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89篇
  17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7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ge on thermal sensitivity, preferred ambient temperature (T pref) was compared between old (71–76 years) and young (21–30 years) groups, each consisting of six male subjects in summer and winter. The air temperature (T a) was set at either 20° C or 40° C at commencement. The subject was directed to adjust theT a for 45 min by manipulating a remote control switch to the level at which he felt most comfortable. In the older group, theT pre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rials starting at 20° C than that starting at 40° C in summer. The fluctuation ofT pre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maximum and minimumT a during the last 10 min) was significantly wider in the older group in both summer and winter. Repetition of the same experiment on each subject showed a poorer reproducibility ofT pref in the older group than in the younger group in summer. Tympanic and esophageal temperatures of the older group kept falling throughout the trial starting at 20° C in summ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mal sensitivity is decreased with advancing age and that thermal perception in the elderly, especially to cold, is less sensitive in summer.  相似文献   
2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melon seeds were observed among 18 cultivars; especially, cultivars Earl's Favorite and Barnett which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somatic embryos. F1 seeds were obtained by reciprocal crosses between cultivars. Some line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somatic embryos whereas others showed no or poor embryogenic response. Most of the F1 seeds formed somatic embryos. The frequency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decreased as compared to the parents with the highest potential. Transfer of the frequency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superior responding cultivars to inferior cultivars was proved. It wa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mode of inheritance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because there was a large variation in the range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F2 seeds, and cytoplasmic effect was recognized in certain combinations.Abbreviations 2,4-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 BAP 6-benzylaminopurine  相似文献   
23.
The membrane potential generated at pH 8.5 by K+-depleted and Na+-loaded Vibrioalginolyticus is not collapsed by proton conductors which, instead, in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protons in equilibrium with the membrane potential. The generation of such a membrane potential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rotons are specific to Na+-loaded cells at alkaline pH and are dependent on respiration. Extrusion of Na+ at pH 8.5 occurs in the presence of proton conductors unless respiration is inhibited while it is abolished by proton conductors at acidic pH. The uptake of α-aminoisobutyric acid, which is driven by the Na+-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is observed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proton conductors at pH 8.5 but not at acidic pH. We conclude that a respiration-dependent primary electrogenic Na+ extrusion system is functioning at alkaline pH to generate the proton conductor-insensitive membrane potential and Na+ chemical gradient.  相似文献   
24.
卫伟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1,31(10):2953-2955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2011年会员大会于4月3-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其中,水文学专场重点讨论了全球变化对陆地表层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下的洪涝灾害与干旱胁迫、冰川融雪、降雨特性、区域水平衡、土壤侵蚀与泥沙搬运、景观进化与水文过程、地下水与溶质迁移、植被动态与水文格局、气候-水-健康、气候和土地利用综合影响下的区域水行为、耦合水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关键要素、基于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水资源优化管理等重要科学进展。众多议题凸现了多学科交叉、多区域、跨尺度、系统性以及先进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等几大特点,对于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具有重要启示。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应瞄准与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融与渗透,以实现方法和理念互补、共同解决复杂生态学问题。(2)重视区域分异、以凸现具体科学问题,实现研究目标、对象、内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3)重视系统性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促进先进技术和研究手段的创新与应用。  相似文献   
25.
黄河三角洲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生  周葆华  赵全升  王磊 《生态学报》2017,37(20):6809-6817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局地植被样方调查、区域遥感影像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地形高度、地下水位埋深、表层土壤Cl~-含量等环境数据采集,综合样地植被与环境数据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并对区域NDVI与主要环境变量进行了单因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CA排序可将黄河三角洲植被分为翅碱蓬、柽柳-翅碱蓬、芦苇-柽柳、芦苇4个主要群落类型(群丛),DCCA与DCA排序图总体相似,但DCCA更清晰地表明其第一轴主要代表的是潜水Cl~-浓度等关键水盐因子,且随着水土环境系统盐分含量的减小,群落由翅碱蓬逐渐向芦苇演变。区域典型植被群落和NDVI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受地下水位埋深和潜水Cl~-浓度2个环境因素影响较大(NDVI与2个环境变量间建立的二元回归方程R~2=0.57),而土壤Cl~-含量的植被效应实际上受地下水位埋深和潜水Cl~-浓度的影响。在区域地下水普遍浅埋条件下,地下水成为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生态环境最敏感要素,而地下水位埋深和潜水Cl~-浓度是这一要素中的2个关键因子,尤其是后者梯度变化对天然植被分布格局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6.
