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9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34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MYB转录因子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是最具代表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广泛参与植物发育、苯丙烷代谢、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响应、激素响应以及细胞形态建成等过程。该研究从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中克隆得到StMYB44基因(GenBank登录号XM_006367359.2),该基因CDS长为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含有2个SANT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tMYB44基因在花中表达最高,在匍匐茎中表达最低;且StMYB44基因在无蔗糖处理下表达上调,在高浓度蔗糖处理下(6%、9%)表达下调。构建表达载体并进行遗传转化烟草发现,StMYB44基因突变体在无蔗糖条件下的长势明显好于野生型,而在高蔗糖浓度下(6%、9%)的长势弱于野生型,且蔗糖浓度越高,差异越大。研究表明,蔗糖浓度能够调节StMYB44基因的表达,推测StMYB44基因可能在植物响应蔗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主要的风险是转基因植物与近缘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及其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油菜、棉花、玉米和大豆,以及未商业化种植的水稻、小麦的基因流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转基因作物与其近缘种之间发生基因流的频率和最远发生距离;介绍了降低基因流发生的方法。基因流频率受物种亲缘关系、花期重叠时间、风速风向等因素的影响,最远发生距离受气候条件、传粉媒介、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转基因作物与其近缘种之间的基因流频率与距花粉源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y=-0.59x-0.46,R2=0.25,P<0.01),亲缘关系近的基因流频率高。为了降低转基因植物与其近缘物种之间的基因流风险,建议采取“分区管理”的策略,并加强基因流发生之后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3.
104.
HSSP是用大豆密码子改造的10 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在前期研究中,从获得的转基因大豆中筛选到1份单拷贝转基因材料GSDH5。该研究采用染色体步移法获取转基因大豆GSDH5的T-DNA插入位点的左边界旁侧序列,对获得的左边界旁侧序列进行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转基因大豆GSDH5特异性检测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花和种子)中的表达量,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遗传稳定性,并对转基因大豆GSDH5中的粗蛋白、含硫氨基酸含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为培育高含硫氨基酸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分子鉴定显示,外源基因HSSP和筛选标记基因Bar成功整合到受体大豆‘东农50’基因组中,且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2)HSSP基因成功插入到大豆基因组1号染色体非编码区52 873 883 bp处。(3)HSSP基因在转基因大豆GSDH5的种子中特异性表达,且在T_2~T_4代转基因大豆中能够稳定遗传并表达。(4)‘东农50’粗蛋白含量在41.53%~43.32%之间,GSDH5粗蛋白含量在40.18%~43.03%之间,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GSDH5种子中硫氨基酸占种子干样的比例为1.35%,占种子蛋白的比例为3.14%,与转基因受体品种‘东农50’相比,占比显著升高,分别增加了11%和16%。(5)转基因大豆GSDH5植株与受体品种‘东农50’在单株荚数、百粒重、株高、结荚习性、花色、叶形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证明HSSP基因的插入对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研究认为,转基因大豆GSDH5材料具备进一步培育成高含硫氨基酸大豆新品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5.
106.
探索目的基因在转基因白桦杂交子代群体中的传递规律,为后续进一步跟踪调查,实现转基因白桦的聚合育种提供帮助。以1年生BpAP1、TabZIP转基因白桦杂交T1代和5年生BpGH3.5、BpCCR转基因白桦为研究对象,测定杂交子代种子千粒质量、发芽率和发芽势等活力指标,同时采用PCR扩增法检测目的基因,调查杂交T2代白桦苗高。杂交子代各家系间种子千粒质量、种子活力指标和苗高等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高于85.00%。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T2代群体中的传递规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雌、雄配子目的基因的传递效率分别为30.00%、50.00%左右,同时未获得3目的基因聚合的杂交T2代个体。目的基因的随机插入降低了白桦杂交T2代种子活力,未获得3基因聚合的白桦杂交子代,目的基因的聚合对杂交子代个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产生致死现象。  相似文献   
107.
转基因大豆是目前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之一,其中具有耐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大豆占比最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一直争议不断,因此,其批准商业化种植前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显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已经商业化种植了二十多年,迄今为止还没有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目前已经批准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均进行了严格的毒理学评价、过敏性评价和营养学评价,经过严格评价后上市的转基因大豆可以放心食用。综述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对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相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沉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领域的应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外源基因表达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基因沉默。外源基因沉默可分为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如何应对基因沉默,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是转基因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9.
Abstract

The Agrobacterium-mediated ability to transfer genes into organisms without sexual crossing provides breeders with new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lant production. Gene transfer offers advantages over classical genetic manipulation since plants are improved without disrup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their genomes. Several useful genes isolated from microrganisms and affecting pest resistance, rooting ability, hormonal metabolism etc., are now available. These genes can be easily cloned into suitable Ti and Ri derived plasmid vectors and transferred into woody species. The scarce ability of most fruit trees to regenerate the whole plant from in vitro-cultured cells remains the main obstacle to a wider use of gene transfer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10.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are a hallmark of oxidative imbalance in the brains of 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s, Parkinson's and prion diseases and their respective animal models. While the causes of oxidative stress are relatively well-documented, the effects of chronically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on cognition, pathology and biochemistry require further clarification. To address this, young and aged control and amyloid-β protein precursor-over-expressing mice were fed a diet with added R-alpha lipoic acid for 10 month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hronic antioxidant administration on the cognition and neuropath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the brain. Both wild type and transgenic mice treated with R-alpha lipoic acid displaye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markers of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R-alpha lipoic acid had little effect on Y-maze performance throughout the study and did not decrease end-point amyloid-β loa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spite the clear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mediating amyloid pathology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ageing and AβPP-transgenic mice, long-term antioxidant therapy, at levels within tolerable nutritional guidelines and which reduce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have limited benef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