为修饰性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以四面体型为主,并有交叉型和左右对称型,偶见T型和直线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粉粒.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变形及败育现象.花粉萌发率为79.89%~80.62%.结合焕镛木花粉粒数目和萌发率的分析认为,雄配子体发育中的败育不是影响焕镛木濒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玉兰亚属的17个种进行RAPD标记实验的结果表明,RAPD标记在玉兰亚属内具有很高的多态性,证明RAPD标记可作为木兰科低等级分类单元的分类依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布于美洲的渐叶木兰与其它分布于亚洲的种类明显分开,滇藏木兰与亚洲的其余15个种也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其余各个种各自聚类,种间均有着不同的遗传距离,RAPD及分子序列测定分析结果均不支持玉兰亚属以萼片状花被片,开花时间,花被片颜色作为分组的依据,建议玉兰亚属以地理分布特征作为分组依据,建立亚洲组与美洲组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胚胎学方法,对香港木兰(Magnolia championii Benth.)小孢子形成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香港木兰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小孢子囊壁5—6层,其中腺质绒毡层1—2层;小孢子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修饰性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或左右对称型,偶为交叉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在次生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都会出现败育,且在很多成熟花药中全部是败育的单核花粉。PAS染色后发现,相对正常发育的小孢子囊,在这种小孢子囊壁中仍有大量淀粉粒残留,可能是药隔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从药隔组织转移到小孢子囊壁以供给小孢子发育所需的营养,使整个药室内的小孢子发育都停滞在单核期。通过不同生境植株花粉萌发率的对比,推断空气湿度是影响香港木兰小孢子正常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3个方面:(1)特定DNA序列的定位;(2)构建染色体的物理图谱及其与遗传图谱之间的关系;(3)稻属基因组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