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24篇
  免费   2109篇
  国内免费   6935篇
  2024年   257篇
  2023年   703篇
  2022年   781篇
  2021年   880篇
  2020年   803篇
  2019年   912篇
  2018年   629篇
  2017年   812篇
  2016年   772篇
  2015年   814篇
  2014年   1023篇
  2013年   909篇
  2012年   1171篇
  2011年   1215篇
  2010年   1085篇
  2009年   1077篇
  2008年   1339篇
  2007年   1081篇
  2006年   1063篇
  2005年   900篇
  2004年   849篇
  2003年   673篇
  2002年   720篇
  2001年   594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454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293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82篇
  1992年   204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心磷脂—细胞色素C体系CD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2.
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将本实验室从中国人胎肝细胞染色体DNA中发现和分离的IFN-α1/158V基因的原始克隆,改造成适于进行非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的结构形式,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测得重组IFN-α1/158V的抗病毒活性为1.9×10~7单位/升菌液。随后又采用以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为主的纯化流程对表达产物进行初步纯化,获得了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呈现单一条带的纯化产物。  相似文献   
53.
本文研究了D-葡萄糖两步串联发酵中前一步菌株的发酵产酸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D-葡萄糖、适量的玉米浆、碳酸钙和磷酸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48小时,一株葡萄糖酸杆菌突变株SCB611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3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25%左右;另一株欧文氏菌突变株SCB247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45—5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40%。随发酵时间适当延长,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可逐渐增高。温度28℃,种龄15小时,接种量10%及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利于菌株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  相似文献   
54.
廖永伯  张琪  丁金凤 《生理学报》1991,43(4):368-375
培养的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_(sp))及其对照 WKY 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上存在心房钠尿肽(ANP)的特异性受体,它们与~(125)I-ANP 的最大结合量(B_(max))是:SHR_(sp)3.65±0.13和 WKY 1.89±0.09 pmol/mg pr(P<0.01);解离平衡常数(Kd)值分别是72.6±10.2和42.0±4.8×10~(-12)mol/L(P<0.01)。 两种细胞内介导舒血管作用的第二信使、环磷酸乌苷(cGMP)的基础浓度无显著差异,对相同剂量 ANP 刺激引起 cGMP 分别增加139(SHRsp)和271(WKY)倍。可见 SHRsp 的 VSMC ANP 受体数量虽比 WKY大鼠增多,但对相同剂量 ANP 引起的 cGMP 增加反应及 ANP 受体的亲和力均显著降低。高盐培养液孵育24h 后,细胞表面 ANP 受体的亲和力改变不明显,但受体数量下调,SHRsp 和 WKY 大鼠分别降至对照的34.8±8.2%和38.6±9.4%,细胞对 ANP 引起的 cGMP增加反应明显降低,且均以 SHR_(sp)较显著。提示后两种变化可能在高盐促进血压升高的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5.
在用 PMSG 和 hUG 诱导猕猴排卵过程中,我们研究了 pA 和它的抑制因子 PAI-1与排卵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由促性腺激素所诱导出的卵巢 tPA 活性的增加与排卵密切相关,在排卵前达到高峰,而排卵后明显下降;uPA 只在排卵后的颗粒细胞大量出现;PAI-1分泌高峰比 tPA 峰值早出现12—24小时;排卵来临时,tPA 的明显上升导致 PAl-1的空然下降。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卵巢中 tPA 和 PAI-1活性的这种平衡性的变化可能在排卵机制和维持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而 uPA 或许与黄体形成的调节有某些关系。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氯醛糖麻醉、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去神经和切断迷走神经的猫中探讨室旁核和室旁核α_1肾上腺素受体在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引起的升压反应中的作用。刺激肾神经中枢端可引起动脉血压明显升高。这种血压升高由两个成分组成。第一成分可被植物性神经阻断剂六烃季铵和阿托品所阻断,第二成分不能被植物性神经阻断剂所阻断。双侧室旁核毁损后,植物性神经阻断前、后刺激肾神经中枢端引起的升压反应都明显减弱。侧脑室和室旁核微量注射α_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哌唑嗪,可显著抑制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引起的升压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室旁核和中枢的,尤其在室旁核的α_1肾上腺素受体在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引起的升压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在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伏核内注射β-内啡肽抗体所对抗,在损毁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后该对抗效应消失。但损毁ARH并不影响PAG注射吗啡所引起的镇痛作用,也不影响伏核注射纳洛酮对于PAG内注射吗啡引起镇痛的对抗作用,以上结果提示,(1)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中有ARH及β-内啡肽能纤维参与;(2)除β-内啡肽以外,伏核内尚有其它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8.
