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4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74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青岛近海及其临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微型浮游植物(0.2~2.0 μm) 是海水中最小的自养浮游生物, 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 并在海洋有机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 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冬季该海域以富含藻红素(Phycoerythrin-rich, PE)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 Syn)细胞占优势,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 Euk)次之,而富含藻蓝素(Phycocyanin-rich, PC)的聚球藻细胞数量很低, 未发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Pro)的存在.Syn 的变化范围为8.97×103~1.95×105 cells·ml-1, 平均4.67×104 cells·ml-1; Euk的变化范围为1.95×102~1.01×104 cells·ml-1, 平均2.39×103 cells·ml-1. Syn丰度在胶南以南海域出现高值区域, 在即墨海域和崂山东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 Euk丰度在日照海域出现高值区域; 崂山海域为低值区域; 各水层Syn和Euk丰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的24 h昼夜连续变化进行观测发现, Syn、Euk丰度都有明显昼夜波动.相关性分析表明: Syn与温度、 电导率呈正相关, 与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Euk与盐度和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约为20%.  相似文献   
992.
用超声法提取绞股蓝鲜叶样、杀青样、烘干样、风干样以及绞股蓝袋泡茶干茶样的总皂甙,并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总皂甙含量为杀青样> 烘干样> 鲜叶样> 风干样> 干茶样,可能由于各处理的糖苷酶失活程度不同导致皂甙不同程度的分解,在生产和实验研究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不同地表处理方式对日光温室辣椒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秸秆 地膜处理的辣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33·04kg·m-3和50·22元·m-3;其次是地表覆盖地膜处理,分别达18·81kg·m-3和28·57元·m-3.不同地表处理方式对0~20cm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地表覆盖秸秆和覆盖秸秆 地膜处理,分别为31·98mg·kg-1和31·96mg·kg-1,小于对照处理(50·33mg·kg-1);地表覆盖地膜和使用保水剂处理的硝态氮含量较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辣椒对氮肥的利用均有所增加,耕层硝态氮积累减少.在0~20cm耕层内,地表覆盖地膜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最低,为0·72mg·kg-1,其次是地表覆盖秸秆 地膜处理,为0·92mg·kg-1.地表覆盖秸秆 地膜和地表覆盖地膜处理增加了当季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损失,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994.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TSN平均值分别为4·67和0·48g·kg-1,且梯田较低,川坝地较高.与农地相比,果园SOC(4·33g·kg-1)和TSN(0·46g·kg-1)平均值略有降低,草地较高.林地SOC和TSN平均值较农地高117·7%和89·4%.该区SOC和TS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9·7%和58·4%,以林地最大(62·8%和54·5%),草地和农地次之,果园最小(18·0%和22·9%).土壤C/N依果园、农地、草地和林地的顺序递增.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下的SOC和TSN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1).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本农田建设和果园建设对SOC和TSN积累作用不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明显促进了SOC和TSN的积累.  相似文献   
995.
三江平原不同群落小叶章种群生物量及氮、磷营养结构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两个群落的优势植物小叶章的生物量、结构动态、不同生长阶段各器官的氮、磷含量和储量动态以及氮、磷养分限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显著,但均符合模式Y=A+B1t+B2t2+B3t3;二者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差15 d左右;F/C 均小于1且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二者地上各器官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在生长季均单调下降,且叶>叶鞘>茎,根中全氮变化基本一致,但全磷变化差别很大;二者各器官“三氮”含量特别是NH4+-N和NO3--N含量变化较大,且NH4+-N/NO3--N>1;根是二者氮、磷的重要储库,而茎、叶和叶鞘的氮、磷储量波动较大;两种小叶章的氮/磷<14,表明氮是影响二者生长的限制性养分,但其对于前者的限制性程度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96.
