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4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09篇
  41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植物多样性是调控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最重要的生物因素, 植物多样性丧失深刻影响食草动物, 但由于小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波动明显、统计随机性较大等困难, 我们对植物多样性丧失如何影响小型食草动物依然知之甚少。基于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设置的长期植物物种剔除试验, 本研究于2016-2020年7-8月连续调查了植物物种剔除各处理中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f)的数量, 分析了植物物种及功能群丧失对草原毛虫的影响。结果表明, 虽然时空差异及统计随机性是影响草原毛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但植物物种剔除介导的群落差异对草原毛虫数量的影响依然显著: (1)在各观测时段, 优势种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的丧失导致群落中草原毛虫数量显著减少; 禾草类物种丧失也会减少草原毛虫数量, 但其影响仅在8月显著; (2)杂类草物种丧失通过增加群落中禾草物种多度, 可增加草原毛虫数量; 豆科物种丧失使莎草增多, 也会增加草原毛虫数量; (3)各植物功能群部分物种剔除并未显著影响草原毛虫数量。本研究证实了高寒草甸中草原毛虫数量会因优势植物嵩草和禾草的多度减少或禾草物种丧失而显著减少, 但群落总生物量、个体数和物种丰富度、豆科多度以及各功能群植物同比减少, 都对草原毛虫数量没有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在随机作用主导下, 植物群落中的特定功能群相对多度(而非物种多样性)变化深刻影响草原毛虫适合度, 进而影响生态系功能及服务; 未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及草地虫害生物防控中应更多考虑统计随机性及植物功能多样性对小型食草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记述了中国同脉缟蝇亚属20个种团,其中17个种团,即异突同脉缟蝇种团H.(H.)abnormis group,双带同脉缟蝇种团H.(H.)bistriata group,短突同脉缟蝇种团H.(H.)brevis group,台湾同脉缟蝇种团H.(H.)formosae group,河南同脉缟蝇种团H.(H.)henanensis group,叉突同脉缟蝇种团H.(H.)laticosta group,李氏同脉缟蝇种团H.(H.)lii group,背斑同脉缟蝇种团H.(H.)notostigma group,美额同脉缟蝇种团H.(H.)ornatifrons group,多斑同脉缟蝇种团H.(H.)picta group,五斑同脉缟蝇种团H.(H.)quiquenotat group,单突同脉缟蝇种团H.(H.)singularis group,纹额同脉缟蝇种团H.(H.)striatifrons group,斑腿同脉缟蝇种团H.(H.)substigmata group,西藏同脉缟蝇种团H.(H.)tibetensis group,三尖同脉缟蝇种团H.(H.)trispina group,爪突同脉缟蝇种团日.(H.)unguiculata group为首次提出,并描述了2新种,平截同脉缟蝇H.(H.)trunciformis sp.nov.和长膜同脉缟蝇H.(H.)longinotata sp.nov.,提供了该亚属分种团检索表.所有观察标本均保存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54.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的社群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2002年7月~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地区沿青藏公路设立试验区,直接观察到936群次,计13795只次藏羚。藏羚的集群类型受到生育周期的影响,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以雌性群(60.49%)和雄性群(30.86%)为主;夏季和秋季主要为雌性群(41.65%,49.66%)和母仔群(49.36%,33.67%);雌雄混群(58.14%)主要出现在冬季。雄性群在1年中很少见,尤其是夏秋两季,冬季较为常见,多由亚成体雄性组成。独羚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占11.32%。常见的集群大小为2~20只,占71.90%,其次是21~200只的群,占16.35%;>200只的集群极少,仅占0.43%,且仅出现于夏季产羔往返迁徙途中。藏羚的集群大小受竞争、捕食风险以及迁徙繁殖的共同影响。藏羚的集群极不稳定,交配期雌雄混合群受雄性亚成体的干扰经常改变,而在迁徙季节大群和小群之间的转换也很频繁。大型集群为雌性群或母仔群,其最适集群大小为2~20只。  相似文献   
55.
对正常和半乳糖性白内障及给中草药的大鼠晶状体中某些吡啶核苷酸成分、糖类、非蛋白质巯基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白内障晶状体中,NADPH及非蛋白质巯基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晶状体的,而NADP、半乳糖及半乳糖醇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晶状体的;当注射半乳糖的同时分别用黄岑、石斛、菟丝子及玉蝴蝶四种中草药水煎剂灌胃,上述变化为基本恢复至正常晶状体的水平。表明四种中草药对晶状体中的异常生化变化具有阻止及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56.
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类型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文峪河上游河岸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WINSPAN法对研究地区河岸林进行群落分类,对各群落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出河岸林群落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地区河岸林群落进行生态功能适应性分组.通过研究,文峪河上游河岸林可划分为阔叶混交林、华北落叶松阔叶混交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云杉阔叶混交林、阔针混交林、油松阔叶混交林、青杨林、沙棘灌丛和柳树灌丛等9个群落类型,但群落类型之间的分异性总体表现不高,且表现出突出的多样性特征;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组成复杂,草本层多为一些耐干扰种和耐水湿种,总体上越远离河岸,高地群落中的物种比例越高,表现出高地森林与河流之间生态过渡带的典型特点和河岸带生态环境的高度异质性;根据本文构建的群落的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研究地区9个河岸林群落类型可以划分为强入侵性功能组、中等入侵性功能组、弱入侵性功能组和高逃避性功能组等4个生态适应性功能组,不同生态适应性功能组的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主要物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生态对策,而草本层物种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7.
A chicken linkage map, constructed with the Kobe University (KU) resource family, was used to locate the genetic locus for muscular dystrophy of abnormal muscle type (AM). The KU resource family is a backcross pedigree with 55 offspring produced from the mating of a White Leghorn F-line (WL-F) male and a hybrid female produc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WL-F male and a female of the Fayoumi OPN line who was homozygous for the AM gene. In total, 872 loci were genotyped on the pedigree; 749 (86%) were informative and mapped to 38 linkage groups. These informative loci included 649 AFLPs, 93 MS, three functional genes, the AM locus, sex phenotype, and two red blood cell loci. The remaining 123 markers were unlinked. Nineteen of the 38 KU linkage groups were assigned to macrochromosomes 1-8 and 11 microchromosomes including chromosome W, while 19 linkage groups were unassigned. The total map was 3569 cM in length, with an average marker interval of 4.8 cM. The AM locus was mapped 130 cM from the distal end of chromosome 2q.  相似文献   
58.
59.
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速率的特性,筛选脱水速率快的自交系,为选育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杂交种提供借鉴。本试验采用烘干测定173份玉米自交系的籽粒的脱水速率及其相关性状,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210对SSR标记对实验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Structure V2.3.4 软件揭示其群体结构。对不同杂种优势群平均籽粒脱水速率进行方差分析,并筛选出各个群中籽粒灌浆速率快的自交系。研究结果如下:籽粒脱水速率在不同自交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与苞叶、穗轴及籽粒的含水率等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试验共筛选到脱水速率大于1%的自交系20个;授粉后40天时籽粒的含水率低于21%的自交系10个。参试自交系分成P、旅大红骨、瑞德、兰卡斯特和塘四平头5个杂种优势群;授粉后40天脱水速率依次是Reid群0.92%、Lancaster群0.85%、旅大红骨群0.82%、混合群0.80%、P群0.76%、塘四平头群0.56%。  相似文献   
60.
王科  蔡磊 《菌物学报》2023,42(1):50-62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 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 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 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 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 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 233种,隶属于 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 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