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9—2010年的SPOT NDVI数据,分析了河池市植被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并结合气象和地形数据分析了植被与气候、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总体上呈恢复趋势,年均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作用不明显;(2)200—500m的海拔范围内植被恢复显著,但400—500m的海拔范围内有小面积植被退化现象,随着海拔增加,植被变化趋于稳定;(3)6—15°的坡度范围内植被恢复最显著,而2—6°及大于25°坡度范围存在植被退化的现象;(4)不同坡向上的植被恢复差异不明显,但随着坡向由阴坡转阳坡,植被总体恢复呈减小趋势。喀斯特地区人类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在海拔400—500m、坡度大于25°的阳坡区域仍存在植被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52.
山区夏季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以泰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山为例,应用夏季的Landsat 5的TM6为基本数据源,基于单窗算法定量反演了泰山地表面温度(LST),在此基础上首先探讨了LST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然后比较了归一化水汽指数(NDM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表达山区LST上的效力,最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出LST与地形因子、NDMI的回归方程,应用偏相关系数,得出各个因子对LST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地形因子中,影响LST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随海拔升高呈自然对数形式降低,相比而言,坡度、坡向以及太阳入射能量的影响则很小;2)在没有水体时,NDVI与NDMI都能有效地表达山区的LST,LST与NDVI间是二次项负相关关系,与NDMI间是线性负相关关系,在表达LST上NDMI比NDVI更有效;3)综合分析表明,地表水汽特征是其表面温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海拔。研究结果将为山区地表温度空间分异性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53.
杨惠滨  国庆喜 《生态学报》2016,36(20):6487-6495
森林年龄结构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胸径指标间接推测树木年龄是获得森林年龄结构的有效手段。基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156株成熟红松解析木数据,分析成熟红松个体胸径与年龄之间关系,探讨地形与竞争因子对红松胸径与年龄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所搜集的红松解析木数据,海拔、坡度、坡向、竞争因子等因素都对红松胸径与年龄关系产生影响,其中坡向与坡位对红松胸径-年龄关系影响最为明显,而竞争因子的影响较小并且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差异性。在南坡向-中坡位的红松个体,其胸径与年龄之间表现出了最佳的拟合效果。对地形与竞争因子的影响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4.
This study projects future (e.g., 2050 and 2099) grassland productivities in the Greater Platte River Basin (GPRB) using ecosystem performance (EP, a surrogate for measuring ecosystem productivity) models and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The EP models developed from a previous study were based on the satellite vegetation index, site geophysical and biophysical features, and weather and climate drivers. The future climate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derived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3.0 ‘SRES A1B’ (a ‘middle’ emissions pat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future sustainability of the potential biofuel feedstock areas identified in a previous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tential biofuel feedstock areas (the more mesic eastern part of the GPRB) will remain productive (i.e., aboveground grassland biomass productivity >2750 kg ha?1 year?1) with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future. The spatially averaged EPs for these areas are 3519, 3432, 3557, 3605, 3752, and 3583 kg ha?1 year?1 for current site potential (2000–2008 average), 2020, 2030, 2040, 2050, and 2099,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identified potential biofuel feedstock areas will likely continue to be sustainable for future biofue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grasslands identified as having no biofuel potential in the drier western part of the GPRB would be expected to stay unproductive in the future (spatially averaged EPs are 1822, 1691, 1896, 2306, 1994, and 2169 kg ha?1 year?1 for site potential, 2020, 2030, 2040, 2050, and 2099). These areas should continue to be unsuitable for biofuel feedstock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se futur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estimation maps can help land managers to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expected changes in future EP in the GPRB and to assess the future sustain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potential biofuel feedstock areas.  相似文献   
55.
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云南纵向岭谷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发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选取2km×2km、4km×4km、6km×6km、… \,20km×20km网格进行多尺度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及其独立和交互作用,分析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然后又进一步研究了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比如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对生态系统的独立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与路网等级有关,其相关程度与路网等级呈反比,随着尺度的变化,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表现为增强型、减弱型、质变型和无尺度效应这4种类型.在大多数尺度下,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对生态系统分布既有独立作用,也有交互作用.其中,高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比较显著,而低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不太显著.但是,随着尺度的增大,县乡路网、乡村路网和小路网对生态系统分布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均显著,且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表明地形对低等级道路具有明显的干扰或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5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common dietary phytosterols, stigmasterol and β-sitosterol, in alter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attenuat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Methods

Stigmasterol and β-sitosterol were administered to mice at 0.4% in a high-fat western-style diet (HFWD) for 17?weeks.

