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2篇
  免费   506篇
  国内免费   258篇
  546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金龟子绿僵菌在森林土壤中的分布及对松墨天牛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松墨天牛是重大森林植物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本研究于2005年8月~2006年8月从福建、江西两省共110个林分样区(其中松林88个样区)采集土壤样品330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的金龟子绿僵菌。从21个样区的26份土样中分离出的金龟子绿僵菌占采集样区的19.1%和样品的7.9%,成菌落数(CFU)500~72500CFU/g,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在森林土壤中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对分离到的9个产孢量高的菌株,采用浸渍法(1×10~7孢子/mL)接种3~4龄健康松墨天牛幼虫,采用跗节接种法接种2~15日龄健康成虫,测定其致病力。结果表明,MaYTTR-03、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和成虫均有较高致病力,表现出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82.
林丽群  汪正祥  雷耘  李亭亭  王俊  杨敬元 《生态学报》2017,37(19):6534-6543
针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基础研究中乔木树种大范围分布数据难以获取问题,尝试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结合专家知识分层次实现树种识别。首先采用冬季Landsat8/OLI数据根据物侯特性分层提取常绿、落叶林的地域范围;进而依据夏季Worldview-2高分遥感影像的实地乔木样本的光谱特征分层次完成常绿树种(巴山冷杉、华山松、青$、刺叶栎)和落叶树种(红桦、日本落叶松、米心水青冈、漆树、锐齿槲栎、椅杨)的识别;并通过实地植被样方及专家知识通过高程数据完成分类结果的修正;最后结合GIS对主要优势树种的地形及地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实验精度表明常绿林中巴山冷杉、华山松、刺叶栎、虫害华山松整体精度较高,落叶林中红桦、漆树等识别精度相对较高,部分树种如椅杨、锐齿槲栎识别精度较低;总体上常绿树种的精度要优于落叶树种。从植物地理学、遥感、GIS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将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与物种物候特性、专家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提出了一种乔木树种识别的方法(1)提供了复杂山地环境的主要乔木优势种识别途径,且具有通用性;(2)完成了物种物候特性与遥感数据特性的整合利用,有效降低数据成本费用;(3)配合地面样方及专家知识修正结果,避免了过分依赖光谱特征引起的误判。这将为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83.
张炳  黄和平  毕军 《生态学报》2009,29(5):2473-2480
区域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评价是考量区域可持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中,以江苏省(1990~2005年)为例进行生态效率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区域生态效率在1990~2005年期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同期的总物质投入(total material input, TMI)、物质需求总量(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TMR)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总体上呈现"弱脱钩(weak de-link)".  相似文献   
84.
沙地景观中矢量数据栅格化方法及尺度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转换(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问题,从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对转换方法及尺度的响应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库布齐沙漠地区的2003年1:10万的矢量数据为例,转换尺度以10m为起点,200m为终点,10m为间隔,利用最大面积值方法(RMA)和中心属性值方法(RCC)两种转换方法分别进行栅格化,讨论了面积、周长、斑块数量对不同尺度及不同转换方法的响应,同时还讨论了运算时间对转换方法及尺度的响应.得出了"30m大小的转换尺度为最佳尺度,最大面积值方法(RMA)优于中心属性值方法(RCC)"的结论.  相似文献   
85.
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效率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桂珍  吕永龙  陈英旭 《生态学报》2008,28(12):6348-635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评价非赢利组织绩效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从绩效审计的观点探讨沿太湖6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环保局)2001~2005年执行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从技术效率来看,40%的决策单位为相对有效率;对于规模效率,有36.7%的决策单元为相对有效率,各环保局的效率不能令人满意。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保局的总技术效率不具有明显影响,而企业数与环保局的整体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环保局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6.
Although th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diseases, these associa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age‐related trends in MCV remain unclear. Therefore, we used a dataset with over one million values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ing and MCV changes. All laboratory data obtained between November 1998 and November 2019 at Chungbuk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fter excluding cases with missing values for individual complete blood count parameters, outlier MCV values, and ages less than 1 year and more than 88 years, 977,335 MCV values were obtained from 309,393 patien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blood components with ages and analysis of the median value changes for each blood component across decade‐wise age groups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eing and changes in blood components. The median values of MCV showed gradual increments with age.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for patients aged 1–25 years had a larger slope than that for patients aged 26–88 years. For MCV, the equation for patients aged 1–25 years was 0.40*(age) + 81.24 in females and 0.45*(age) + 79.58 in males. The equation for patients aged 26–90 years was 0.04*(age) + 88.97 in females and 0.06*age + 88.30 in males. Among patients aged >40 years, the MCV value was higher in men than in women. Analysis of a large dataset showed that the MCV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age and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differed between patients aged 1–25 and 26–88 years.  相似文献   
87.
