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8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310篇 |
专业分类
10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贵州省典型植烟生态区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植物营养的转化起着积极的作用。采用16S V4区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典型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上诠释不同生态区域典型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信息差异。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弱酸和酸性土壤占70.06%,有机碳平均2.24%,有机碳含量总体偏高,全氮与有机碳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根际土壤微生物的OTUs数量差异明显,呈现总体是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微生物属水平物种丰度差异显示,土壤类型对微生物群落丰度影响显著,而在土壤功能微生物上黔北区域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两个门的微生物相对丰度最高,而在黔中中部区域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高于放线菌门的丰度。黔西南和黔中中部区域土壤微生物属水平优势种群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种群平衡度不高,具有土传病害发生的潜在危险。通过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土壤微生物根际微生物信息分析与研究,为后续土壤生物修复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微生物性状揭示物种分布格局、群落构建机制和生态系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性状是指与其存活、生长和繁殖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核心属性,这些属性能够反映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物种分布格局、群落构建机制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微生物分类学信息,微生物性状可以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等视角扩展我们对微生物生态过程的理解,并提供生态模式的机理性解释。本文回顾微生物性状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基于微生物性状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比如微生物性状的分类和测定方法、基于性状的功能多样性定义及应用、性状与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的关系、性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尽管微生物性状研究已经延伸到生态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力推动着各个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发展,但是仍然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因此,本文也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等方面对未来基于微生物性状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994.
叶际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建立在纯种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基础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只能了解其中部分叶际微生物,但对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生态学作用等方面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人们对叶际微生物总群落的分析逐渐揭示了叶际微生物组成的多样性及其特点,以及与外界互相作用的复杂性。研究表明,植物种类、地理位置和季节差异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叶际微生物群落的构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外界互作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加深对叶际微生物的了解,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叶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995.
Szumski M Kłodzińska E Jarmalaviciene R Maruska A Buszewski B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methods》2007,70(1):107-115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beds (monoliths) as separation materials is connected with their better chromatographic properties and easier preparation in comparison to particulate-packed columns. Moreover the tuning of porosity as well as surface chemistry can lead to obtaining of highly selective materials, especially useful in separation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compounds or even microorganisms. To obtain high selectivity for such analytes as e.g. proteins, it is often important to have a knowledge about their shape, size, charge and finally charge distribu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our considerations on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on the monolithic stationary phase and surface of such species as proteins or microorganisms as well as its eventual influence on the separation or sample preparation processes and tuning of their selectivity. 相似文献
996.
997.
甘露寡糖对罗非鱼幼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两个实验考察了饲料中添加自制酵母甘露寡糖、外购甘露寡糖和黄霉素对奥尼罗非鱼幼鱼[(l.00±0.04)g]肠道菌群的影响。传统菌落计数结果表明,不同的添加剂都能明显地改变幼鱼肠道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及比例,其中0.5%自制酵母甘露寡糖使乳酸杆菌的数量增加10.77%(P0.05),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14.80%(P0.05),使乳酸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例提高到0.9720。DGGE图谱分析表明,自制酵母甘露寡糖、外购甘露寡糖、黄霉素的加入都改变了罗非鱼幼鱼原有的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环境,其中自制酵母甘露寡糖对罗非鱼幼鱼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添加外源促植物生长微生物(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B)对植物生长、砷富集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砷污染土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添加外源PGPB,研究蜈蚣草生物量和砷富集量与外源微生物促植物生长特性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蜈蚣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在外源PGPB干预下的变化规律。【结果】2株根际菌(假单胞菌PG12、芽孢杆菌R19)和1株内生菌(恶臭假单胞菌S6)具备典型的促植物生长特性,对蜈蚣草的促生作用顺序为:PG12>S6>R19,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34%(P<0.01)、136%(P<0.01)和67%;添加外源PGPB后,蜈蚣草砷含量从对照的18.50 mg提高到了31.25-46.95 mg,增幅高达153%(PG12)和139%(S6),对应的蜈蚣草砷浓度从2616.34mg/kg降至1348.04-2 156.23 mg/kg,呈现出典型的砷“稀释效应”;α多样性指数Sobs、Chao和Ace显示,仅R19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而β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999.
对WIPO公开的"国际保藏机构2001~2010年专利微生物保藏与发放"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世界的专利菌种保藏量与发放量处于快速增长中;美国是专利菌种保藏与发放量最多的国家;近年中国的专利菌种年保藏量实现三连冠,但专利菌种的发放率处于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微量热法研究了长期轮作下麦田不同土层中的微生物活性, 以及施肥对微生物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微生物活性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随着土层加深, 可培养细菌菌落数减少, 且可培养细菌菌落数目与最大时间(Peak time)Pt值(表示从微生物生长开始到达到峰值的时间)呈负相关; 热功率(P)-时间(t)曲线由陡变缓, 由规则变得起伏不定, 侧翼变得更短, 峰高也降低; 不同土层的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Microbial growth rate constant) µ、峰高(Peak height)Ph值变化明显, 基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施肥土样和不施肥土样的曲线形状不同, 特别是上层土样施肥后的曲线明显比不施肥的曲线陡, 侧翼也明显变短; 施肥土样的µ和Ph值都大于不施肥土样, 且施肥土样的Pt都小于对照。这说明, 在不同的土壤深度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长期的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