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9篇
  39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广西凤山、西林等地中三叠统上部双壳类分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讨论广西西部中三叠统上部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序列,建立5个化石带;并附述黔南和滇东南晚三叠世1个双壳类带.这些带自下而上为:(1) Daonella (Longidaonella) producta-D. americana 带,属晚安尼早中期;(2) D. moussoni 高峰带,属晚安尼晚期;(3) D. rieberi-D. indica 带,属早拉丁期;(4) D. kotoi-D. jilongensis 带,属晚拉丁早期;(5) Halobia subcomata-D. varifurcata带,属晚拉丁晚期;(6) H. rugosoides-H. bifurcata 带,属早卡尼期.文内简要描述了各带的主要标志化石23种.  相似文献   
92.
长江中、上游铜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铜鱼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和天然捕捞对象,1990—1995年作者利用在长江中上游收集的1030尾标本,对铜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0.005413L~(3.113)(r=0.9982),生长方程为L_t=60.0229[1-e~(-0.2325(t 0.6108))];W_t=3261.9137[1-e~(-0.2325(t 0.6108))]~(3.113),体重生长拐点t=4.2龄,相应的体长41.05cm、体重973.03g。按生长指标值分析,阶段生长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即4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4龄后的生长减缓期。因此,天然渔业的捕捞规格应控制在约1000g以上的个体,目前在葛洲坝以下的中游江段主要捕捞幼鱼的现状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93.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干旱河谷地区的重要生态恢复物种,为探讨岷江柏对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策略,以生长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生境中的岷江柏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其在湿季(7月)和干季(11月)的水分生理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1)水分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干季岷江柏的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显著增加(P<0.05),比叶重(LMA)、黎明水势(Ψpl)、正午水势(Ψml)则显著下降(P<0.05);(2)光合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岷江柏在干季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饱和光下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初始羧化效率(CE)、光合能力(Amax)、CO2补偿点(Γ)、光呼吸速率(Rp)、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Jmax/Vcmax、光能捕获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效率(ETR)均显著下降(P<0.05),而暗呼吸速率(Rd)、水分利用效率(WUE)、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显著上升(P<0.05)。干季,岷江柏采取增加水分获取能力并降低水分散失的水分利用策略、增加光合产物消耗策略、增加热耗散的光合器官保护策略等,以适应干季干旱、低温等环境胁迫,进而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94.
庞彩艳  文琦  丁金梅  吴昕燕  施琳娜 《生态学报》2024,44(12):5003-5013
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数据,借助InVEST模型、相关性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东北部;(2)研究期内,黄河上游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现整体减少趋势,生境质量与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3)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碳储量与土壤保持-碳储量之间呈现协同关系;(4)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效应,不同分区之间差异较大。本文可为科学管理区域生态系统,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赣江上游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赣江上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采集赣江上游38个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Agilent 8800)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结合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主成分分析及沉积物质量基准等研究赣江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污染物可能的来源及评价其存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沉积物中W、Cr、Mn、Cu、Zn、As、Cd、Hg、Pb等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30、4.40、999.84、9.72、293.81、47.66、2.85、1.34、63.68 mg·kg-1;除Cr和Cu外,其余7种重金属的平均值均超过江西省土壤背景值。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表明,赣江上游表层沉积物中47.37%的采样点呈严重污染,28.95%采样点污染明显,其中污染程度章水段>桃江段>贡江段;地积累指数法显示,Mn、As、W、Pb呈轻度污染,Cd和Hg呈中度或偏重度污染;主成分分析显示,As、W、Hg、Pb具有相似的污染源,Cr和Mn具有相似的污染源;沉积物质量基准分析表明,对底栖生物可能产生毒性效应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Hg,主要分布在章水段和桃...  相似文献   
96.
赤狐华南亚种与东北亚种上毛髓质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唐福全  张伟 《四川动物》2006,25(4):725-729
选取赤狐华南亚种和东北亚种8个部位上毛,用测试格测定上毛的髓质指数。结果表明,赤狐华南亚种和东北亚种上毛髓质指数在同一亚种的不同部位及亚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无论在总体平均值上,还是在不同亚种个体同一部位上,赤狐东北亚种上毛的髓质指数均大于华南亚种。两亚种躯干部上毛髓质指数的平均值均明显大于前肢。这种差异性表现为从前肢末端到动物体躯干部呈梯度递增,其递增梯度在两个亚种的个体中表现有同步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
东北虎上颚浸润性高中分化鳞癌的临床特点是:病初精神、饮食、粪便等无明显变化,随着肿瘤增大,鼻肿大,鼻孔出血,鼻孔通气不畅,不食,最后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98.
这篇文章主要考虑由常微分方程组和偏微分方程组构成的Barbour血吸虫病模型.偏微分系统是反映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反应扩散系统.对模型的定性性质进行了分析.利用比较原理得出解的一致有上界性.同时利用能量方法证明出椭圆系统在扩散系数的一定范围内没有非常数的正稳态解.  相似文献   
99.
Mathematical human body models (HBMs) are important research tools that are used to study the human response in car crash situations.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muscle response in HBM, as novel safety systems also interact with vehicle occupants in the pre-crash phase. In this study, active muscle response was implemented using feedback control of a nonlinear muscle model in the right upper extremity of a finite element (FE) HBM. Hill-type line muscle elements were added, and the active and passive properties were assessed. Volunteer tests with low impact loading resulting in elbow flexion motions were performed. Simulations of posture maintenance in a gravity field and the volunteer tests were successfully conduct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feedback control of a nonlinear musculoskeletal model can be used to obtain posture maintenance and human-like reflexive responses in an FE HBM.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