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82篇 |
免费 | 1182篇 |
国内免费 | 609篇 |
专业分类
107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4篇 |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266篇 |
2022年 | 253篇 |
2021年 | 307篇 |
2020年 | 369篇 |
2019年 | 417篇 |
2018年 | 371篇 |
2017年 | 404篇 |
2016年 | 388篇 |
2015年 | 348篇 |
2014年 | 445篇 |
2013年 | 578篇 |
2012年 | 300篇 |
2011年 | 364篇 |
2010年 | 347篇 |
2009年 | 454篇 |
2008年 | 447篇 |
2007年 | 489篇 |
2006年 | 407篇 |
2005年 | 395篇 |
2004年 | 312篇 |
2003年 | 264篇 |
2002年 | 256篇 |
2001年 | 187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149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123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119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79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53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86篇 |
1984年 | 81篇 |
1983年 | 64篇 |
1982年 | 90篇 |
1981年 | 73篇 |
1980年 | 55篇 |
1979年 | 53篇 |
1978年 | 20篇 |
1977年 | 16篇 |
1973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采用3D适形打印技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网状复合体在兔颅骨缺损中的修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以24只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以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为材料,采用3D适形打印技术制备网状复合体,于兔颅骨顶部制成两个颅骨全层缺损,分别为孔A(左)和孔B(右),孔A(阳性对照组)以自体颅骨为修复材料,孔B(实验组)以复合体为修复材料,观察缺损修复区域的形态学、影像学(X线及CT扫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植入后24周时,形态学显示:阳性对照组可见致密的骨组织修复,与缺损边缘界限不清,实验组中支架孔隙内纤维组织由新生骨质取代,且新生骨成熟度较提高,材料表面有部分吸收。CT扫描观察显示:冠状面上,阳性对照组缺损修复区域与周围正常骨组织融合为一体,实验组修复材料与缺损边缘融合紧密,与周围正常骨组织结合良好,部分边缘结合不连贯。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材料部分降解,材料间隔可见新生骨小梁。研究中无实验动物死亡,皮肤切口处缝合良好,无皮下积液,无移植物脱出、红肿感染等情况出现。结论:以3D适形打印技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体对兔颅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能促进缺损区域新骨的形成和生长,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化感物质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和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甲酚对不同模式生长盛期细菌和微生物总数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对真菌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随施磷量的增加间甲酚对土壤微生物的化感促进作用降低;不同模式生长盛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在施磷量为100mg/kg土的处理中最高,但成熟期施磷量为200mg/kg土的处理最高;间作较单作具有保持较高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的作用,施磷水平越高间作增大微生物数量的效果越大;间甲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降低作用,间作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单作。间作具有较高的弱化间甲酚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化感负效应的作用,施磷可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磷素作用下土壤脲酶活性增强,间甲酚对单作蚕豆和间作土壤脲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但弱化了施磷对脲酶活性的增强作用;增施磷肥可弱化间甲酚对单作蚕豆和间作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化感负效应,对单作小麦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相反。间甲酚对不同模式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在作物成熟期显著下降,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土壤中间甲酚的作用力在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53.
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2和97.0 kg·hm-2,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2,P<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P<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相似文献
54.
