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2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244篇
  8154篇
  2025年   21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30篇
  1973年   17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142.
143.
Gene therapy has converged with bone engineering over the past decade, by which a variety of therapeutic genes have been delivered to stimulate bone repair. These genes can be administered via in vivo or ex vivo approach using either viral or nonviral vecto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and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gene therapy-based bone engineering, with emphasis on the new genes, viral vectors and gene delivery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4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3块1 hm2 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23株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预测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木质藤本)和样 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 获取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总生物 量为423.908±109.702 Mg•hm-2(平均值±标准差,n=3) ,其中活体植物生物量占95.28%,粗死木质残体占4.07%,地上凋落物占 0.64%。在 其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优势明显,占98.09%±0.60%;其次为木质藤本,占0.83%±0.31%;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均小于木质藤本的生物量; 附生植物最低,仅为0.06%±0.03%。总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茎所占比例最高,达68.33%;根、枝、叶的比例分别为18.91%、11.07%和1.65 %。 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和最大径级。大树(D>70 cm)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占整个乔木层的43.67%±12.67%。树种分配方 面,生物量排序前10位的树种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63.43%±4.09%,生物量集中分配于少量优势树种。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叶面积指数 为6.39±0.85。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位于世界热带湿润森林的中下范围。  相似文献   
145.
质量—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P1,P2,F1,B1,B2联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利用亲本P_1和P_2、杂种F_1、回交B_1和B_1五个世代联合分析包括两个位点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遗传的统计方法,共建立了可供选择的微基因遗传、一对主基因+微基因混合遗传、二对主基因+微基因混合遗传三类五种(套)共 28个遗传模型,采用 AIC信息准则选择最适模型,并通过适合性检验对所选择的遗传模型做进一步的检验.文章最后还讨论了两种变型设计.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凋亡和组蛋白H3K4甲基化的影响。方法:以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10、20、40、80、160 nmol/L) TPL中共培养不同时间(24 h、48 h、72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组蛋白H3K4me2、H3K4me3的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的表达水平。结果:TPL对RPMI8226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TPL对RPMI8226细胞有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并且随着TPL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加(P<0.05);同时TPL还可以诱导RPMI8226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TPL以浓度依赖性降低组蛋白H3K4me2、H3K4me3的甲基化水平(P<0.05,P<0.01),并抑制SMYD3和上调LSD1的表达(P<0.05)。结论:TPL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诱导其凋亡;通过抑制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和增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的表达,降低组蛋白H3K4me3和H3K4me2的甲基化水平,这可能是TPL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和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7.
慢性复合应激增强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Liu NB  Li H  Liu XQ  Sun CY  Cheng SR  Zhang MH  Liu SC  Wang WX 《生理学报》2004,56(5):615-619
本文观察了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与记忆功能的影响。实验采用成年 Wistar 大鼠, 将其随机分成应激组和对照组。采用垂直旋转、睡眠剥夺、噪音刺激和夜间光照4 种应激原, 无规律地交替刺激动物 6 周, 每天6 h, 制作慢性复合应激动物模型。采用 Morris 水迷宫和 Y- 迷宫测试大鼠学习与记忆成绩,并用 Cresyl violet 染色法对大鼠海马结构进行神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应激组动物慢性复合应激后, 在 Morris 水迷宫内寻找隐蔽平台所需的时间(潜伏期)比对照组的明显地短(P<0.05), 表明应激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明显强于对照鼠;在 Y- 迷宫内寻找安全区的正确率比对照组的明显地高(P<0.05), 表明应激鼠的明暗分辨学习能力明显强于对照鼠; 应激鼠慢性复合应激后, 其海马结构齿状回、CA3 和CA1 区神经细胞密度极明显地高于对照鼠(P<0.001)。这些结果提示, 慢性复合应激可增强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和明暗分辨学习能力。本文并对慢性复合应激模式增强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8.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德宾  罗瑶  陈文进 《生物工程学报》2020,36(11):2345-2356
鉴于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可操作性、经济性和时效性上取得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国内外对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现状,中国有可能在基因编辑技术的下游技术研发(特别是植物基因编辑的应用)、专业公司孵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因此分析目前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关键需求、潜在应用领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计...  相似文献   
149.
Native starches from twenty-six botanical sources were determined for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stability against freeze-thaw treatments. Starch gels (5%, w/w) were prepared and repeatedly freeze-thawed up to five cycles by storing at −18 °C for 21 h and then at 30 °C for 3 h. Water release (syneresis) from the thawed gel after the 1st, 3rd and 5th cycle was measured gravimetrically, and evaluated in relation to apparent amylose content (AAC) and distribution of amylopectin branch chains with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6-12 (APC ratio). Syneresis was not observed for starch gels of cassava, normal and waxy japonica rice up to the 1st, 3rd and 5th cycle,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syneresis rapidly occurred for starch gels of elephant yam, new cocoyam, potato, edible canna, and water yam. Optimal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generated to predict individual effect of AAC and APC ratio on syneresis of starch gels. The prediction models illustrated the positive unit-contribution of AAC and negative unit-contribution of APC ratio to syneresis (P < 0.001).  相似文献   
150.
为进一步区分神经自发整数倍峰放电节律的随机性和确定性模式的动力学性质,详细研究了实验神经起步点、随机理论模型(Chay模型)和确定性理论模型(Wang模型)产生的3种整数倍峰放电节律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实验和随机模型经随机自共振产生的整数倍峰放电节律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峰峰间期越大,出现的频度越低,约呈指数递减)和变化规律,与确定性Wang模型产生的整数倍节律明显不同。这提示,呈指数衰减分布的整数倍峰放电节律是经随机自共振产生的,是确定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