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3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194篇
  440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硫氧还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硫氧还蛋白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二硫键还原酶,对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的还原状态并正常发挥功能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和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组成了细胞内最重要的抗氧化系统之一,在对抗细胞的氧化应激上起着重要作用。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它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将从硫氧还蛋白的抗氧化、抗炎、抗细胞凋亡,调控与炎症基因表达有关的核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以及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亚硝基化等诸多方面阐述硫氧还蛋白在防御心血管疾病方面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92.
肺隐球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4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41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免疫学检查、病理及抗真菌治疗疗效。结果①41例肺隐球菌病,男28例,女13例,有基础疾病者18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7例,肺炎型8例,混合型6例。②有基础疾病的18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5例;影像学表现为肺炎型8例,混合型4例,结节肿块型6例;并发隐球菌脑膜炎2例。无基础疾病患者23例,多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1例),无并发症,预后较好。③抗真菌药物治疗36例,治愈34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都使用氟康唑治疗,疗程2周~2年不等。结论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病变局限,多为结节肿块型,并发症少,预后好;免疫功能异常者多表现为肺炎型或混合型,易出现全身播散。肺隐球菌病单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效果好,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93.
摘要 目的:探讨疏风解毒胶囊辅以综合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及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COP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均使用疏风解毒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n=42)予以常规干预,试验组(n=42)进行综合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肺功能改善情况、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指数(MRC)评分以及6分钟步行实验(6MWT)结果。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MRC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器(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6MWT距离较干预前增加(P<0.05),且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更优(P<0.05)。结论:疏风解毒胶囊辅以综合管理干预可提高COP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肺功能,可有效缓解呼吸困难,提升运动强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对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3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6)与观察组(n=66)。对照组患儿施以常规药物防治,观察组患儿应用益生菌进行防治。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腹泻持续时间、治疗后病情、血常规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86.36%)。观察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为(2.41±1.08)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67±1.89)d。观察组患儿治疗3 d后腹泻频率≤2次/d的发生率为24.24%,低于对照组的60.6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脱水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22.73%。观察组患儿血常规与肝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腹泻持续时间,促进大便恢复正常,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降钙素原(PCT)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27例和同期健康对照者54例为研究对象,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血培养和微生物检测结果分为病毒感染组(51例)和细菌感染组(76例)。分别检测每一位受试对象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这3项指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感染性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细菌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ROC曲线显示:当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799、0.655、0.622,灵敏度分别为75.4%、63.5%、60.3%,特异度分别为79.6%、67.4%、60.0%,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12;当用于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931、0.728、0.551,灵敏度分别为89.1%、70.3%、60.9%,特异度分别为80.0%、64.6%、57.2%,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35。结论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感染类型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明显优于PCT和NLR。3项指标联合检测优于任何一个单项指标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盐酸莫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莫西沙星序贯疗法进行治疗,前5日静脉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病情好转后口服盐酸莫西沙星片,考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参数及血液中IL-8、TNF-α水平,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与对照组的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1,P>0.05);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中IL-8、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与对照组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14,P<0.05)。结论 采用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了解大连高新区15~74岁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基本特征,为制定和评价大连高新区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大连高新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5~74岁常住居民的976人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33.61%,糖尿病患病率为11.07%,冠心病患病率为6.7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0.41%,城乡间患病率无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丧偶人群患病率最高(P<0.05);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程度低者高于文化程度高者,且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而增高(P<0.05);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中,有超过半数为本次检查新发现病例。结论 大连高新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防控策略和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8.
口腔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焦点。口腔微生物群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涵盖了细菌、真菌、古细菌和病毒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口腔微生物群的组成和比例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会影响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的发生。同时口腔微生物也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如肺炎、肿瘤和糖尿病等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认为,口腔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口腔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发生有协同促进作用。本文聚焦于口腔微生物群的组成相关研究、口腔微生物组的最新进展,并对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究妊娠期妇女龋病及牙周病发生情况和不同产次对妊娠期妇女龋病及牙周病发生的差异。方法 以228名妊娠期妇女(其中初产妇140名,经产妇88名)和85名同龄未妊娠妇女(对照)为研究对象,检查其龋病及牙周病发生状况,并记录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石指数(C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 (1)初产组(47.86%)、经产组(67.05%)的患龋率均高于对照组(29.41%)(P0.05)。结论 妊娠可能导致妇女患龋率、PLI、CI、PD、CAL和SBI的增加,且产次增加可能导致妇女患龋率、PD和SBI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0.
Both the epigenetic changes and gut microbiota (GM) have attracted a growing interest in establishing effective diagnostic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a number of diseases. These disorders include metabolic, central nervous system-related diseases, autoimmune, an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 (GI). Despite the number of studies, there is no extensive review that connects the epigenetics modifications and GM as biomarkers that could confer effective diagnostics and confer treatment options. To this end, this review hopes to giv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connecting the modifications in epigenetic and GM. An updated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pigenetics factors and GM that influence diseases are given. In addition, the review showed som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epigenetics to the maternal GM and offspring health.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oncept and prospects into this new emerging discipline were also looked into. Although this review elucidated on the maternal diet and response to offspring health with respect to GM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there still exist various limitations to this newly emerging discipline. In addition to integrating complementary multi-omics data, longitudinal sampling will ai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 mechanisms that may serve as therapeutic targets. To this end, this review gave a detailed perspective into harnessing disease diagnostic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ptions through epigenetics and 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