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09篇
  5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何汐然  丁晓雪  许毓哲  李君 《生态学报》2022,42(15):6150-6159
气孔调节是植物适应水分条件变化的关键途径,研究多变生境中植物气孔行为对认识植物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洪水漫溢新形成的河漫滩是胡杨更新的自然生境,其土壤质地和地下水埋深具高度时空异质性。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胡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而对土壤质地与地下水变化交互作用影响植物水分关系的认识不足。通过设置土壤质地(砂土(S1)、砂壤土(S2)、黏壤土(S3)与地下水埋深(W1(30 cm)、W2(60 cm)、W3(90 cm))交互试验模拟幼龄胡杨自然生境,观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胡杨气孔导度(Gs)、气孔导度斜率(g1)、光合的气孔限制(Ls)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胡杨气孔行为对地下水变化的响应受土壤质地影响;(2)相同地下水埋深时不同土质间Gs具显著差异,W1时S2与S3的Gs...  相似文献   
112.
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chromophoric-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by UV-B radiation decreases CDOM absorption in the UV region an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alters CDOM composition. CDOM absorption, fluorescence, and the spectral slope indicating the CDOM composition were studied using 0.22-μm-filtered samples of Meiliang Bay water from Lake Taihu that were exposed to short-term (0–12 h) simulated UV-B radiation and long-term (0–12 days) natural solar radiation in summer. CDOM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fluorescenc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xposure time, which relates to the amounts of absorbed light energy. The decreases of CDOM absorption and normalized fluorescence corresponded to first order kinetics reactions. Different decreases of CDOM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CDOM changed when it absorbed ultraviolet radiation. 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increased the spectral slope during 275–295 nm region (S 275–295) but decreased the spectral slope during 275–295 nm region (S 350–400). The slope ratio S R (S 275–295:S 350–400) increased in the photochemical process, which could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photobleaching and composition change of CDOM. Our results show that 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is important in the cycling of CDOM, which indicated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CDOM. Handling editor: Luigi Naselli-Flores  相似文献   
113.
Distribution patterns along a slope and vertical root distribution were compared among seven major woody species in a secondary forest of the warm-temperate zone in central Japan in relation to differences in soil moisture profiles through a growing season among different positions along the slope. Pinus densiflora, Juniperus rigida, Ilex pedunculosa and Lyonia ovalifolia, growing mostly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with shallow soil depth had shallower roots. Quercus serrata and Quercus glauca, occurring mostly on the lower slope with deep soil showed deeper rooting. Styrax japonica, mainly restricted to the foot slope, had shallower roots in spite of growing on the deepest soil. These relation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oil moisture profile under drought at each position on the slope.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and the foot slope, deep rooting brings little advantage in water uptake from the soil due to the total drying of the soil and no period of drying even in the shallow soil, respectively. However, deep rooting is useful on the lower slope where only the deep soil layer keeps moist. This was supported by better diameter growth of a deep-rooting species on deeper soil sites than on shallower soil sites, although a shallow-rooting species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114.
秦岭南坡中段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秦岭南坡中段有种子植物152科,815属,2184种,对该地区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共有裸子植物5科,15属,30种,单子叶植物23科,169属,390种;双子叶植物124科,631属,1764种。(2)属的地理分布类型种类多,有15个分布类型及19个变型,其中温带成分占64.17%,具一定的优势。但同时表现亚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特点。(3)本地区植物古老、残遗、原始成分多,反映了该地区植物区系古老的性质。(4)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41属。国家级保护植物32种,分析结果认为本地区是秦岭种子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5.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对石漠化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西南八省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NDVI)、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地表反照率(Surface Albedo)和坡度(Slope)数据,借助ArcGIS等软件平台,分析石漠化在不同的坡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区内的变化。结果显示:(1)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是西南主要的石漠化类型。从空间分布来看,石漠化发生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贵州,其次为云南和广西。(2)从不同土地利用来看,2000-2015年间无石漠化面积最多,潜在石漠化次之。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两种土地类型上,其他用地上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少,但是极重度石漠化在其他用地上的发生比例很大,平均在11%左右。(3)从不同坡度来看,石漠化严重程度不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在坡度6°-25°之间石漠化发生面积最大。(4)从生态保护区来看,2000和2015年西南喀斯特生态保护区是石漠化面积分布最多的区域,分别为27481.86 km2和21738.65 km2。最少的是大别山山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从变化量来看,增加最多的是三峡库区,增加1641.22 km2,减少最多的是西南喀斯特生态功能保护区,减少5743.22 km2。(5)利用NPP、NDVI、地表反照率和坡度能较精准的反演石漠化,其反演权重依次为0.33、0.42、0.15和0.1。研究时段内,西南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6.
