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7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48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
2.
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蛋白激酶产生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的研究结果。作者从初筛的12株Bacillussublilis菌中,通过对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所产生的枯草杆菌蛋白激酶,用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其活性,经比较不同菌株的活性,筛选出两株高产酶菌株:B.subtilisHW—12和B.subtilisHW—3。同时对菌体和菌落形态特点、生理生化反应进行了鉴定,认为B.SubtilisHW-12菌株可用来做为发酵生产该酶的菌种。 相似文献
3.
野葛花醇提物中异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葛花苷为标准品,对野葛花醇提物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中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DPPH·法对各萃取物进行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1)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的异黄酮含量分别为35.27%、53.42%、52.13%和2.34%.(2)抗氧化实验显示, 4 部分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252、49、197和344 μg/mL.(3)相关性分析表明,野葛花醇提物各萃取部分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来自于其中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野葛花醇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异黄酮含量较高;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效果最佳;表明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观察胰酶消化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起生长的损伤作用。方法:以Nakai等经典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为基础,通过使用低日龄胎鼠,初次培养液加入胎牛血清等步骤,促进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贴壁和生长;在无胰酶消化组直接使用内口外翻的小口径硅化吸管轻柔吹打离散细胞,比较两种方法间神经元细胞突起形成的差异。结果:接吹打组其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突起的生长程度(2124-10um)明显高于胰酶消化组(113+9μm)(P〈0.01),而两组间多巴胺阳性细胞比例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中,低日龄胎鼠及免胰酶消化离散细胞可减少神经元细胞损伤,有利于细胞突起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甘薯(1pomoeabatatas(L.)Lam.)品种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为受体材料,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表达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基因的转HSl基因甘薯植株。共计380个遗传转化的胚性细胞团,在添加2mg/L2.4-D、100mg/L Carb和10mg/L Glu(glufosinate)的固体Ms培养基上选择培养9周后,得到了12个Glu抗性愈伤组织。将这些抗性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1mg/L ABA、100mg/L羧苄青霉素和10mg/L Glu的固体MS培养基上,其中的3个抗性愈伤组织再生出拟转基因植株。PCR鉴定它们为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HS1基因已整合到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具有稳定的除草剂抗性。结薯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结薯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血府逐瘀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大鼠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
CRP) 、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的影响。方法:50 只大鼠随机分为5 组:正常组,模型组,醒脑静组
(0.3 mL/kg),血府逐瘀汤组(0.3 mL/kg),联合用药组(醒脑静联合血府逐瘀汤)。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采用" 二次枕大池注血法"
建立大鼠SAH 模型。从造模成功后的第1 d 开始给药,连续给药7 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术后
1 d、3 d、7 d、14 d取血浆及脑脊液,按ELISA 试剂盒说明书分别测定各组血清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C- 反应蛋白
(CRP)的含量。结果:(1)术后随着时间推移,SAH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TNF-alpha及CRP 含量逐渐上升,在第7 d 达到高峰。(2)术
后第1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血清及脑脊液中TNF-琢、CRP含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醒脑静组及
血府逐瘀汤组中血清及脑脊液中TNF-alpha、CRP 含量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中血清及脑脊液中TNF-琢含量下降,差异具有
显著意义(P<0.05)。(3)术后第3 d、7 d、14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血清及脑脊液中TNF-琢、CRP 含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显著
(P<0.01);与模型组比较,醒脑静组、血府逐瘀汤组及联合用药组中血清及脑脊液中TNF-琢、CRP 含量下降,差异均显著(P<0.0
1),与醒脑静组或血府逐瘀汤组比较,联合用药组中血清及脑脊液中TNF-alpha、CRP含量下降,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醒脑静
联合血府逐瘀汤能有效缓解SAH大鼠CVS,与降低SAH大鼠血清及脑脊中TNF-alpha、CRP 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可作为研究DNA损伤的一个细胞遗传学指标;但是在正常情况下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断裂的出现率并不高;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频率则较高;因而后者是研究染色体稳定性的一个较好指标。丝裂霉素(MMC)是一种强的致突变和致癌剂[2];同时又是强的SCE诱发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淀粉/琼脂糖电泳技术对云南省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四个少数民族人群红细胞乙二醛酶I(GLO I)进行分型调查;结果:GLO1 彝族0.1163、白族0.1468、傣族0.1205、哈尼族0.2070。比较上述四个少数民族之间及其与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与国外不同人种、不同地区人群之间比较;表明GLO I基因在中华民族大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但在我国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而这种民族间差异却明显小于种族间差异。通过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间比较;表明GLO I基因频率的分布无显著性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来自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和丽江玉龙雪山的6个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来自德钦地区三个地方的8个阔孢虫草C.crassisporaZang,YangetLi以及来自云南昆明的一个蛹虫草C.militaris(Vuill)Fr.进行分析。18个随机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冬虫夏草/阔孢虫草与蛹虫草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冬虫夏草与阔孢虫草之间的遗传差异较为明显。在同种虫草个体中,来自同一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小,不同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大。说明云南虫草的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应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来自不同地方的冬虫夏草及阔孢虫草分别聚在一起,提示RAPD标记在虫草群体中有显著的地区特异性。RAPD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虫草属的遗传分化、起源和系统演化等。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珍稀濒危植物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在持续干旱条件下的生理响应。随着持续干旱时间的延长,堇叶紫金牛应对持续干旱的阶段可分为适应期、轻度干旱期、中度干旱期和重度干旱期。在适应期和轻度干旱期,堇叶紫金牛叶片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细胞膜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能主动进行生理调节;中度干旱期,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迅速升高,细胞膜系统受损加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急剧增加,对抵御干旱起到重要的渗透调节作用。在轻度干旱期和中度干旱期,光合色素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提高,以抵抗干旱胁迫。重度干旱期,细胞膜系统、抗氧化酶SOD、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但MDA略微下降,这时可能达到植物耐受干旱的极限,不再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综上表明,堇叶紫金牛具有较强的耐旱性,RWC为49.94%是细胞膜系统、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的拐点,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酶系统的主动适应是其耐旱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