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井冈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磷、钾释放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网袋分解法对井冈山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矮林地上和地下(10 cm)2个分解组的叶凋落物进行了连续2年的分解试验,测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及P、K元素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 3种林分叶凋落物残留率与时间呈负指数衰减关系.各林分凋落物干质量损失前期较快,第1年末两组平均质量损失率分别为50.6%(常绿阔叶林)、41.7%(针阔叶混交林)和40.13%(高山矮林),且地上组显著高于地下组;后期较慢,至第2年末2组平均质量损失率分别达到60.95%(常绿阔叶林)、57.06%(针阔叶混交林)和56.60%(高山矮林),均以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矮林为序递减,地上组与地下组的差异不显著.根据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质量损失率结果进行拟合,发现3种林分样地上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t0.95)为6.8~9.9年,其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矮林.P在不同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净固持效应,其强度顺序为高山矮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初始P含量和C/P可能是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K在各林分的多数时间均表现为净释放.以试验末期的元素释放量计算,P的释放速率在地上组和地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K则为地上组显著高于地下组.  相似文献   
252.
枣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枣树的器官培养、愈伤组织培养、花药培养、胚与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影响枣树组织培养的其他因素。营养器官培养报道的最多,其他外植体的培养相对较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针对枣树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3.
柴雅红  章英才 《广西植物》2017,37(9):1187-1194
以宁夏4个不同地区(灵武、中宁、青铜峡、银川)成熟期的灵武长枣果实为研究对象,经水提醇沉法提取,采用DEAE-cellulose52和HW-55S分离纯化,并利用GC-MS法进行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多糖提取率最高的是灵武地区,达到1.795%;分离纯化后,4个地区的长枣多糖各得到1个中性(Ju-0)和3个酸性组分(Ju-1、Ju-2、Ju-3),其中Ju-2含量最高;GC-MS分析可知灵武长枣多糖含有阿拉伯糖、鼠李糖、核糖、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10种单糖,不含果糖,以阿拉伯糖、核糖、半乳糖和2种糖醛酸为主,木糖含量最低。各地区多糖的单糖组成、含量各不相同,从各组分来看,四个地区多糖的Ju-0和Ju-1组分组成均以阿拉伯糖、核糖、半乳糖为主,四个地区多糖的组成差异主要在于Ju-2和Ju-3组分。从各地区单糖总量来看,灵武地区是阿拉伯糖含量最高,中宁、青铜峡、银川地区以葡萄糖醛酸含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254.
黄土塬区苹果园降雨入渗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武黄土塬区20年树龄苹果园,使用4 g·L-1亮蓝溶液(Brilliant Blue FCF)进行染色示踪试验,分别采用喷洒、倾倒和树干径流模拟3种方式模拟雨量为50 mm的正常降雨入渗、雨量为50 mm的极端性暴雨入渗和树干径流方式的雨水入渗(18 L树干径流量).结果表明: 喷洒方式下染色平均深度为0.28 m,深度较浅,均匀入渗比平均值超过0.65,中位数超过0.7,说明水分入渗过程中均匀部分所占比重较大,活塞流是黄土塬区苹果园降雨入渗的主要机制;倾倒方式下染色平均深度为0.53 m,最大深度为0.59 m,深度较浅,表明在极端暴雨、激活大孔隙等优先路径的条件下,雨水很难短时间补给深层土壤水;树干径流模拟方式下染色最大深度为0.46 m,深度也较浅,表明雨水较难通过树干径流的方式沿着根系补给深层土壤水.活根系与腐烂根系染色比较分析发现,活根系(≥2 mm)不具有良好的导水能力,而腐烂根系(≥2 mm)形成的入渗通道则具有更好的导水能力.在土壤表层果树根系以水平根系为主,当表层根系腐烂时可能发生横向优先流,从而阻碍雨水对深层土壤水的补给.在黄土塬区苹果园,活塞流是深层土壤水降雨补给的主要机制,大孔隙和腐烂垂直根系等通道可能作为雨水补给深层土壤水的途径.  相似文献   
255.