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RDA(cDNA-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技术筛选BXSB红斑狼疮小鼠发病相关基因.发现了3个新的表达序列标签(EST)片段,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AF060113, AF060111, AF060110,同时发现了一些已知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基因如逆转录病毒衣壳蛋白、Line-1逆转录酶等.通过RDA技术可能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新基因,为自身免疫病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7.
采用AFLP技术对三株紫杉醇产生菌(HQD33、HQD43、HQD54)及HQD33菌株经复合诱变后再经原生质体诱变得到的两株诱变株UL50-6和UV40-19及其融合菌株J1-3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株紫杉醇产生菌分属不同的种属,同时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Z35-8,J1-3为两株不同的融合子,为下一步的基因工程育种工作中的基因定位和分子克隆提供丰富可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8.
对抽样调查的身高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建立了子代对亲代身高的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子代身高与亲代身高的遗传率;研究结果表明,父母身高对下一代的遗传率强度不同,母亲要强于父亲;子女接受遗传的效应也不一样,女儿要强于儿子;建立了性别遗传模型,深入研究了亲代父母之间的身高差对子代性别的影响,亲代身高差越大,则生女孩的几率就越大,反之生男孩的几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29.
兔狲(Otocolobus manul)、藏狐(Vulpes ferrilata)和赤狐(V. vulpes)是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分布的重要小型食肉兽。本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青海省长江源区沱沱河和通天河沿岸选取208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 通过所获取的时空分布数据比较了上述3种同域分布小型食肉兽的时空利用情况。通过空间重叠度系数的比较分析, 兔狲和藏狐、兔狲和赤狐以及藏狐和赤狐之间的空间重叠度系数分别为0.25、0.48和0.17, 这表明兔狲、藏狐和赤狐三者在空间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 兔狲和藏狐属典型的昼行性动物, 而赤狐以夜行性活动为主。兔狲、藏狐和赤狐每个物种在冷暖两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分别为0.83、0.78和0.88。两两比较分析表明, 兔狲和藏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最高(0.84), 兔狲和赤狐在夜间活动时段存在一定重叠(0.63), 而藏狐和赤狐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最明显, 重叠指数最低(0.48)。此外, 在暖季, 两两物种之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均小于其冷季的重叠指数。综上所述, 长江源区兔狲、藏狐和赤狐3种小型食肉兽可通过空间和时间资源的利用差异来降低物种间的干扰和竞争, 从而达到同域物种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0.
利用1982~2000年4~10月的AVHRR-NDVI数据,分析了大尺度的气候(温度)变化对欧亚大陆植被状况的影响.分析方法为奇异值分解,从温度和NDVI的年际变化中检测出二者最重要和最密切的大尺度空间相关特征.用每个奇异值的平方占总的协方差平方和的比例(解释率),可以度量每对模态的重要性.春季(4和5月)、夏季和秋季(9和10月)的解释率分别是60.9%、39.5%和24.6%,这说明整体上春季植被状况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夏季和秋季.奇异值分解的显著模态中心是二者关系最密切的地区,也就是NDVI对温度最敏感的地区,春季为西西伯利亚和东欧东北部,敏感性为 0.308 0 NDVI/℃;夏季没有特别突出的敏感中心,选择与计算春季相同格点数的高值中心,其敏感性为 0.248 0 NDVI/℃;秋季敏感中心在亚洲东部高纬度地区,相同格点大小范围(110°~140° E,55°~65°N)平均敏感性为 0.087 5 NDVI/℃.这种大尺度的NDVI-气温的关系及其敏感性非常稳定,并不随使用的NDVI的空间分辨率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