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对洱海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利用与入湖河流水质的关系存在时空差异。以洱海西部入湖河流及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手段,探讨两者随空间尺度和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选取的小流域、河岸带30m缓冲区、河岸带60m缓冲区和河岸带90m缓冲区4种尺度下,对入湖河流水质影响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和植被(包括林地和牧草地),影响最大的空间尺度为小流域尺度,河岸带30m缓冲区次之;小流域尺度下,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与入湖河流COD和TP浓度呈正相关,植被面积百分比与NH_4~+-N浓度呈负相关,响应土地利用的主要水质指标为TN和TP,回归调整系数分别为0.624和0.579;季节性关联分析表明建设用地与COD、NH_4~+-N、TP的回归关系在雨季强于旱季,植被与COD、TP的回归关系在雨季强于旱季,雨季建设用地和植被面积变化引起COD浓度变化更快。在流域管理中,针对植被覆盖率低、建设用地占比高的白鹤溪和中和溪应重点加强雨季土地利用管控,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开发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942.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泥河沟为研究区,基于1986年的彩红外航空相片、2002年SPOT影像、2016年GF-1卫星影像的解译结果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景观指数、土地利用程度、信息熵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借鉴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定量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增加,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均有不同比例的减少。(2)流域内景观整体破碎度减少,优势斑块的连通性呈增加趋势。(3)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1,土地利用信息熵先减少后增加,流域景观经历了"无序-有序-无序"的变化。(4)研究期内流域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上升趋势,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为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4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丛群落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水分梯度4个研究样地(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灌丛及其丛间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生态酶活性,探讨不同水分梯度样地间及灌丛和空地间土壤酶活性计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岷江干旱河谷土壤C∶N∶P酶活性化学计量表现出了与全球尺度上酶活性化学计量的相对特异性(C∶N∶P=3∶2∶2 vs.1∶1∶1)。整体上,岷江干旱河谷区域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存在一定程度的N限制。虽然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在所有空地和灌丛土壤之间总体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各研究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相对干旱的两河口和飞虹样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N限制,而两个相对湿润的撮箕和牟托样地则存在一定的P限制。这种样地间的差异性主要受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驱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不同样地间土壤C∶N酶活性比(ln(BG)∶ln(NAG+LAP))和N∶P酶活性比(ln(NAG+LAP)∶ln(AP))的决定性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与C∶N酶活性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P酶活性比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土壤真菌、菌根真菌和真菌∶细菌比对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的影响,说明了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对干旱河谷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4.
Xijiang River is the main surface water source in Gu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of seven heavy metals (Cu, Pb, Zn, As, Cd, Ni, and Cr) in surface sediments in Xijiang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Zn, Pb, Cd, Cu, As, Ni, and Cr were 483.9, 207.5, 13.35, 23.50, 312.1, 28.75, and 50.62 mg/kg,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Zn, Pb, Cd, and As were the major heave metals with concentration exceeding Class 3 threshold value of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The result also showed samples with high ecological risk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upstream of Xijiang River basin as Diaojiang River, Hongshui River, Jincheng River, and Dahuan River. Based on the pollution risk assessment, the area manifested composit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signifying As, Pb, and Cd as the dominant heavy metals, and there were high ecological risk in sediments for these metals. According to correlation matrix and factor analysis (FA), the seven heavy metal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classes, Cd, as and Zn attributed by anthropogenic sources, natural sources corresponds for Ni and Cr while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were attributed to Cu.  相似文献   
945.
川渝77县长防林(一期)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川渝77县长防林一期工程的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迄今综合效益提高了6倍,到2010年提高约9倍。还对川江各支流的林分结构调整与新建长防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6.
熊曦 《生态学报》2020,40(14):5081-5091
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引入到其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当中,阐述了其分析评价的四个核心要点,并据此从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40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就其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分析评价,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结果表明:一是DPSIR模型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信息,模型显示,可通过增强"驱动力"、降低"压力"、优化"状态"、妥对"影响"、全面"响应"等途径来增强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二是从指标权重和研究的结果来看,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正向影响且权重较大的指标,要重视其正向影响并积极推动其效应最大化,对一些制约或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负向指标,要严格做好控制工作并减少其影响效应。三是研究得出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宁远、江华和蓝山三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生态社会、经济和制度的"驱动力"持续增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状态"不断改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逐渐合妥,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响应"全面迅速,但经济转型、资源和环境"压力"仍然亟待降低。建议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着手,对照目标,弥补差距,推动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47.
张俊华  李国栋  南忠仁 《生态学报》2012,32(12):3745-3753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存在差异。剖面上TOC、AOC、NOC含量较高的旱地、水田、中覆盖度草地与含量较低的戈壁、裸土地、沙地、盐碱地相比,<1μm、1—5μm、5—10μm、10—50μm的粒径含量较高,而50—250μm、250—1000μm的含量较低,这种变化以50μm为分界,分析表明<50μm的粉粒和粘粒可起到固碳作用,而50—250μm、250—1000μm的砂粒起碳损失作用。统计结果表明,以50μm为分界,水田、戈壁、中覆盖度草地剖面上TOC、AOC、NOC与1—5μm、5—10μm、10—50μm呈正相关,与50—250μm、250—1000μm呈负相关。分析发现,粉粒和粘粒与土壤TOC、AOC、NOC的关系较显著,是影响和控制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农田耕种、防风固沙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粘粒和粉粒含量的方式,也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48.
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河水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羊河流域初春和仲夏两季不同地点 ,洪水期、平水期 30个河水样孢粉分析显示 ,没有人类影响的情况下 ,河水样孢粉组合是由河流上游径流区的植物孢粉和采样点附近植被孢粉组成的 ,前者在孢粉组合中至少占30 %~ 6 0 %。河水搬运孢粉的能力非常强 ,可长距离、大量地搬运孢粉。孢粉组合中河水贡献孢粉的含量较高 ,如 :云杉属 (PiceaDietr.)花粉河水的贡献率在中下游可达 16 .5 %和 7.7%。采样时间、地点影响河水的孢粉组合和浓度 ,洪水期是孢粉搬运的主要时期。河水经过水库后 ,其中孢粉绝大多数沉积在水库中。  相似文献   
949.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3种植物的抗旱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沙吉力克、阿其河等断面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并对胡杨、柽柳、芦苇3种植物的可溶性糖、脯氨酸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显示:(1)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密切,随着不同断面地下水位埋深程度的增加,植物体内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2)在干旱胁迫情况下,植物通过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来提高自身的抗旱性;(3)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积累存在互相补偿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相同水分胁迫下,柽柳和芦苇对地下水位的变化更为敏感,胡杨的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950.
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金水河颗粒有机碳来源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慧娟  夏晓玲  吴川  张全发 《生态学报》2014,34(19):5445-5452
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在河流碳循环中占重要地位,并能提供流域内自然及人类活动的记录。通过采集和测定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河岸带土壤和植物及河流中藻类和悬浮颗粒有机碳(POC)的季节性碳稳定同位素值和C/N比值,对河流水体中悬浮颗粒有机碳的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来源及其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水河流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河流上游轻度干扰区的POC浓度值明显低于中下游中度干扰区和严重干扰区。河流中P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C3植物和藻类3个端元,而来源于浮游生物和C4植物碎屑的贡献很小。各季节之间具体的来源及其贡献有所差异,且POC的来源及其贡献具有空间差异。因此,金水河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贡献受到季节变化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