The efficacy of submicron chitosan dispersions (SCD) on Alternaria alternata rot of the ‘Lingwu changzao’ jujube (Zizyphus jujuba Mill. cv. Lingwu changzao) fruit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hen jujube fruit at the preharvest stage were sprayed twice with SCD (10 mg/ml) water solution and then natural infections were allowed to develo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disease incidence and lesion index compared to control fruit during storage period, and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postharvest fruit inoculated with the Alternaria rot pathoge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 pathogen revealed that hyphae and spores were damaged and deformed when growing on the surface of fruit pretreated with SCD or CHO. The slowed softening of jujube fruit resulted from the protopectin content increasi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Furthermore, SCD sprays inhibited cell wall hydrolysing enzymes, pectinase activity was decreased, and the increase in cellulase activity was postponed (from 30 days to 45 days).It was concluded that preharvest application of SCD was a more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chitosan for preventing postharvest from Alternaria rot of ‘Lingwu changzao’ jujube fruit.  相似文献   
256.
江西红壤坡地柑橘园生态水文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对标准柑橘试验小区生态水文特征进行9年的定位观测,设置7个处理,研究柑橘园生态水文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 7个处理的平均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为78.5%和77.2%,其中,林下百喜草(Paspalum natatu)带状覆盖、百喜草全园覆盖和水平梯田+梯壁植草减流率较高,分别为94.8%、94.3%和92.5%;柑橘清耕地减流率较低,为33.1%;林下套种黄豆和萝卜减流率居中,为66.0%和77.5%,且横坡耕作优于纵坡耕作.对2009-2010年发生的43场平均降雨量为20.07 mm的雨水柑橘林冠再分配格局进行观测,穿透降〖JP2〗雨量平均为9.15 mm,树干茎流量平均为4.72 mm,林冠截留量平均为620 mm,分别占林外降雨量的44.7%、25.7%和29.6%.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大,林冠层的穿透雨量、茎流量呈递增趋势.当降雨量<10 mm时,树冠截留率与林外降雨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当降雨量>10 mm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柑橘枯落物的持水率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回归关系,最大持水率达326%.合理的林下植被配置对柑橘果园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7.
复合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对单一荔枝和复合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园的捕食性、寄生性昆虫以及蜘蛛类群的数量和丰富度明显高于单一园,而植食性类群的数量和主要害虫发生数量明显少于单一园。复合园各种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其总趋势比单一园大,波动程度比单一园低。复合园的均匀度全年维持在0.8以上,而单一园的则波动很大。  相似文献   
258.
259.
李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了解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发挥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在分析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李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得出结果,总群落的12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5类,D=0.2000,3、11、7和6月初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也聚为5类,D=0.2000,3、7、8月各自归为一类,9月和10月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同样聚为5类,D=0.1000,4、7、6、11月各自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部分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最优分割结果将总群落、各亚群落均分割为5个阶段,即4月6日为第一阶段,4月27日~6月8日为第二阶段,6月27日~8月27日为第三阶段,9月21日~10月19日为第四阶段,11月22日为第5阶段.反映了各阶段物种种类、数量等其他指标在发生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60.
利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枣园中枣瘿蚊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8日、8月27日、10月19日枣树主要生育期阶段,枣瘿蚊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模型为球形.在林间基本上呈聚集分布,其样点空间依赖性距离分别为26.3、7.8和22.0 m,其空间依赖性程度分别为88.05%、85.77%和87.58%.草间小黑蛛种群的半变异函数也为球形,呈聚集分布,空间依赖距离分别为28.3、22.5和22.2 m,且在该取样尺度下,总变异中分别有90.09%、87.96%和85.72%是由空间依赖性产生的.两者空间依赖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对枣瘿蚊有较强的追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