丛枝菌根对喜树幼苗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是我国特有的多年生亚热带落叶阔叶树种,因其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温室盆栽接种试验,观察了2属6种丛枝菌根真菌即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光壁无梗囊霉(A. laevis)、木薯球囊霉(Glomus manihot)、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和透光球囊霉(G. diaphanum)对喜树幼苗生长和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的形成对喜树幼苗的生长以及氮、磷营养的吸收均有影响。从生物量看,除幼套球囊霉和光壁无梗囊霉侵染形成的丛枝菌根喜树幼苗与无菌根幼苗(CK)差异不显著外,其余菌根幼苗的生物量均明显大于无菌根幼苗,透光球囊霉和蜜色无梗囊霉菌根幼苗尤为突出,分别达到无菌根幼苗的1.9和1.4倍。丛枝菌根的形成似乎不利于喜树幼苗的氮素营养吸收,并且主要体现在叶片的氮含量上。相反,丛枝菌根形成总体上促进喜树幼苗对磷素营养的吸收,并且主要体现在根的磷含量上。与无菌根幼苗比,所有菌根幼苗根的氮、磷分配比例增加,而叶片的氮、磷分配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形态的磷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艳  唐海溶 《生态科学》2006,25(1):38-40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形态的无机磷(DIP)和有机磷(DOP)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生长、培养基中磷浓度的变化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的影响。在缺磷和大分子DOP(卵磷脂)作为磷源的情况下,碱性磷酸酶活性迅速提高,在第9天达到了最大值,其活性分别为19.11U和18.28U,显然在缺磷胁迫下和大分子DOP的利用过程中碱性磷酸酶起着重要作用。DIP(磷酸二氢钾)和小分子DOP(β-甘油磷酸钠)都容易直接被球形棕囊藻吸收利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8.
非点源污染物在沟渠湿地中的累积和植物吸收净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有机质和总氮在沟渠湿地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40 cm以下深度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茭草(Zizania latifolia)湿地底泥对有机质和总氮有显著的持留和累积作用;但表层底泥中含量随季节变化大,最高与最低值相差近2倍以上.有机质和总氮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芦苇和茭草湿地底泥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6和0.9335.水体中总氮与NH4+-N和NO3-N也显著相关,表明总氮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氮,其矿化作用是无机氮的重要来源.每年秋季芦苇收割以后,可带走氮818 kg·hm-2和磷103.6 kg·hm-2,茭草可带走氮131 kg·hm-2和磷28.9 kg·hm-2.茭白对氮的吸收能力高,试验表明,利用茭白取代野生植物,既能取得很好的净化效果,又可被农民主动回收,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99.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磷和有机质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结果表明,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5.4%和19.5%、有机质下降了46.8%和28.2%,土壤全磷无显著变化;轮作提高了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及其活化率,土壤硝态氮含量2年分别提高了15.5%和159.1%、速效磷含量提高了44.5%和48.0%,差异显著.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变化有显著影响.苜蓿草地轮作后第2年,种植春小麦与种植玉米相比差异显著,种植马铃薯和休闲处理土壤养分变化幅度处于二者之间.种植春小麦能够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生长季平衡,种植玉米增加了对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磷的消耗,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季节性下降,C/N和C/P降低.在半干旱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向农田转变过程中,以轮作春小麦为宜,应避免种植玉米作物,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  相似文献   
1000.
东北黑土有机磷的矿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室内恒温控湿培养法和埋袋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序列下黑土有机磷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无论是实验室培养法还是埋袋法,有机磷含量和矿化速率都逐渐下降,累积矿化率逐渐上升.培养法中,两个处理的矿化速率均在1个月时最大,分别为31.67和38.75 mg·kg-1·month-1,6个月时累积矿化率和矿化速率分别为7.9%,13.26 mg·kg-1·month-1;9.24%,17.99 mg·kg-1·month-1.埋袋法中,5个有机物料处理的矿化速率均在1年时最大,分别为55.67、55.65、49.60、19.71和22.52 mg·kg-1·month-1,3年时玉米根和小麦根处理的累积矿化率和矿化速率较高(二者3年的累积矿化率约50%,矿化速率约35 mg·kg-1·month-1),而大豆根和草根的处理则较低.同时,两种研究方法均表明,有机磷初始含量影响其矿化率和矿化速率,有机磷初始含量愈高,其矿化率和矿化速率就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