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4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286篇
  304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西南地区生态重要性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林子雁  肖燚  史雪威  饶恩明  张平  王莉雁 《生态学报》2018,38(24):8667-8675
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在明确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构建西南生态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GIS技术识别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地区,为优化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表明:西南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为75.7万km2,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横断山区、川西高原等地区。该区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32.5%,提供了59.4%的土壤保持总量和54.5%的水源涵养总量,保护了69.7%的重要物种。研究建议,划定极重要区为生态红线进行强制性严格保护,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促进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2.
93.
杨亚敏  李东明 《菌物学报》2020,39(8):1451-1475
镰刀菌主要为植物致病菌,但也可引起严重人类感染。镰刀菌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本文主要综述相关的皮肤感染,分为局限性皮肤感染及播散性感染,诊断多较困难。由于该属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播散性镰刀菌病死亡率可达80%-90%。本文对Medline和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查阅和分析,综合归纳了镰刀菌所致皮肤感染的致病种、地域分布、危险因子、临床表现形式、药物敏感性及其诊疗方案等,该综述对全面了解镰刀菌病的特征及对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95.
该文在东北地区多年平均的年均温、年降水分布图,海拔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和植被图的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合,预测3种落叶松(Larix sp.)的“气候-地形”潜在分布区。预测精度用敏感性、指定度和总正确率进行评价,3个树种的敏感性为61%~88%,指定度为80%~99.8%,总正确率为80%~99.8%。年均温、年降水和海拔是控制3种落叶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5种气温变化方案(+1 ℃、+2 ℃、+3 ℃、+4 ℃和+5 ℃)和6种降水变化方案(-30%、-20%、-10%、+10%、+20%和+30%),预测气候变化对各个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探索不同的树种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气温每上升1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将减少12%;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var. changpaiensis)将增加23%;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ntii)将增加500%。降水每增加10%,兴安落叶松将减少12.5%;长白落叶松将增加64%;华北落叶松将减少15%;随气候的“暖干化"(+5 ℃,-30%),兴安落叶松将向西北方退缩100 km左右;长白落叶松向西北方扩展100 km左右;华北落叶松将向东北方扩展800 km左右。随气候的“暖湿化"(+5 ℃,+30%),兴安落叶松将向西北退缩400 km左右;长白落叶松将向西北方扩展550 km;华北落叶松将向东北方扩展320 km左右。  相似文献   
96.
用于高灵敏可视化检测松材线虫的闭管等温扩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的松材线虫高灵敏可视化闭管检测方法。针对松材线虫核糖体DNA的序列保守区域设计LAMP引物,通过优化LAMP体系中的Mg2+、甜菜碱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并结合蜡封反应管对产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直接通过肉眼观察SYBR Green I荧光显色进行判定。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检测到低至10拷贝/管的松材线虫核酸片段,可对单条线虫进行检测,并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能区分检测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由于整个反应恒温进行,无需热循环仪;闭管检测极大地降低了扩增产物交叉污染的风险;检测速度快,整个检测过程只需40 min,为松材线虫的现场快速筛检提供了一种简便、高灵敏、高特异的工具。  相似文献   
97.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对温度升高的敏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反馈关系。为了深刻理解地下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本文综述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因子及其内在机制,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确定性。土壤生物、底物质量和底物供应显著调控着土壤呼吸的Q10值,但研究结论仍然有很大差异。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则通过对土壤生物和底物的影响而作用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呼吸的Q10值下降;水分过高或过低时Q10值降低。另外本文从土壤温度测定深度、时空尺度、土壤呼吸不同组分温度敏感性差异、激发效应以及采用方法的不同等几方面分析了温度敏感性研究存在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了未来拟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1)土壤呼吸不同组分温度敏感性差异的机理;(2)底物质量和底物供应对温度敏感性的交互影响;(3)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基于浑太流域1970—2006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参数率定后的平流-干旱(AA)模型计算浑太流域蒸散.根据水量平衡法得到的蒸散结果对模型的原始参数进行调整,并在4个子流域进行验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法、克里金插值、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浑太流域蒸散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AA模型经验参数(0.75)在浑太流域上的计算误差为11.4%,表明AA模型在浑太流域上是可行的;浑太流域年均蒸散量为347.4 mm,并以1.58 mm·(10 a)-1的速率略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年内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季节变化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高于秋季;整个流域实际蒸散量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但差异不大;净辐射是影响浑太流域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探究白三烯调节剂及沙美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呼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e-10,IL-10)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沙美特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血清IL-10、hs-CRP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predicted value,FEV1 %)、呼气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的变化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eNO、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FEV1 %、PEF和A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三烯调节剂联合沙美特罗对支气管炎哮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炎性状态,同时调节患者的肺功能,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0.
土壤碳矿化(或土壤异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是深入揭示土壤呼吸控制机理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文以自由放牧(FG0)、封育11年(FG11)、封育31年(FG31)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0、5、10、15、20、25 ℃培养, 探讨了封育对羊草草地土壤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封育年限、添加葡萄糖、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土壤碳矿化速率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 < 0.000 1)。FG0的羊草草地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显著高于FG11和FG31的, 在添加葡萄糖处理下也呈现相同的趋势。长期封育降低了羊草草地土壤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在添加葡萄糖后, 培养前7天的土壤碳矿化的激发效应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增加2.28-9.01倍; 在整个56天培养期间, 激发效应介于2.21-5.10倍, 最高值出现在10或15 ℃。土壤碳矿化速率可用经典的指数方程来表示, FG0草地的土壤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大于长期封育草地(FG11和FG31); 与未添加处理相比, 添加葡萄糖显著增加了土壤碳矿化速率的温度敏感性, 即在添加葡萄糖后土壤微生物呼吸受温度的影响更大。长期封育会降低羊草草地土壤的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 从而降低土壤碳周转速率和释放速率, 使内蒙古地区长期封育草地仍然具有碳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