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1篇
  7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用适量BrdU处理中华大蟾蜍外周血淋巴细胞,能以较高频率得到形态多样的染色质(体)结构。本文以两栖类和人类细胞为材料,采用Feulgen染色、Ag-NOR染色、DAPI荧光染色及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证实了其染色质性质,初步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并将其命名为:“G,期后期染色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形态学角度初步分析了从G_2期后期到M期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的动态过程,提出不同染色体形成其高级结构是非同步的,有可能存在染色体包裹顺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明确泰和县近年来晚稻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连年暴发的规律。通过分析泰和县2008—2013年褐飞虱的田间调查及灯诱数据,并结合气象条件,研究了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危害早稻田的褐飞虱以2、3代为主,其田间种群数量的多少主要受春季迁入虫量的限制,本地早稻收割后的滞留虫源对晚稻种群数量的影响很小。(2)危害晚稻田的褐飞虱以5、6代为主,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初期外来迁入虫量是影响晚稻田后期暴发的关键因子。(3)不同年份间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类型不同。2008和2009年属后期迁入虫量与"暖秋"共同影响类型;2010年是"暖秋"影响类型;2011和2012年是后期迁入虫量影响类型;2013年是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积累影响类型。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是导致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连年暴发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为褐飞虱暴发规律的阐明及可持续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怿  蔡重阳 《古生物学报》2007,46(3):269-277
简要论述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的研究历史、地层时代、主要特征、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意义、争议焦点及其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展望。P.qianensis代表了一类目前仍鲜为人知、由水生藻类植物向陆生环境过渡的植物类群,具有陆生维管植物某些重要特征,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可能是一类不成功的灭绝类群。由于P.qianensis的特有外部形态和复杂的内部解剖特征,对其认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属于真正的志留纪植物(产出地层是否为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是否属于这个时期的早期维管植物或植物根系)。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是探索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区,通过一系列野外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强化对P.qianensis及其共生植物群的研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揭示P.qianensis的生物学属性、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在早期植物演化上提出新观点和演化模式,推进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底到10月初,用现场稀释法对虾塘中≤200 μm、≤100 μm和≤20 μm 3个粒级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研究。共进行了三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834~0.4498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1212~0.2998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生长率比值(g:k)为0.4271~3.4901,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1.41%~25.90%,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48.20%~314.69%。≤20 μm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占微型浮游动物(≤200 μm)的相关比例范围为73.85%~97.69%、76.67%~97.91%、78.87%~98.59%。这表明≤20 μm微型浮游动物比≥20 μm的微型浮游动物在对虾养殖中后期虾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描述了安徽繁昌癞痢山塘口晚新生代裂隙堆积物中发现的松鼠类材料。化石代表松鼠亚科的4个族,共有5属6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即树松鼠族的Sciurus sp.,花鼠族的Tamias sp.和Plesiosciurus zhengi sp.nov.,旱獭族的Sciurotamias wangi Qiu,2002和S.teilhardi Zheng,1993,以及巨松鼠族的Pseudoratufa wanensis gen.et sp.nov.。所研究的材料系混合地采自同一裂隙堆积的4个不同层位,化石的组分可能代表从早中新世至更新世的不同时段。繁昌的这一松鼠组合具有中国中南部晚新生代松鼠动物群的特色,并含有稀奇的Pseudoratufa属。该新属的牙齿形态显示了其树栖松鼠的特征,而且可以归入甚为稀有的巨松鼠族。其遗骸具有与该地点发现的古猿、硅藻鼠和河狸类化石相似的石化和堆积过程,似乎表明这些动物属于时代相同或较接近的群体,它们的共存也说明了繁昌地区在中新世时有过相对湿润的森林生境。  相似文献   
19.
20.
A diverse fossil record of Cervidae (Mammalia) has been documented in the South American Pleistocene, when these animals arrived during the Great American Biotic Interchange.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scanning techniques, it is possible to access the endocranial morphology of extinct species. Here, we studied the brain endocast of the extinct late Pleistocene cervid Antifer ensenadensis from southern Brazil, one of the largest forms that lived on this continent, using comparative morphology,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and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s. The analyzed endocasts demonstrate that A. ensenadensis had a gyrencephalic brain, showing a prominent longitudinal sinus (=sagittal superior sinus), which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large South American cervid Blastocerus dichotomus. The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is within the variation of extant cervids, suggesting maintenance of the pattern of encephalization from at least the late Pleistocene. Geometric morphometric analysis suggested a clear and linear allometric trend between brain endocast size and shape, and highlights A. ensenadensis as an extreme form within the analyzed cervids regarding brain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