酶分子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是工业广泛应用的物质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将不同酶分子通过串联、插入、翻译后融合等方式构建成符合工业需求的杂合酶,但应用中多结构域杂合酶在表达量与酶活等方面仍存在弊端,而基于特定蛋白质结构域的多功能设计成为新趋势。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学家正面临着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集。近年来"蛋白质功能区"概念的提出,拓宽了人们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组织层次的认知,功能区残基聚簇的协同演化可导致同一家族不同蛋白质功能的差异。基于海量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定位特定功能区以及协同进化的关键位点,再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就可实现多种功能残基在同一蛋白质中的精准嫁接,完成天然酶分子的再设计。这将是杂合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也会成为生物大数据时代下蛋白质设计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8.
40多年来塔南策勒绿洲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策勒绿洲1956、1990和1998年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航片、TM和SPOT)进行配准、解译与分类处理,比较分析绿洲4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并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探讨绿洲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从1956年到1998年策勒绿洲西北部的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绿洲面积增加了近20%;林地的分布明显改变;河道发生显著位移,据实地调查大约向北移动400 m。对1990年TM与1998年SPOT分类数据,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并比较分析,发现研究区的绿洲、绿洲 荒漠交错带、荒漠和沙丘4种景观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绿洲面积增加而斑块数减少了近一半;交错带面积减少而斑块数增加了35%;荒漠面积减少而斑块数增加了60%;沙丘面积基本没有变化但斑块数减少了20%。绿洲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人工绿洲的面积增大而绿洲 荒漠交错带的面积明显减少,同时整个绿洲的破碎度增加而连通性降低,绿洲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89.
 快速、定量、精确地估算区域森林生物量一直是森林生态功能评价以及碳储量研究的重要问题。该研究基于机载激光雷达(LiDAR)点云与Landsat 8 OLI多光谱数据, 借助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地区55块调查样地数据, 首先提取并分析了87个特征变量(53个OLI特征变量, 34个LiDAR特征变量)与森林地上、地下生物量的Pearson’s相关系数以进行变量优选, 然后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建立森林生物量估算模型(OLI生物量估算模型和LiDAR生物量估算模型), 并与基于两种数据建立的综合生物量估算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 讨论预测结果及其精确性。结果表明: 3种模型(OLI模型、LiDAR模型和综合模型)在所有样地无区分分析时,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达到0.4以上, 基于不同森林类型(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分析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有明显提高, 达到0.67及以上。利用分森林类型模型估算生物量, 综合生物量估算模型精度(地上生物量: R2为0.88; 地下生物量: R2为0.92)优于OLI生物量估算模型(地上生物量: R2为0.73; 地下生物量: R2为0.81)和LiDAR生物量估算模型(地上生物量: R2为0.86; 地下生物量: R2为0.83)。  相似文献   
90.
Aim Ecologists seeking to describe patterns at ever larger scales require compilations of data on the global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Comparable compilations of biological data are need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patterns, but have received far less attention. We assess the availability of biological data across an entire assemblage: the well‐documented demersal marine fauna of the United Kingdom. We also test whether data availability for a species depends on its taxonomic group, maximum body size, the number of times it has been recorded in a global biogeographic database, or its commercial and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Location Seas of the United Kingdom. Methods We defined a demersal marine fauna of 973 species from 15 phyla and 40 classes using five extensive surveys around the British Isles. We then quantified the availability of data on eight key biological traits (termed biological knowledge) for each species from online databas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our predictors were tested with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Results Full data on eight fundamental biological traits exist for only 9% (n= 88) of the UK demersal marine fauna, and 20% of species completely lack data. Clear trends in our knowledge exist: fish (median biological knowledge score = six traits) are much better known than invertebrates (one trait). Biological knowledge increases with biogeographic knowledg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with body size, and is greater in species that are commercially exploited or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Main conclusions Our analysis reveals deep ignorance of the basic biology of a well‐studied fauna,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far greater efforts to compile biological trait data. Clear biases in our knowledge, relating to how well sampled or ‘important’ species are suggests that caution is required in extrapolating small subsets of biologically well‐known species to ecosystem‐level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