利用甾体激素撤退方法造成移植在地鼠颊囊内人子宫内膜出血的动物模型,研究消炎痛和PGF_(2a)对内膜出血的作用。结果表明,注射三种不同剂量消炎痛并不能完全抑制内膜出血,但对内膜出血时间有延缓作用。用两种不同剂量的PGF_(2a)采取缓慢释放给药方法,虽然地鼠在给药后外周血液中PGF_(2a)水平比给药前显著增高,但内膜出血并不出现在撤退甾体激素之前。结果提示,PGF_(2a)对内膜血管破裂无直接作用,而纤溶活性变化可能是触子宫内膜出血更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9.
细菌超低温冻结保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10属19种19株细菌超低温冻结保藏试验的结果。从细胞存活率看,冻结保藏8个月,10%甘油、10%二甲基亚砜保护剂保藏效果优于蒸馏水作保护剂,少数菌株三种保护剂保藏效果相近。快速冻结与慢速冻结对细咆存活率影响不显著。恶臭醋杆菌混浊变种(Acelobacter rancens var. turbidans) AS 1.41,产氨短杆菌 (Brevibacterium ammoniagenes) AS1.844,细胞悬液浓度大,细胞存活率有增高趋势。电镜观查,超低温冻结细胞死亡率高的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 AS 1.489有胞壁破裂、胞质溢出现象,是细胞死亡原因之一。冻结融化后直接测定,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S 1.557乳酸生成力下降3.4—13.8%,溶壁小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 AS 1.634对溶菌酶敏感性下降14—23%。冻结融化后移接2代测定,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tum crenatum) AS 1.998 产 L-异亮氨酸,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AS 1.76产青霉素酰化酶酶活力,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AS 1.647产2-酮基-L-古龙酸,植物乳杆菌产乳酸均与冻结前相近。  相似文献   
60.
本实验在体力锻炼与脱锻炼过程中观察了五条成年雄性杂种狗的无氧阈(AT)、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cap/mm~2)、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之比(C:F)、肌纤维组成——慢肌纤维百分比(%ST)以及毛细血管弥散距离(弥散距离)的变化。结果表明:锻炼前AT与cap/mm~2、C:F,%ST及弥散距离均分别有显著相关。锻炼后第五周,AT、cap/mm~2、C:F和%ST分别增加了40.9%、12.2%、22.9%和2.4%,弥散距离降低6.3%,其中只有AT的增加有显著意义,锻炼十周后,AT增加68.2%(P<0.001)、cap/mm~2增加37.8%(P<0.05)、C:F增加78.1%(P<0.001),弥散距离降低17.0%(P<0.01)而%ST无显著变化。停止锻炼后第五周,AT等各指标都有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意义,停止锻炼后第12周,AT、cap/mm~2,C:F,%ST分别降低了18.9%、10.9%、10.5%、2.9%,弥散距离增加5.1%,其中除AT的降低有显著意义外,其余指标的变化均无显著意义。与锻炼前相比,这些指标的变化。除%ST外,仍有显著变化。在锻炼与脱锻炼的过程中,AT与cap/mm~2、C:F、弥散距离在各期或整个过程中均呈显著相关,但与%ST相关不显著。实验结果提示,骨骼肌的毛细血管供应状况是决定无氧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