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f yeast population o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ne obtained by spontaneous and inoculated fermentation of must from Vitis vinifera Lado, a minor white grapevine autochthonous to Galicia (NW Spain).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usts derived from Lado presented a high acidity though the potential alcohol level was acceptabl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S. cerevisiae strains isolated from spontaneous fermentations was low, probably due to must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se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the commercial strains used.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wines subsequently produced had high alcoholic levels and very high acidities (pH 3.0) as was expected from must composition. Wines obtained from spontaneous fermentations had a lower alcohol content but higher total acidity than those from inoculated fermentations. Monovarietal wines produced from Lado were poorly evaluated in sensorial tests because of their unbalanced structure and sourness; however, when they were mixed with other autochthonous white varieties with less acidity, the resulting wines were well accepted.  相似文献   
82.
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物理及生化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亓翔  许路  吴进才 《昆虫学报》2008,51(12):1265-127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连年大发生,为在其治理中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生化测定研究了5个常用水稻栽培品种扬辐粳8号、扬稻6号、扬粳9538、淮稻9号和宁梗1号叶片中的硅含量、硅颗粒大小、蜡质含量等物理指标和一些生化指标与抗虫性的关系,并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危害不同水稻品种后其体内生化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宁梗1号、淮稻9号叶片表面的硅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硅颗粒大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宁粳1号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由此表明叶片表面硅和蜡质含量与抗性有关。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后,抗虫品种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但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感虫品种。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不同品种后,其体内一些酶的活性明显不同,取食抗虫品种的幼虫体内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品种的幼虫,SOD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品种的幼虫, 表明抗虫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和显示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典型的病理变化(肺泡内形成一层蛋白质透明膜)。方法:利用百草枯(Paraqual)染毒SD大鼠复制ARDS实验动物模型,取肺病理组织,切片,试剂Goat—Anti-Rat—FITC IgM IgG染色,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rming microscope,CLSM)观察。结果:CLSM能清晰到样品内不同层面的病理变化。结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能清晰观察样品内不同层面的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其观察到的图像更直观、更具立体感,能更好表达ARDS的病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4.
甘肃小麦HMW—麦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1份冬、春小麦品种的HMW—麦谷蛋白亚基分析,共检测到14种亚基和22种亚基组合,13份材料具有5 10亚基,2份具有2*亚基,2份具有14 15亚基,5份具有17 18亚基,5 10亚基在春小麦中出现的频率较冬小麦中高;品种HMW—麦谷蛋白亚基品质得分在4—12分之间,春小麦平均得分7.6,冬小麦平均得分6.6。结果表明:品种间GLu—1位点遗传变异差异大,亚基种类丰富,但优质亚基分布频率较低,品质评分较低,主要原因是其亲本含有优质亚基的比率太低。可见,丰富优质资源,提高小麦5 10亚基的分布频率是今后小麦品质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85.
地上部植食者褐飞虱对不同水稻品种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上和地下部生物群落的交互作用对于调控陆地生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盆栽条件下利用2×2析因设计研究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侵害水稻9 d后, 感虫品种(广四和汕优63)的土壤线虫总数、属数及自生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性线虫)数量增加, 并且一般达到显著水平(P<0.05); 而上述指标在抗虫品种(汕优559和IR36)土壤中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植食性线虫数量在强感虫品种广四上显著增加(P<0.05), 而在强抗虫品种IR36上显著减少(P<0.05)。褐飞虱和水稻品种对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线虫通道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成熟度指数、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没有明显影响, 可能与供试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单一及褐飞虱作用时间较短有关。总之, 褐飞虱强烈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营养结构, 并且作用的方向(促进或抑制)和程度依赖于水稻的品种特性, 揭示出地上部植食者的短期侵害将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6.
新变种上犹杜鹃的ITS分子标记证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杜鹃花科杜鹃属的新变种上犹杜鹃进行了ITS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1)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在系统树上没有聚合为一支;(2)上犹杜鹃ITS序列密码子第二位上的G+C含量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差异明显,而且编码位上的G+C含量(G+Cc)也与原变种毛果杜鹃有差异;(3)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并具间断性特征;(4)密码子偏向性指数CBI分析正好反映了上犹杜鹃处于"变种"等级阶段的特点。基于这些证据,认为上犹杜鹃处理为种以下等级"变种"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87.
