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篇 |
免费 | 81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6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16种1变种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在各种植物的上、下表皮均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规则形与多边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有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表皮细胞形状与垂周壁的式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与亚属的分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扫描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上有角质层,气孔下陷,气孔的外拱盖及其内缘特征在亚属内都比较一致。表皮细胞角质层的纹饰在个别类群中有一定的变异,对种类的鉴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在肿瘤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分析中的检验效能,并探讨其分析效果。方法: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肿瘤实例基因芯片数据,并以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GSEA)作为参照比较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探讨其检验效果。结果: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两种方法对肿瘤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两种方法筛选出共同的差异表达通路外,混合效应模型额外地筛选出来GSEA未能检验到的8条差异表达通路,且得到文献支持;混和效应模型筛选出的前10个差异表达通路中有6个已有生物学证明而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GSEA)筛选出的前10个差异表达通路中仅有4个已有生物学证明。结论:混合效应模型作为top-down方法中的典型代表,其优势在于通过构建潜变量达到降维目的,可有效地减少多个复杂的变异来源从而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检验效能优于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GSE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筛选肿瘤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3.
真核细胞对外界压力刺激会做出一系列应答反应,如暂停蛋白质翻译系统,从而使细胞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压力。通过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的形成包裹未被翻译的mRNA是该适应性调节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环境压力导致eIF2α上游激酶的激活从而磷酸化eIF2α,翻译起始受阻,随后,TIA-1、TTP等蛋白迅速与mRNP结合聚集成SG,并在微管蛋白的帮助下进一步向细胞核聚集,形成成熟的SG。当压力消失,SG依赖微管及其动力蛋白进行解聚,释放包裹的mRNA及蛋白。细胞内成熟的SG在转录后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其组成蛋白在肿瘤凋亡、病毒侵染、免疫、炎症反应及由蛋白错误折叠引起的疾病中发挥作用。该文首次综述了压力颗粒研究进展,为充分认识SG的病理生理性调节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鹿药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鹿药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首次报道了12种鹿药属(Sm ilaci-na)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均为不规则形。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和晶簇。气孔器的分布、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3例aSAH患者,分为脑血管痉挛(CVS)组37例和无CVS组46例;迟发性脑缺血(DCI)组31例和非DCI组52例;根据不同动脉瘤直径分为5 mm组43例,5-10 mm组29例,10 mm组11例;预后良好组49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检测aSAH患者血浆v WF、GMP-140、ADAMTS13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VS组患者第4 d、10 d血浆v WF水平高于非CVS组,第1 d、4 d、10 d血浆GMP-140水平高于非CVS组,第1 d、10 d血浆ADAMTS13水平低于非CV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患者第1 d血浆v WF水平高于非DCI组,ADAMTS13水平低于非DCI组,第4 d血浆v WF、GMP-140水平高于非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m组患者第1 d、4 d血浆v WF、GMP-140水平高于5 mm组和5-10 mm组,且5-10 mm组第4d的血浆v WF水平、第1 d的血浆,水平均高于5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m组患者第1d的血浆ADAMTS13水平低于5 mm组和5-10 mm组,且5-10 mm组低于5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第4 d、10 d血浆v WF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第1 d、4 d、10 d血浆GMP-140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第1 d、4 d血浆ADAMTS13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1 d、4 d血浆v WF与GMP-140呈正相关,与ADAMTS13呈负相关,GMP-140与ADAMTS13呈负相关(r=0.334、-0.426、-0.398、0.278、-0.311、-0.235,P0.05),第10 d血浆v WF、GMP-140、ADAMTS13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v WF、GMP-140、ADAMTS13与CVS、DCI、动脉瘤直径以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综合评估aSAH患者病情,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6.
《Expert review of proteomics》2013,10(2):131-133
This special focus issue of Expert Review of Proteomics invites key opinion leaders to report their recent findings and views on the important topic of translating potential proteomic biomarkers to clinically useful, regulator-approved biomarkers: a challenging journey. The issue also 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and the way forward in the discovery of proteomic cancer biomarker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presenting recent original research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57.
58.
内蒙古早三叠世的Scalaroxylon及其演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产于内蒙古下三叠统老龙头组木化石梯纹木属的一个新种ScalaroxylonjalaidqienseZhangetZhengsp.nov.及一个新联合种S.multiforium(ZhengetZhang)ZhangetZhengcomb.nov.。Scalaroxylon原产于德国上三叠统考依波层,当前报道的产自内蒙古的新材料是该类型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该属以次生木质部为代表,生长轮不存在,它的主要特征是管胞径向壁纹孔全为梯纹纹孔;木射线1至多列,异形;射线细胞的水平壁无孔,端壁通常具孔,弦向壁多数具孔。根据次生木质部管胞的纹孔类型和木射线构造特征对该属在植物系统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代表了种子蕨类到苏铁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14-3-3theta蛋白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在62 例人骨肉瘤和正常骨组织样本中,通过免疫组化
的方法检测14-3-3theta 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在62 例骨肉瘤和正常骨组织
中,14-3-3theta 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6%和17.7%。统计学分析表明,14-3-3theta 蛋白的表达与骨肉瘤肿瘤大小(P=0.016)、
高组织学类型(P=0.001)、高Enneking分级(P=0.047)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骨肉瘤患者的年龄(P=0.901)、性别(P=0.691)、肿瘤部
位(P=0.802)、碱性磷酸酶(P=0.884)、血清白蛋白(P=0.822)、血沉(P=0.836)等均无关。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检测发现,14-3-3theta
蛋白高表达与肿瘤大小(r = -0.34, P = 0.034)、高组织学分级(r = -0.27, P = 0.031)、高Enneking 分级(r = -0.05, P = 0.025)呈正相
关,而与骨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碱性磷酸酶和血沉等均无相关性(P > 0.05)。结论:在骨肉瘤组织中,14-3-3theta 作为
癌基因表达增加,与骨肉瘤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14-3-3theta 可以作为骨肉瘤疾病监测的一种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60.
Gelman A 《Biostatistics (Oxford, England)》2000,1(1):27-34
It is well known that, for estimating a linear treatment effect with constant variance, the optimal design divides the units equally between the two extremes of the design space. If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 may be nonlinear, however, intermediate measurements may be useful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partial treatments. We consider the decision of whether to gather data at an intermediate design point: do the gains from learning about nonlinearity outweigh the loss in efficiency in estimating the linear effect? Under reasonable assumptions about nonlinearity, we find that, unless sample size is very large, the design with no interior measurements is best, because with moderate total sample sizes, any nonlinearity in the dose-response will be difficult to detect. We discuss in the context of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problem that motivated this work-a study of pest-control treatments intended to reduce asthma symptom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