Results

Stigmasterol and β-sitosterol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HFWD-induced fatty liver and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cluding elevated levels of hepatic total lipids, triacylglycerols, cholesterol and liver histopathology. Both phytosterols decreased the levels of intestinal bile acids, accompanied by markedly increased fecal lipid levels. In addition, they altered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lipid metabolism. β-Sitosterol was less effective in affecting most of these parameters. Lipidomic analysis of liver and serum samples showed that stigmasterol prevented the HFWD-induced elevation of some di- and triacylglycerol species and lowering of some phospholipid species. Stigmasterol also decreased serum levels of ceramides.

Conclusion

Stigmasterol and β-sitosterol, at a dose corresponding to that suggested for humans by the FDA for lowering cholesterol levels, are shown to alleviate HFWD-induced NAFLD. Stigmasterol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β-sitosterol, possibly because of its suppression of hepatic lipogenic gene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of circulating ceramide levels.  相似文献   
57.
地理、地形因素是影响西北旱寒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生态保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甘肃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该地区122个气象站点的1980、1990、2000年3个年份各月降雨量和平均气温作为数据源,分析了各月降雨量和平均气温与经纬度、海拔、坡向、坡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降雨量与经度、纬度和海拔3个地理、地形因子相关性较大,与坡度和坡向无显著性相关;降雨量和纬度之间存在普遍的显著性负相关,平均偏相关系数在0.5以上。另外,月平均气温与经度、海拔具有很高的显著性负相关,其中平均气温与海拔之间的偏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但与坡度和坡向的相关性不显著。更进一步,分析了3个年度各月的月平均气温与纬度之间的关系,虽然气温和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随着年份的变化,温度与纬度具有显著性相关的月份数在减少,并且在存在相关性的月份中,气温同纬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也在逐年减小,纬度对温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正逐渐变弱。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范围正向东南扩展的结论,并为全球变化下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58.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冰灾后林木受损的生态学评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2008年初南方冻雨冰雪灾害对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造成的损害情况做了研究。对12个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受灾情况做了对比分析, 对不同径级和不同地形因子下林木抵抗冻雨灾害的差异做了对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林木受损程度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径级差异和地形级差异。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比多数亚优势种受害更严重; 各树种抗冻雨灾害能力以山茶科和樟科的种较强, 而壳斗科的多个种, 如米槠、栲(C. fargesii)受灾较为严重; 林木的受损比例随着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增加而增大; 在未受灾的各级林木中, 超过70%的个体集中在最小一级径阶(1-5 cm)。χ2检验显示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对林木受损状况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坡位上升, 林木受损程度逐渐加重, 上坡位的林木受损比例最大, 下坡位最小, 这可能与随着坡位升高, 迎风面降温效果更迅速有关。对于坡向和坡度而言, 位于半阳坡的林木受灾比例显著高于半阴坡, 位于坡度级III (15°-25°)、IV (25°-35°)、V (35°-45°)上的林木受灾最严重。该研究结果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保育和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冰雪灾害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森林恢复和演替、乡土阔叶树种的选育及森林经营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文章采用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南丰蜜桔近红外检测的多元线性回归变量。对南丰蜜桔近红外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后,利用反向间隔偏最小二乘法,从500~1750 nm中初选出7个光谱区间,用于多元线性回归变量筛选。利用通过遗传算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的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比较发现,利用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的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结果最优,模型预测相关系数为0.937,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613 oBrix。结果表明,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可以有效地筛选近红外光谱的多元线性回归变量,提高南丰蜜桔可溶性固形物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0.
张谧  熊高明  陈志刚  樊大勇  谢宗强 《生态学报》2004,24(12):2686-2692
地貌单元和地形的局部变化严重制约着光照、温度、水分甚至土壤资源的再分配 ,从而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以永久性监测样地为基础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模拟 0 .96 hm2样地的地形表面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分析了米心水青冈 -曼青冈群落的地形异质性状况 ,并结合群落调查的结果探讨了地形因素对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样方的平均坡度在 18.2~ 74 .6°之间。坡向可以分为南坡、西南坡及东南坡 3部分 ,坡度及坡向差异显著。对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及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半方差分析 ,发现三者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分别为 2 85 .8m,2 80 .5 m及 6 .1m。地形因素的变化尺度远大于植被组成的变化 ,说明小尺度下地形因素不是影响群落内种群分布格局的唯一因素。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块金值分别为 2 1.8及 4 98.0 ,说明两者在小尺度下的某些过程不能忽视。植物与地形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种对地形的适应性不同 ,群落中的 2 4种主要植物可以分为 4个生态种组。因此 ,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在地形变化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