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3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677篇
  476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音乐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30只ICR小鼠,在50 dB与60 dB的古筝与葫芦丝音乐环境中,饲养27 d,每3天测定体重一次,每9天测定饲料各种营养消化率一次。结果雌鼠体重在不同音乐环境中都有显著提高(P〈0.05),且50 dB组高于60 dB组(P〈0.05)。雄鼠体重在古筝音乐环境中有显著提高(P〈0.05);而在葫芦丝音乐环境中有显著降低。在不同音乐环境中,鼠的各种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音乐环境对小鼠的体重有显著影响,而对小鼠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2.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低覆盖度下两种行带式固沙林内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风速为10m/s和15m/s的风洞实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单行一带和两行一带模式乔木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空间的风速变化情况,达到对两种不同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得出:两种配置模式都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的水平流场结构。两种模式对垂直空间风速影响相近,根据对不同高度风速的不同影响划分为微变化层(20-35 cm)、显著变化层(6-12 cm)和稳定变化层(0.4-3 cm)层次,两种模式在这几个层次风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两行一带模式在第一带前降低水平空间风速的效果低于单行一带模式,第一带后高于后者。降低垂直空间风速规律为:对0.4-50 cm高度的风速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0.4-12 cm高度的风速的降低效果较显著,且两行一带模式降低近地表(0.4 cm)风速的效果要高于单行一带模式。  相似文献   
104.
105.
竞争对马尾松和木荷觅取异质分布养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邻株竞争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木荷(Schima superba)觅取异质分布养分机理和行为的影响, 我们设计单植、双株纯栽和两株混植3种栽植方式, 构建了同质和异质养分环境开展盆栽实验。结果表明: 单植时, 马尾松和木荷苗木生长对斑块养分反应敏感, 与同质养分环境相比, 两树种在异质养分环境中具有苗高生长量大、干物质积累量高、根系在富养斑块中大量增生, 根系N、P含量和吸收效率高等特点。在异质养分环境中, 木荷与马尾松邻株竞争时的生长表现优于双株纯栽模式而与单植处理相近, 根系形态可塑性和生理可塑性在其觅取斑块养分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与木荷邻株竞争时, 马尾松苗高生长也表现出较单植和双株纯栽模式一定的优势, 这与其根系的广布性、觅养精确性和反应敏感度变化较小及富养斑块中根系P素含量和吸收效率较高等有关。相反, 同种邻株竞争则使得异质养分环境中马尾松和木荷的根系广布性减小, 反应敏感度减弱, 富养斑块中根系N、P含量降低, 苗高生长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减小。与马尾松相比, 同种邻株竞争对异质养分环境中木荷生长的负向影响更为强烈。建议在生产中采用混交造林的方式促进马尾松和木荷生长。若要营造人工纯林, 可通过适当降低初植密度或及时调控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科学地评价和预测生态输水对额济纳荒漠绿洲天然植被的影响, 亟需掌握额济纳荒漠绿洲的植物群落类型, 建立植被-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该研究对额济纳荒漠绿洲的植物群落展开调查, 获取植物群落特征、分布状况及地下水环境数据,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对群落进行分类, 采用无偏对应分析(DCA)、无偏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对群落进行排序, 得出额济纳荒漠绿洲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以及影响植被类型变化和分布的地下水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 将植被划分为芦苇+杂类草(Ass. Phragmites australis + herbs)、胡杨-红柳+杂类草(Ass. Populus euphratica-Tamarix ramosissima + herbs)、沙枣-红柳+杂类草(Ass. Elaeagnus angustifolia-Tamarix ramosissima + herbs)、红柳-杂类草(Ass. Tamarix ramosissima-herbs)、花花柴-白刺+沙蒿+沙拐枣(Ass. Karelinia caspica-Nitraria tangutorum + Artemisia sp. + Calligonum sp.)、麻黄-红砂+白刺+骆驼刺(Ephedra przewalskii-Reaumuria soongorica + Nitraria tangutorum + Alhagi sparsifolia)等6个主要植物群丛; (2)对于额济纳荒漠绿洲这一特定的研究区域, 制约群落类型、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地下水因子为地下水埋深; (3)对群落产生显著影响的地下水环境因子主要有地下水埋深、pH、盐分、矿化度、电导率、HCO3-等6个变量。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 第1轴突出反映了群落所在环境的地下水埋深, 沿第1轴从右到左, 地下水埋深逐渐增大, 群落的盐分及矿化度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群丛依次从类型I到VI逐渐演变。额济纳三角洲作为干旱区的荒漠绿洲, 有着明显的特点: 植物群落组成的生物多样性趋于贫乏化和单一化, 生态结构简单, 植被稀疏, 种类单一, 群落覆盖度较低, 群落格局分异明显。地下水埋深变化是群落物种及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生境利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7年4 ̄6月在高黎贡山大塘用鸣声监听和样带,样方法对白尾梢虹雉的生境利用情况做了初步观察。此间白尾梢虹雉主要活动在海拔3300 ̄3600m的箭竹林内,鸣叫集中在11:00 ̄17:00,取食贝母,多星韭,牛尾独活,高山羌活,紫花百合,七筋姑等植物的地上或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108.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tomatal development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09.
Immunomodulation is a molecular technique that allows the interference with cellular metabolism or pathogen infectivity by the ectopic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antibodies or antibody fragments.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reports have proven the value of this tool in plant research for modulation of phytohormone activity and for blocking plant-pathogen infection.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the plantibody approach requires different levels of investigation. First of all, methods have to be available to clone efficiently the genes coding for antibodies or antibody fragments that bind the target antigen. Secondly, conditions to obtain high accumulation of antigen-binding antibodies and antibody fragments in plant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 Thirdly, different strategies are being evaluated to interfere with the function of the target molecule, thus enabling immunomodulation of metabolism or pathogen infectivity. In the near future, optimized antibody gene isolation and expression, especially in reducing subcellular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cytosol and nucleus, should turn immunomodulation into a powerful and attractive tool for gene inactivation, complementary to the classical antisense and co-suppression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