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11篇
  免费   699篇
  国内免费   6584篇
  22994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493篇
  2021年   564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430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886篇
  2013年   674篇
  2012年   888篇
  2011年   996篇
  2010年   1043篇
  2009年   1145篇
  2008年   1350篇
  2007年   1049篇
  2006年   1024篇
  2005年   1047篇
  2004年   1142篇
  2003年   1016篇
  2002年   957篇
  2001年   890篇
  2000年   692篇
  1999年   605篇
  1998年   498篇
  1997年   434篇
  1996年   400篇
  1995年   376篇
  1994年   318篇
  1993年   250篇
  1992年   223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59篇
  1989年   171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9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目的】为查明宿主的营养对重组家蚕杆状病毒-家蚕表达系统(rBmNPV-Bm)外源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探寻提高家蚕Bombyx mori生物反应器产率的新途径。【方法】以家蚕BmNPV病毒为表达载体,以人工饲料饲养的5龄家蚕为宿主,以植酸酶基因为报告基因,探讨了家蚕人工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活性的影响。【结果】家蚕血淋巴中外源植酸酶的活性随着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添加量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在本试验设区范围内,当维生素C的含量为饲料干物质量的1 %,B族维生素混合物为0.25 %,无机盐混合物为1 %,维生素B6为100 g饲料干物中含2 mg时,血淋巴中植酸酶活性达到最大值。【结论】通过改变家蚕饲料中微量营养成分的含量是提高rBmNPV-Bm表达系统外源基因表达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32.
辣椒株高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辣椒矮秆自交系B9431(P1)和高秆自交系‘吉林长椒’(P2)为双亲,构建P1、F1、P1、B1、B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株高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株高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高秆对矮秆表现为不完全显性,F1代株高的势能比值为0.39,显性程度为0.91。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17.20%和35.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8%、19.75%和0;主基因效应表现为负向加性效应,其值为-6.43,显性效应为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8.89和9.77。研究还表明,主基因与多基因间的基因效应存在一定差异,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当于多基因加性效应值的72.33%,主基因无显性效应,显性效应是由多基因控制遗传。  相似文献   
833.
近年来,危害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的害虫发生严重,给林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了提高小黑杨的抗虫能力,避免使用杀虫剂带来的污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澳大利亚漏斗蛛Atrax robustus的毒蛋白基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CryⅠA(b)基因C末端的融合基因BGT转化入小黑杨。PCR 和Southern印记分析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BGT杀虫基因已经整合在小黑杨基因组上。活性实验表明,取食转基因杨树6天和9天后,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37.0%和92.6%。方差分析表明取食转基因和对照杨树的舞毒蛾幼虫体重差异显著。这些结果显示转基因杨树上的舞毒蛾的发育速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34.
首次报道了昆明小鼠体内发育的早期胚胎1-细胞至桑椹期阶段葡萄糖代谢的3种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6-磷酸果糖激酶(PFK)和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的基因转录情况,其分别体现了磷酸戊糖、糖酵解、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等途径,根据G6PDH、PFK、PGM的cDNA序列分别设计和合成3套共6对内、外引物,采用巢式RT-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早期胚胎1-8细胞阶段均有G6PDH基因的转录,叠椹期胚胎不存在该基因的转录,说明早期胚胎1-8细胞阶段可能存在磷酸戊糖,而桑椹期则不存在;1-细胞至桑椹期均存在PFK基因的转录,说明该阶段的胚胎可能存在糖酵解代谢途径;1-细胞至桑椹期均不存在PGM基因的转录,说明该阶段的胚胎可能不存在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835.
高粱(Sorghum bicolour)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饲料、酿造和能源作物之一, 也是C4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蚜虫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几乎危害所有的栽培作物。危害高粱的蚜虫主要包括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高粱的抗蚜资源尚不丰富且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麦二叉蚜的抗性遗传方面, 已定位20个抗性QTLs, 单一QTL对抗性差异贡献率最高可达80.3%, 对高粱蚜和玉米蚜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高粱的理化特性与其抗蚜性能相关, 故可与育种实践相结合。高粱和蚜虫(Acyrthosiphon pisum)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 这将有助于蚜虫-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植物对蚜虫的抗性机制研究。目前已克隆到2个抗蚜基因, 且多个抗蚜基因(位点)已被定位在染色体上。该文重点综述了上述研究成果并对高粱抗蚜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6.
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郑乐  刘宛  李培军 《生态学杂志》2007,26(3):449-454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的降解是PAHs去除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有关PAHs微生物降解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小分子PAHs一般可以直接被微生物降解,而大分子PAHs则需要微生物以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在过去20年中,微生物降解PAHs的基因相继被发现,各种基因在调控PAHs降解过程中的功能也越来越清晰。本文概述了PAHs微生物降解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对萘、菲的降解基因,最后对PAHs微生物降解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7.
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C末端两亲性a螺旋中125位和127位基分别或同时突变为Pro,并测定其生物活性和空间结构。结果发现所得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均急下降,同时a螺旋含量以及C端螺旋中残基的空间位置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提示,C端a螺旋尤其是其疏水面的完整性对维持白介素-2的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8.
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活性菌株YIM 61470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多种药用植物中分离到272株内生放线菌,活性筛选表明 146株菌的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活性,其中94株菌具有拮抗病原细菌活性,127株菌具有抑制病原真菌的功能.分离菌株YIM 61470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分类特征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等研究,菌株YIM 61470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氢化链霉菌(S.llydrogenan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839.
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中克隆到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全长, 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 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 使用IPTG于28°C诱导6小时后, 通过SDS-PAGE检测到目的蛋白, 分子量约为55 kDa, 并通过酶活力检测实验证明该蛋白具有耐高温α-淀粉酶活性。同时构建了该基因融合GFP的植物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Agro- 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瞬时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下表皮细胞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在烟草下表皮细胞的细胞质和液泡中均有绿色荧光。使用I2-KI溶液对乙醇脱色后的烟草叶片进行染色, 显色反应表明在烟草中表达的耐高温α-淀粉酶具有酶活性。最后,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蕾浸泡法将重组载体转化到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 筛选到稳定遗传的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的拟南芥纯合子。研究结果为后期开展表达耐高温α-淀粉酶的转基因植物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40.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已严重威胁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病菌产生的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是香蕉枯萎病的初侵染源。本研究通过氨基酸添加试验,证明添加甘氨酸可抑制厚垣孢子的形成;通过对该病菌厚垣孢子形成前期、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氨基酸合成通路中有9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In silico 分析表明其中10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的氨基酸合成,11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种的生长发育和产孢,19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种的致病性和毒素产生。由此推测,氨基酸合成通路不仅与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厚垣孢子的形成相关,其有可能参与调控该病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