荒漠植物红砂与西北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是研究种群扩散、群落演替及生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该研究以甘肃省皋兰县老虎台干旱荒漠区的主要物种——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 var. krylovii)为对象,采用Ripley K 函数分析了不同坡向红砂和西北针茅种群的点格局特征及其关联性,以揭示干旱荒漠区植物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生存繁衍策略。结果表明:(1)红砂和西北针茅在4个坡向上的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差异性,随着坡向由西北坡向南坡的转变,红砂种群的株数、盖度及重要值先增加后降低,西北针茅种群则不断增加;西北坡向上,红砂种群的空间格局在0~2.1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聚集强度减弱并趋向于随机分布,而西北针茅种群在整个尺度内均呈聚集分布;西坡坡向上,在整个研究尺度内,红砂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而西北针茅种群表现为聚集分布;西南坡向上,红砂种群在0~3.7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3.7~5 m的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西北针茅种群在0~1 m及4.2~5 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1~4.2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南坡坡向上,在整个研究尺度内,红砂种群表现为聚集分布,西北针茅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2)在西北坡与西坡坡向上,红砂和西北针茅种群的空间关联性在小尺度上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种间关联度均趋向于不相关;在西南坡与南坡坡向上,两物种在整个尺度范围内均表现为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7.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气体交换特性的坡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光合与水分生理特征是植物逆境适应能力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极端生境下,坡位的选择有时成为造林成败的关键.探讨了元谋金沙江干热河谷9个主要造林树种光合与蒸腾作用在不同坡位间的空间差异及干热季向湿润季转换的时序差异.结果表明,低的坡位有助于树种维持相对高的净光合速率,且树种不同,由坡位引起的光合增益效应亦具有较大差别;低坡位的光合增益效应在干热季更为明显,而在湿润季,干热胁迫解除,低坡位的光合增益效应具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在不同坡位间发生的光合限制主要受非气孔因素主导.无论在干热季或湿润季,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形一致,低的坡位均促进了树种的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受坡位的影响较为复杂,因树种、季节而异.  相似文献   
118.
道路边坡坡度对植被恢复中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成都平原周边的5条道路的边坡植被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研究坡度对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选取101个海拔在300~400 m间并且土壤质地相同的边坡样方进行坡度分析。结果显示:(1)选取的样方中,共出现142种植物,属于61个科,121属。(2)边坡坡度对阳坡和阴坡的灌木层与草本层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3)边坡坡度对阴坡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影响显著(P<0.05);而对阳坡群落的丰富度影响相对较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边坡坡度对成都平原周边地区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在坡度<35°的条件下,植被群落恢复效果较好,群落的多样性高;而对>35°的边坡来说,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利于后期边坡恢复。  相似文献   
119.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对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以及相互关系在海拔高度梯度上的格局影响,是认识全球变化和人类干扰引起自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内容。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坡地退化草甸和灌丛为研究对象,探讨退化草甸、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坡地退化的上坡位植被盖度显著大于下坡位(P<0.05)。坡地退化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一致,均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坡地退化高寒草甸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二次回归方程解释度达到80%和70%以上(P<0.05)。(2)坡地退化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的地上生物量与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海拔升高高寒坡地地上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海拔梯度对退化高寒山地地上生物量的解释度达到85%以上(P<0.05)。(3)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在两个坡地上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呈线性增加的变化趋势。高寒草甸坡地回归方程解释度达到70%,高寒灌丛坡地达到60%(P<0.05)。坡地退化高寒灌丛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高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高寒坡地退化草甸和灌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其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一致,海拔梯度造成的环境差异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影响仍较大。该研究对认识三江源区退化山地形成生态学机制,及提出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0.
新疆天山北坡不同盐湖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二阳  马雪莉  吕杰  马媛  吕光辉 《生态学报》2021,41(18):7212-7225
新疆分布的众多湖泊由于干旱气候成盐作用强烈,近半数已演化到盐湖发展阶段,不同盐湖中也因此蕴含着丰富的耐盐及嗜盐微生物资源。为更好的掌握新疆盐湖微生物资源分布规律及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疆天山北坡5个不同演化阶段盐湖湖底沉积物中细菌、古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及其主要驱动因子进行研究,探讨盐湖演化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分别采集5个盐湖湖底沉积物样本,进行理化因子测试与细菌和古菌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析,比较不同盐湖理化性质和原核微生物菌群差异,并对原核微生物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关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5个盐湖湖底沉积物总盐和Na+含量顺序为:巴里坤湖 > 伊吾湖 > 艾比湖 > 盐湖 > 柴窝堡湖,除艾比湖外其他四个盐湖沉积物均呈碱性。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5个盐湖细菌richness、chao1、ACE和shannon丰富度指数均大于古菌相应丰富度指数,不同盐湖细菌丰富度指数差异较大,古菌丰富度指数差异相对较小。从5个盐湖湖底沉积物中共检测获得细菌58门、68纲、138目、253科和560属,古菌4门、8纲、12目、21科和60属,细菌以变形菌门为主,古菌以广古菌门为主。不同盐湖细菌和古菌优势属种类均不相同,巴里坤湖主要是一些嗜盐和耐盐细菌属,而伊吾湖主要是嗜盐和耐盐古菌属,PCoA分析结果也表明不同盐湖微生物在OTUs水平有其独特菌群结构类型。RDA和Bioenv分析结果表明,盐湖湖底沉积物中微生物菌群群落结构主要受Na+和总盐(TS)浓度的影响,对细菌菌群结构影响较大,而古菌菌群结构可能受多种理化因子共同调节。此外,盐湖特殊卤水成分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