报道并描述了罂粟科一新变种--重瓣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var.pleiopetalum J.C.Shao,var.nov.).该变种与野罂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重瓣花.  相似文献   
88.
重庆地区主要作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了重庆地区6种主要作物(水稻、玉米、空心菜、红薯、土豆、南瓜)食用部分和对应根系土壤样品,分析了Pb、Cr、Zn、As、Hg、Cu、Ni、Cd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了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水平及重金属的协同和排斥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食用部分重金属的含量为籽粒类>根茎类>瓜果类,南瓜对8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远远低于其他物种,水稻富集水平较高;红薯和空心菜对Cr的富集、水稻对Cd的富集分别较为依赖于土壤中Cr、Cd的含量,而土豆对As元素的富集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浓度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协同和排斥关系均存在,但总体协同大于排斥,Zn和Cu、Cd和Ni、Cr和Ni多数呈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可以应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区域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89.
辣椒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9个辣椒(Capsicum annuumL.)品种(系),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基因型、外植体类型、苗龄和Ag-NO3等因素对外植体不定芽分化和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BA/IAA为10∶1配比下,有利于辣椒外植体的分化再生,而6-BA/IAA为3∶1配比下适合于再生芽的伸长;不同品种辣椒的再生能力差别较大,分化率在13.3%~90.0%之间;辣椒子叶再生能力比下胚轴强,是较好的外植体材料;12~16 d苗龄的外植体分化频率较高;添加4mg?L-1AgNO3可使芽分化率平均提高16.9%.通过比较,筛选出了适合于辣椒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B5(MS无机盐 B5有机成分) 5 mg?L-16-BA 0.5 mg?L-1IAA 4 mg?L-1AgNO3,芽伸长培养基为MB5 3 mg?L-16-BA 1 mg?L-1IAA 2 mg?L-1GA3 4 mg?L-1AgNO3,生根培养基为1/2 MS 0.2 mg?L-1IAA 0.1 mg?L-1NAA.  相似文献   
90.
黄琼  胡杰  王勤 《昆虫学报》2013,56(6):594-604
酚氧化酶是黑色素合成和昆虫免疫的关键酶, 通常以无活性的酚氧化酶原形式存在。为给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遗传分化和免疫防御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黄、 黑两种色型黄粉虫幼虫的酚氧化酶原基因Tm-ppo, 对其cDNA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两种色型黄粉虫不同发育阶段mRNA表达水平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从黄、 黑两种色型黄粉虫幼虫中克隆出的两个Tm-ppo cDNA序列全长均为2 199 bp, 碱基序列一致性为99%, 包含一个2 055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684个氨基酸, 它们的编码蛋白有3个氨基酸差异: 第176位(P→A)、 256位(V→A)和648位(I→M)。这两个基因分别被命名为Tm-ppo-1和Tm-ppo-2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X987235和JX987234)。 Tm-ppo-1和Tm-ppo-2编码的酚氧化酶原异构体蛋白(分别为Tm-PPO-1和Tm-PPO-2)存在一个可能的酚氧化酶原水解活化位点(R50~F51残基之间)和一个双铜结合中心(第196~239位残基和第344~411位残基); 同时含有一个类似巯基酯区域的序列(第579~588位残基)及一个C 末端保守基序(第634~645位残基); 但它们无氨基端疏水信号肽序列, 也不存在跨膜区域。Tm-PPO-1和Tm-PPO-2的二级结构由大量的α 螺旋、 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组成; 三级结构分为前导域(第16~66位残基)、 不相邻的功能域Ⅰ(第3~15位残基和第67~181位残基)、 功能域Ⅱ(第182~419位残基)和功能域Ⅲ(第420~679位残基)4部分。此外, Tm-ppo-1和Tm-ppo-2在黄、 黑两种色型黄粉虫的各发育期均有表达, 并且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表达水平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 幼虫期﹥成虫期﹥蛹期。同时, 环境温度对Tm-ppo-1和Tm-ppo-2的mRNA表达具有显著影响: 与常温对照组(25~30℃)相比, 42℃暴露24 h和48 h的两种色型黄粉虫幼虫、 蛹和成虫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相同试验条件下, 黑色型黄粉虫幼虫和成虫的Tm-ppo-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黄色型幼虫和成虫的Tm-ppo-1 mRNA表达量, 但两种色型黄粉虫蛹的Tm-ppo异构体表达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黄粉虫的遗传分化和免疫防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