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0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10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Adenylyl cyclases (AC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catalyzing the convers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into the second messenger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is study, a combined approach involving docking-based virtual screen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mology modeling followed by an in-vitro, and cell-based biological assay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discovering a class of novel potent and selective isoform adenylyl cyclase type 8 (AC8) agonist. The computer-aided virtual screening was used to identify fourteen virtual cluster compounds as potential hits which were further subjected to rigorous bioassays. A novel hit compound VHC-7 (ethyl 3-(2,4-dichlorobenzyl)-2-oxoindoline-3-carboxylate) was identified as a highly potent selective AC8 agonist with EC50 value of 0.1052 ± 0.038 µM. Remarkably, the molecule herein reported can be explored further to discover greater number of hit compounds with better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as well as to serve as a promising novel hit agonist of AC8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and its associated diseases.  相似文献   
122.
A series of novel 3-benzylcoumarin-imidazolium salts were prepared and evaluated in vitro against a panel of human tumor cell li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5,6-dimethyl-benzimidazole ring and substitution of the imidazolyl-3-position with a naphthylacyl group were vital for modulating cytotoxic activity. Notably, compound 38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potent derivative with IC50 values of 2.04–4.51 μM against five human tumor cell lines, while compound 34 were more selective to SW-480 cell lines with IC50 value 40.0-fold lower than DDP. Mechanism of action studies indicated that compound 38 can cause the G0/G1 phase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 SMMC-7721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123.
124.
125.
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重金属污染加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铬(Cr)在化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一种主要的环境污染重金属离子。酿酒酵母是研究金属毒性最常用的生物之一。本文比较了三种铬盐(三氯化铬、三氧化铬、重铬酸钾)对酿酒酵母生长的影响,半抑制浓度的两种价态铬(Cr^3+,Cr^6+)处理酵母细胞,Cr^6+引起细胞的致死率更高。已有研究表明谷胱甘肽是胞内重要的还原剂,常用于细胞的重金属解毒,因此探究了两种价态的铬对酵母胞内谷胱甘肽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重铬酸钾和三氧化铬浓度的升高都会引起胞内含量显著降低,而三氯化铬基本不变,过表达GSH1基因有利于提高酵母细胞对Cr^6+的抗性,但对Cr^3+没有明显效果,这说明两种价态铬在胞内生化作用方式不同,细胞应对的解毒机制也不一样。该研究对工业含铬废弃物处理和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6.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地生态网络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平衡及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潜在生物多样性、形态空间格局的角度综合评价和识别生态源地及计算栅格单元的基本生态阻力;利用夜间灯光指数修正基本生态阻力;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构建加权评价模型,对源地的聚合度、离散度及廊道的生态连接贡献度进行评价;利用结构特征指数对综合网络、“源-汇”潜在网络及规划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源地空间分布不均衡,林地、灌丛与水域三者面积之和占源地总面积的95.9%,位于研究区中部的洞庭湖湿地生态风险较高;源地离生态网络系统中心位置越近及到其他源地的平均最小累积阻力越小,聚合及离散的优势越强;高生态质量源地周围的中、高生态质量源地分布越密集,其聚合度、离散度越高;廊道离高生态质量的源地越近,表现为生态连接贡献度越大;林地、灌丛,尤其是河道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连接作用;“源-汇”规划绿道对“源-汇”潜在生态廊道形成了良好补充,与“源-汇”潜在网络相比,综合网络的αβγρ指数分别提高123.1%、25.8%、26.2%、74.6%;与“源-汇”规划网络相比,αβγρ指数分别提高了190.0%、31.1%、32.5%、114.6%。本研究结果能为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7.
污染场地土壤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遗留下了大量的污染场地,发展和实施污染场地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是进行大规模污染场地修复行动的必要条件。本文围绕污染场地土壤生态风险评估的科学原理、框架构建及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1)评估框架的场地实际针对性;2)概念模型的不确定性;3)土壤复合污染毒性机制;4)评估终点筛选;5)评估方法和框架构建等展开讨论,指出土壤复合污染的制毒机制,即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联合效应是污染场地土壤生态风险评估的关键科学问题。耦合美国环保局四步法和欧盟层级法的“证据-权重法”评估框架适用于野外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污染场地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框架与风险管控技术框架之间的联合;2)概念模型研究;3)基于过程的场地土壤污染物反应运移模型研究;4)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生态毒理学机制研究;5)生态系统高水平生态风险评估终点研究。旨在为形成我国本土污染场地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提供理论基础和构架。  相似文献   
128.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及设施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找新型的传统化肥替代品、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刺激剂是具有调控植物生长作用的成分和(或)微生物的统称,用于农业生产,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微生物,能促进作物的代谢与生长,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升作物抗逆能力及提高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微藻体内具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天然活性物质,是制备新型生物刺激剂的理想来源。微藻用于环境治理的同时,可获得足量的微藻生物质来制备生物刺激剂,从而达到治理环境、降低成本及提质增效的目的。就微藻源生物刺激剂的定义及功能、微藻全细胞和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刺激剂的制备、应用效果及对植物和土壤的作用原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微藻源强效生物刺激剂的规模化制备及农业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生产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9.
为了解Cd污染胁迫下树木对CO_2浓度升高、N添加及其复合作用的响应,应用开顶箱,探讨Cd及其与CO_2、N的复合作用对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基径、树高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添加抑制大叶相思基径、树高和生物量的增长,并且具有时间滞后性;大气CO_2浓度升高、N添加及CO_2+N均有缓解Cd对植物生长抑制作用的趋势,其中, N添加更能促进大叶相思基径的生长,树高生长则对CO_2升高更为敏感;在Cd污染土壤中,N添加的缓解作用最显著。因此,氮肥管理是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初期促进植物修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0.
乡镇土地整治是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影响,如何准确评价其生态效益是国家开展土地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以中国西南部丘陵地区典型乡镇——四川省金堂县三星镇的土地整治工程为例,对比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法和单项服务评价法评估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异同,以期确定适合我国西南部丘陵地区乡镇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估的合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单项服务评价法的评估结果(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300万元)比当量修正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290万元)高3.5%。当量修正法评估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文化服务价值;单项服务评价法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大小排序为: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价值文化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方法依据和参数的选取不同,导致评估结果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单项服务评价法测算的维持养分循环价值、美学景观价值分别是当量修正法的46.90倍和6.94倍,当量修正法测算的水文调节价值是单项服务评价法的5.93倍。单项服务评价法针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特征,灵活地选取差异化评估方法,因而其评估结果更准确、真实地反映了生态效益价值。建议运用单项服务评价法评估我国西南部丘陵地区乡镇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