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1.
【目的】为控制果蝇类害虫危害,需掌握昆明桃园内果蝇寄生蜂的种类及种群消长动态。【方法】2014年4—10月在云南昆明小河乡(25°10′55.07″N,102°47′52.51″E,海拔2200 m)桃树果园,利用香蕉、诱盒收集桃园内果蝇天敌昆虫寄生蜂并进行分类鉴定,对其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结果】共收集到6种果蝇寄生蜂,762只。经过鉴定分别为茧蜂科的Asobara brevicauda和Asobara mesocauda、环腹瘿蜂科的Leptopilina japonica、瘿蜂科的Ganaspis brasiliensis、锤角细蜂科的Trichopria drosophilae、金小蜂科的Pachycrepoideus vindemiae。其中A.mesocauda(29.40%)、G.brasiliensis(17.85%)、T.drosophilae(47.77%) 3种寄生蜂的发生数量相对较多,且不同寄生蜂的种群动态随着季节呈现不同的变化。【结论】结合桃园内果蝇的种群动态,初步筛选出果蝇的优势天敌为瘿蜂科G.brasiliensis和锤角细蜂科T.drosophilae,并将对其的保护利用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12.
为了明确不同品种枣树对枣飞象Scythropus yasumatsui成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筛选出枣飞象成虫适宜的枣树品种,以期为枣飞象建立人工饲养种群和综合治理奠定基础。在室内以木枣、狗头枣、赞皇枣、骏枣和酸枣分别饲养枣飞象成虫,研究不同品种枣树对枣飞象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和每雌子代数的影响。不同品种枣树对枣飞象成虫寿命有明显影响,取食木枣的雌、雄虫寿命最长,分别为36.6±1.15 d和32.3±1.61 d,取食酸枣雌、雄虫寿命最短,分别为29.8±1.55 d和25.6±1.64 d。不同品种枣树对枣飞象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率没有明显影响。取食木枣和狗头枣的枣飞象成虫产卵期明显长于赞皇枣、骏枣和酸枣,取食木枣的枣飞象成虫产卵量和每雌子代数最高,分别为76.3±2.87粒和67.0±2.7头,显著高于其它4种枣树,说明木枣对枣飞象成虫产卵期、产卵量和每雌子代数有明显影响。在室内饲养枣飞象成虫,木枣是最适宜饲养枣飞象成虫的枣树品种。  相似文献   
313.
以219份枣种质脆熟期果实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检测不同枣种质果实中的山楂酸、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4种三萜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而筛选三萜酸含量较高的优特异种质。结果表明:(1)枣果中总三萜酸(TTA)含量的变化范围95.72~737.82μg·g-1,平均值306.83μg·g-1,变异系数为29.02%,含量最高的为‘大荔小圆枣’。4种组分以山楂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较低,各组分在不同枣种质中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熊果酸变异系数最高(60.75%)。(2)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各种质的山楂酸、桦木酸和总三萜酸含量服从正态分布,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不服从正态分布。(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三萜酸含量与4个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组分间也存在相关性,山楂酸含量与桦木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桦木酸含量与齐墩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齐墩果酸含量与熊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聚类分析将219份枣种质划分为4大类群,分别为熊果酸含量最高的类群,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较高类群,各组分中低含量类群以及山楂酸、桦木酸和总三萜酸含量较高类群。(5)筛选出13份各组分或总三萜酸含量较高的优特异种质,为枣三萜酸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原料选择。  相似文献   
314.
Phytoplasmas were detected in Sophora japonica cv. golden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 with diseased branches of witches'‐broom collected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China. Phytoplasma cells were observed in phloem sieve elements of symptomatic S. japonica cv. golde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presence of phytoplasmas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partial gene sequences of 16S rDNA, rp (ribosomal protein) and secY. Phylogenetic trees and virtu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phytoplasmas causing S. japonica cv. golden witches'‐broom (SJGWB) and R. pseudoacacia witches'‐broom (RPWB) belong to the 16SrV (elm yellows) group, and they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subgroup 16SrV‐B, rpV‐C and secYV‐C jujube witches'‐broom (JWB) phytoplasma. Comparativ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phytoplasma of RPWB was closer to the JWB and that R. pseudoacacia might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host plant of JWB phytoplasma.  相似文献   
315.
