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93篇
  免费   17480篇
  国内免费   233篇
  6260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564篇
  2020年   2916篇
  2019年   4429篇
  2018年   4684篇
  2017年   4649篇
  2016年   4327篇
  2015年   4191篇
  2014年   4098篇
  2013年   4538篇
  2012年   3875篇
  2011年   4041篇
  2010年   3513篇
  2009年   2351篇
  2008年   2543篇
  2007年   1959篇
  2006年   1975篇
  2005年   1645篇
  2004年   1316篇
  2003年   1419篇
  2002年   1213篇
  2001年   912篇
  2000年   452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Veronica lycica Lehm. is a distinct, diploid member of theVeronica cymbalaria group, endemic in Lycia (S.W. Anatolia). Closely related is the newV. stamatiadae M. Fischer etW. Greuter which is also diploid and seems to be restricted to the small Greek island Ro close to the South coast of Lycia. The chromosome numbers for both species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2n = 18).
Untersuchungen über den PolyploidkomplexVeronica cymbalaria agg., II. — Der erste Beitrag dieser Serie:Fischer (1975).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大熊猫肠道中芽孢杆菌的种类、纤维素分解能力、抗微生物作用和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方法】利用芽孢耐高温特性分离菌株,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测量芽孢杆菌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上的分解圈分析其纤维素分解能力,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结合软件分析抑菌能力和进化树之间的关系,通过PCR调查芽孢杆菌的抗菌肽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药敏试验检测芽孢杆菌是否对常用抗生素敏感。【结果】共分离得到21株芽孢杆菌;进化树显示,这些芽孢杆菌分为6个类别(Category);羧甲基纤维素钠水解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分解纤维素;大部分芽孢杆菌菌株对3种肠道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聚类分析表明,菌株的抗菌能力与基于16S r RNA基因的分类有一定的关联性;66.67%(14/21)的菌株中可以检测到2个或3个抗菌肽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整体药物耐受率低,仅为7.54%(19/264),但仍有少数菌株对抗生素耐受。【结论】分离菌株种类丰富,分布平均,且均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21株菌株都含有抗菌肽基因,代谢产物对3种肠道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常用抗生素耐受性低,对规范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65.
吴得卿  魏建华  樊辉 《生态学报》2021,41(16):6476-6485
土地利用变化对亚洲象生境影响显著,明晰其影响机制是有效保护亚洲象的前提。为探明土地利用变化对亚洲象生境影响的时空过程及机制,以亚洲象残存的中-缅跨境流域-南滚河流域为例,在1988和2018年两期Landsat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图的基础上,采用LandTrendr算法检测30年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天然林扰动,结合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评定的亚洲象生境适宜性分布,探究以天然林扰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亚洲象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8-2018年间,南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天然林转化为其他地类,且天然林扰动强度在中、缅境内差异明显;(2)以橡胶种植扩张导致毁林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造成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生境萎缩,生境斑块间连通性降低,破碎化程度较高;(3)该流域亚洲象生境丧失过程表现为由边缘向内部逐渐被蚕食,适宜生境最终被分割为上、下游两个相互孤立的子区域。因此,抑制以橡胶林为主的热作种植扩张,恢复上、下游生境连通性,建立流域尺度的跨境保护区,是实现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种群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6.
南方丘陵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度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君  王亚力  毛德华 《生态学报》2008,28(8):3543-3552
以南方生态水资源库为研究对象,提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概念,分析了其脆弱性成因和主要表现.从脆弱性成因角度构建了包含10个具体指标的南方丘陵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85个县级评价单元的生态水资源库脆弱度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全省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等级以中等脆弱为主,其中,微脆弱等级3个,占总评价单元的3.5%,中等脆弱等级70个,占总评价单元的82.4%,强脆弱12个,占总评价单元的14.1%.脆弱度空间分布存在"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的总体分布态势.其中,以湘西北、湘西南和湘南所构成的外部环形地带和以长沙、衡邵盆地为中心的中东部地带为全省两个比较明显的高脆弱区(带).  相似文献   
67.
68.
陈斌  赵家豪  关庆伟  薛建辉  郭英荣 《生态学报》2018,38(20):7359-7372
长期监测型固定样地是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群落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森林生态系统特征、过程与机理的重要平台。我国亚热带地区已建立的森林固定样地多为阔叶林类型,而针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十分有限。按照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大型森林固定样地的建设规范,于2014年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800 m左右的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 tchekiangensis)天然种群分布区域建立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6.4 hm~2固定样地。木本植物调查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有29科53属89种,显著低于我国亚热带阔叶林样地平均水平,但显著高于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样地平均水平;(2)在区系组成上,科以热带成分为主,而属以温带成分为主;(3)样地内独立个体数密度为2252株/hm~2,与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平均水平相当,但显著低于亚热带阔叶林平均水平;(4)胸高断面积为37.89 m~2/hm~2,与亚热带阔叶林样地平均水平相当,但显著低于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平均水平;(5)群落成层现象显著,优势种明显,多度排名前4位的物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5%,而排名后40的物种仅占1%;(6)群落总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其中胸径≤10 cm的小径木占总个体数的76.9%,而胸径30 cm的大径木仅占5.3%;(7)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有偏正态分布和"L"型分布等类型,但它们的种群在空间上均呈现显著的聚集分布特征;(8)南方铁杉虽然是群落现阶段最重要的优势种,但它的种群更新缓慢。研究结果充分显示该样地对中国森林多样性监测以及南方铁杉种群保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wth rate, cell‐cycle parameters, and cell size were examined in two unicellular cyanobacteria representative of open‐ocean environments: Prochlorococcus (strain MIT9312) and Synechococcus (strain WH8103). Chromosome replication time, C, was constrained to a fairly narrow range of values (~4–6 h) in both species and did not appear to vary with growth rate. In contrast, the pre‐ and post‐DNA replication periods, B and D, respective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owth rate from maxima of ~30 and 10–20 h to minima of ~4–6 and 2–3 h, respectively. The combined duration of the chromosome replication and postreplication periods (C+D), a quantity often used in the estimation of Prochlorococcus in situ growth rates, varied ~2.4‐fold over the range of growth rates examined.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assumptions of invariant C+D may adversely influence Prochlorococcus growth rate estimates. In both strains, cell mass was the greatest in slowly growing cells and decreased 2‐ to 3‐fold over the range of growth rates examined here. Estimated cell mass at the start of replication appeare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growth rate, indicating that the initiation of chromosome replication in Prochlorococcus and Synechococcus is not a simple function of cell biomass, as suggested previously.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reflect a notabl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oceanic Synechococcus and Prochlorococcus strains with respect to their growth‐rate‐specific cell‐cycl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