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4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1846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蓝藻伪空胞的特性及浮力调节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永生  孔繁翔  于洋  张民  史小丽 《生态学报》2010,30(18):5077-5090
伪空胞为蓝藻在水体中提供浮力,使其获得适宜的生长条件,最终导致蓝藻水华暴发,了解伪空胞的特征对控制蓝藻水华暴发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蓝藻伪空胞自1865年被Klebahn发现到1965年被正式命名的研究历程,目前已发现150多种原核生物中含有伪空胞;伪空胞是两末端呈圆锥状的中空圆柱体,伪空胞半径与临界压强遵循方程:Pc=275(r/nm)-1.67MPa;伪空胞气体含量可根据不同原理,利用Walsby伪空胞测定装置、压力浊度计和细胞流式仪测得。总结了伪空胞组成的化学特性,评述了伪空胞gvp基因丛结构功能和GvpA、GvpC的蛋白空间结构。GvpA是伪空胞合成的主要成分,gvpA在伪空胞内存在多个拷贝,其功能仍不清楚;GvpC由33个氨基酸重复单位组成,重复单位越多,伪空胞越不易破裂;概述了伪空胞3种浮力调节机制:镇重物的改变、伪空胞的合成、伪空胞的破裂;归纳了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氮、磷、钾)参与伪空胞浮力网络调控的途径。提出了目前伪空胞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伪空胞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2.
李鹏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22,41(2):281-290
液态发酵条件下,以微晶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比较了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 8985和里氏木霉T.reesei QM9414产纤维素酶的能力。8985发酵12 h开始产生纤维素酶,36 h时酶活达到产酶峰值的50%,此时QM9414尚未诱导产酶。测定8985发酵84 h时上清液中滤纸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的酶活分别为1.06、3.62、1.80和6.67 IU/mL,分别是QM9414上述酶活的1.72、1.70、6.35和1.12倍。8985滤纸纤维素酶酶活的最适反应条件为pH 4.5,反应温度50℃,在Fe3+(≤4 mmol/L)和Cu2+(0–10 mmol/L)存在条件下酶活稳定。  相似文献   
123.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300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约为30-50头/km^2,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5000头左右,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24.
广西马山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西南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和成熟林)5个演替阶段15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植被的更新、演替及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成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群落各层次的覆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覆盖度以成熟林最大,灌木层覆盖度以小乔林最高,而草本层覆盖度以灌丛最高;重要值≥10.00的科、属、种最大值出现在小乔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层次的结构明显不同,乔木层的植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乔林最高;成熟林灌木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小乔林和草丛(P<0.05),与石漠和灌丛差异不显著(P>0.05);森林阶段草本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灌丛、草丛和石漠(P<0.0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着顺向演替发展而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变化不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草丛阶段最大,成熟林最小;灌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阶段最大,石漠阶段最小;乔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最大,成熟林有所下降;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本层的生态优势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乔木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岩溶植被恢复可分为恶劣物理环境阈值和顶极种缺乏的阈值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内由不同功能特征的驱动种和关键种决定着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越接近演替后期,顶极种越丰富,群落驱动种和关键种向高级、大型和长寿植物发展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5.
人工控制有限供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试验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在底墒充足的条件下采用3种供水处理:拔节期一次性供水75mm(I1);返青供水37.5mm和拔节期供水37.5mm(I2);返青后生长期内无水分供给(Ick)。全生育期内用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30cm)水多根多,根系反应敏感。上层干旱促使根系向深层发育,利用下层水量较多。I1处理减少表土层(0~30cm)的根量和根长密度,促进根系下扎,较多地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并减少无效分蘖。虽然总穗数减少,但同I2、Ick相比籽粒数和籽粒重有较大幅度增加,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根系吸水效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I1在30cm以下其根系吸水效率超过了I2处理,并在100~200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Ick除0~30cm土层外,其余土层有效底墒供水率均较低;I1和I2两处理30~100cm有效底墒供水率均在84%以上,1~2m土层内I。大于I2。Ick由于土壤水分不足并未造成千粒重的明显下降,相反,3个处理中最高;土壤水分不足导致穗数、穗粒重、籽粒重和籽粒数的显著降低,从而造成了最终产量的降低。产量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I1比其余处理提高了将近14%,其次为Ick,最低的是I2。在灌溉效率上,I1比I2提高了将近19%;在相同灌溉量的前提下,蒸腾效率I1比I2提高约7%。I1水分利用效率高于I2和Ick处理。可以认为:配合充足底墒,前期控水,有限的一定量的水分拔节期(关键期)一次供给比在返青和拔节分别供给,更为有效科学。  相似文献   
126.