桃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园生草是解决传统清耕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和果品品质变劣的果园地面管理措施之一。阐明不同牧草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是实现果园土壤生态管理、促进有机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和果园土壤质量提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桃园人工种植黑麦草和毛苕子对土壤总有机碳(TOC)及其活性组分(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探明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种植对桃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CK)相比,种植黑麦草后土壤TOC、MBC和WSOC分别提高了5.13%、76.4%和18.1%,种植毛苕子土壤LFOC提高了11.3%,土壤HFOC降低了13.2%,但对土壤TOC、MBC和WSOC未产生显著影响。此外,黑麦草显著提高土壤较大粒级(74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毛苕子则显著降低土壤较小粒级(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提高TOC而言,在桃园种植禾本科牧草黑麦草优于豆科牧草毛苕子。土壤MBC、WSOC、LFOC以及HFOC可以作为指示桃园土壤质量提高与否、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16.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果园水热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垄膜覆盖(T1)、覆草(T2)和免耕无覆盖(T3)等方法,测定分析陇东旱地果园水热状况,结果表明,0—60 cm土壤温度全年T1最高,萌芽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T2温度最低,新梢停止生长期至落叶期T3温度最低。T1地表和20 cm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6月上旬,40 cm和60 cm出现在8月上旬,表现为浅层(0—40 cm)最高温度出现提前,而T2和T3不同土层最高温度均在8月上旬。0—25 cm不同处理土壤温度表现为晴天最高,雨天最低。除7月至8月土壤温差以T1最大外,其余时期均以T3最大,全年T2温差最小。梨树生长前期(4—6月),T3土壤含水量最小,7月以后,T3最高。梨年生长周期中,T1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小,T3最大。不同土层T1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T3土壤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0—120 cm土层T1和T3土壤容重均表现为先升后降,T2为先降后稳定变化的特点。不同处理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而降低,T3降幅最大。地面覆盖减缓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同时增加了土壤铁、锌、硼等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317.
以新疆产不同抗裂性枣品种‘骏枣’、‘哈密大枣’、‘灰枣’、‘金铃圆枣’果实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CaCl2(0、2.5、25g/L)分别浸泡12、36、60h,研究CaCl2对枣裂果率及果肉、果皮中Ca、K、Mg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2.5、25g/L CaCl2均能有效降低枣裂果率,且25g/L CaCl2对各品种枣的防裂效果均优于2.5g/L CaCl2。(2)极抗裂品种枣的果皮、果肉中Ca显著高于极易裂品种,且各品种Ca含量均随CaCl2浓度增加而增加。(3)极抗裂品种枣的果皮、果肉中K含量高于极易裂品种,其Mg含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但不同浓度CaCl2处理的枣果肉、果皮中Mg、K升降幅度变化不同。(4)枣果肉、果皮中Ca、K含量与裂果率呈负相关关系,Mg含量与裂果率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CaCl2浸果能有效增加枣果肉、果皮中钙含量,影响各品种枣果实的钾镁含量,显著降低枣裂果率,并以25g/L CaCl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18.
枣园间种牧草对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与优势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4种不同处理的间作牧草枣园的生态群落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种草综合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发育后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枣园基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小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而中位物种与顶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枣树不同发育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基位物种与中位物种的平均丰盛度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顶位物种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的平均丰盛度是种草常规防治园和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的2倍,并且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就害虫平均丰盛度与天敌平均丰盛度之差而言,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大于种草综合防治园;多样性指数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种草常规防治园〉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综合分析表明,种革枣园的中性节肢动物和次要害虫在害虫与天敌的营养链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19.
间种牧草对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不同处理枣园的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种草不防治区害虫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大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优势度则是未间种牧草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个体数与害虫个体数的比值是间种牧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区明显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区.就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枣园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捕食性天敌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是种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发育阶段种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重叠程度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处理枣园捕食性天敌群落中主要种类的前二个主分量负荷值,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区,而枣园害虫群落中主要种类前二个主分量的负荷值是未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的枣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参数相关性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见用捕食性天敌功能团和按枣树生育期划分害虫发生阶段以替代物种进行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学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总之,枣园种草不仅提高了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20.
以酸枣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条件对不定梢再生及不定梢玻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在加有细胞分裂素TDZ的诱导培养基(培养基Ⅰ)上连续培养,可诱导不定芽形成,但不能进一步发育成不定梢;而在诱导培养基Ⅰ上培养2周后转移到不加TDZ的培养基Ⅱ上,可获得不定芽伸长的不定梢.培养基Ⅱ的基本培养基组成影响不定芽(梢)的玻璃化症状:MS培养基产生玻璃化的不定芽(梢),而WPM培养基产生正常不定芽梢;光培养条件的变化对玻璃化症状的发生没有影响.不定芽(梢)玻璃化的发生可能与培养基中铵或硝酸铵的浓度有关,在不定芽伸长发育阶段,培养基中高浓度的铵导致了玻璃化苗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