采用人工接蜂、桉树组织石蜡切片和生化组分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桉树受桉树枝瘿姬小蜂诱导后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结果表明:DH201-2叶柄角质层厚度和油囊数量均较GL-UG9的厚、多,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角质层厚度=0.00001 <0.01,P油囊数量=0.00209<0.01),但是GL-UG9叶柄表皮细胞厚度和维管束数量均较DH201-2厚、多,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15215<0.05)和极显著水平(P=0.002375<0.01),DH201-2茎皮层薄壁细胞厚度、油囊直径、维管束数量较GL-UG9厚、多,差异分别为显著(P皮层薄壁细胞厚度=0.04071 <0.05)、极显著(P油囊直径=000016<0.05)、极显著(P维管束数量=0.00000<0.01).而GLUG9茎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厚度均较DH201-2厚,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角质层厚度=0.00167,P表皮细胞厚度=0.00000<0.01);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为组织瘿,由内到外可以分为:营养组织层、薄/厚壁组织层、维管束层、皮层、表皮等结构;接种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后,桉树叶片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均升高,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但是蛋白质、pH值、类黄酮、总酚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吲哚乙酸氧化酶、过氧化物、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研究显示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诱导了桉树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实验结果为抗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无性系的选育技术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7.
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忠佩  林心雄 《生态学报》2002,22(8):1224-1230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瘠薄红壤条件下主要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和过程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较慢,不同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系数在0.28-0.64之间,平均为0.45,此值约比一般红壤高34%;这与瘠薄红壤粘粒含量较高,酸度较大,原土有机质含量低有关,但在红壤地区导致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差异的土壤性质诸因素中,土壤酸度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原土有机碳含量,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在第1年比一般红壤中慢,第2年反而分解较快,其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瘠薄红壤条件下每100kg有机物质每年所能形成的土壤有机质量约在30kg左右,因此,适当施用有机肥可以较快地增加瘠薄红壤的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28.
周海燕  赵爱芬 《生态学报》2002,22(6):894-900
一日内冷蒿和差不嘎蒿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早或晚出现了最高值,而其余时间则变化低缓,原因归结于沙地环境因子和植物内部因子的共同作用。冷蒿的Pn和WUE日均值高于差不嘎蒿,E的日均值却低于差不嘎蒿,说明冷蒿在干旱环境下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量和节约用水的能力。自然状态下冷蒿各生长季的水势(ψω)和充分膨胀时的渗透势(ψπ^100)远低于差不嘎蒿,水分相对亏缺(RWD)、束缚水含量(BWC)、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BWC/FWC)元高于差不嘎蒿,表明其具有更强的抗旱性;干旱和旱后复水条件下差不嘎蒿的RWD、BWC和BEW/FWC产生大幅度波动;长期极端干旱条件下两才RWD、EWC和ψω终极植相近;长期淹水对冷蒿生理过程的影响更大些。干旱使两种牧草蛋白质发生分解,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大量累,其中冷蒿的累积量远远超过差不嘎蒿,这种累积特征可能正是两种牧草竞争机制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29.
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蒸腾作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阮成江  李代琼 《生态学报》2001,21(12):2141-2146
通过对沙棘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其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探讨黄土丘陵区安塞人工沙棘林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棘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明显的日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5、7月份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6、8、9月份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在生长季(5~9月份)中7月份蒸腾速率最大,5、9月份较小,5月份(0.3900g/(g·h))仅为7月份(0.9350g/(g·h))的41.95%;沙棘林在生长季的蒸腾耗水量为257.56mm(占同期降雨量的63%),与降雨量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沙棘林的蒸腾耗水量在降雨量不同的月份有明显的差异,9月份(降雨量为43.2mm)的蒸腾耗水量为7月份(降雨量为130.1mm)的25.9%.黄土丘陵区安塞的环境条件基本满足沙棘生长的要求,沙棘可作为该区造林恢复植被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30.
贾彤  任安芝  王帅  高玉葆 《生态学报》2011,31(17):4811-4817
通过温室栽培实验,以感染两种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ibiricumNeotyphodium gansuence)和未感染内生真菌的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为实验材料,分析感染不同种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两种内生真菌羽茅的株高和CO2补偿点显著低于未染菌的羽茅,而染菌羽茅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高于未染菌羽茅,但对于感染不同种内生真菌的羽茅,无论是分蘖数与生物量的积累还是光合生理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