摘要: 为明确金属元素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体内的分布及其含量动态, 将白背飞虱长翅成虫在实验室中用超纯水分别饲养0, 24, 48, 96 h后测量其体重变化; 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检测各个处理虫体内12种金属元素(Cu, Zn, Cd, Mn, Ca, Fe, Na, As, U, Mg, K和Pb)的含量。以白背飞虱整个体重(W)、 有机体组织重量(O)、 体内可排泄内容物重量(E)及可排泄内容物排出体外的速率(r)为参数, 构建其体重变化的修正指数模型Wt=O+E(1-r)t。基于白背飞虱体内金属元素总含量(WCt)为有机体组织内含量(OC)和可排泄内容物中含量(EC)按两者百分率(OPt和EPt)加权之和, 即WCt=OC·OPt+EC·EPt, 分别估计白背飞虱体内组织和可排泄内容物中金属元素含量。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Cu, Zn, Cd, Mn和Ca这5种元素在白背飞虱组织内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含量(P<0.05), 表明这些金属元素可被昆虫有机体组织吸收、 积累, 并稳定地存在于昆虫的有机体组织之中。Fe, Na, As, U, Mg, K和Pb这7种元素在白背飞虱有机体组织内的含量与其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含量接近, 其在有机体组织中和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 以相对平衡状态存在于白背飞虱有机体组织和可排泄内容物中。该分析方法可能为其他小型和微型昆虫体内金属元素的分布、 积累、 排泄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5.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背景】 植物内生菌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的宝库。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是列当科的药用植物之一,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然而有关肉苁蓉内生菌的相关研究较为有限。【目的】 解析不同种类肉苁蓉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并挖掘相关内生细菌资源。【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管花肉苁蓉(GH)和荒漠肉苁蓉(HM)群落组成差异及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开展相关内生细菌分离培养,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定位,进一步测定菌株的抗逆、促生及抑菌特性。【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GH和HM共获得内生菌OTU 1 086个,其中共有OTU为46个,仅占总数的4.24%;所获得的内生细菌OTU共涉及19个门104个目226个属及一些未分类的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共同的优势菌门,占69.46%,但两种肉苁蓉样品之间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实验分离获得65株肉苁蓉内生细菌,归属于芽孢杆菌门(Bacill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等3个门20个属34个种,其中芽孢杆菌门(Bacillota)占比最高,并分离筛选多株抗逆、促生及抑菌菌株。【结论】 管花肉苁蓉(GH)和荒漠肉苁蓉(HM)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实验获得一批肉苁蓉内生细菌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肉苁蓉内生菌提供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57.
K. A. Triantis K. Vardinoyannis E. P. Tsolaki I. Botsaris K. Lika M. Mylona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6,33(5):914-923
Aim To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the small island effect (SIE) and a simple mathematical procedure for the estimation of its upper limit.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SIE is that below an upper size threshold an increase of species number with increase of area in small islands is not observed. Location Species richness patterns from different taxa and insular systems are analysed. Methods Sixteen different data sets from 12 studies are analysed. Path analysis was us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upper limit of the SIE. We studied each data set in order to detect whether there was a certain island size under which the direct effects of area were eliminated. This detection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sequential exclusion of islands from the largest to the smallest. For the cases where an SIE was detected, a log‐log plot of species number against area is presen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bitat diversity, species number and area are studied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SIE. In previous studies only area wa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SIE, whereas we also encompass habitat diversity, a parameter with well documented influence on species richness, especially at small scales. Results An SIE was detected in six out of the 16 studied case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SIE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xon and the archipelago under study. In general, the values of the upper limit of the SI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pproach undertaken in our study differ from the values calculated in previous studies. Main conclusions Although the classical species–area models have been used to estimate the upper limit of the SIE, we propose that the detection of this phenomenon should be undertaken independently from the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 so that the net effects of area are calculated excluding the surrogate action of area on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The SIE appears when and where area ceases to influence species richness directly. There are two distinct SIE patterns: (1) the classical SIE where both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area are eliminated and (2) the cryptic SIE where area affects species richness indirectly. Our approach offers the opportunity of studying the different factors influencing biodiversity on small scales more accurately. The SIE cannot be considered a general pattern with fixed behaviour that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same model for different island groups and taxa. The SIE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genuine but idiosyncratic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58.
以四个品系的三倍体罗汉果雌株为材料,用五种不同的二倍体雄花分别对其授粉,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了其子代果实的红外光谱,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授粉雄花对子代果实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雄花授粉后,雌株F302、F323和F322各子代果实红外光谱中1 050 cm-1波数附近甜苷物质特征吸收峰的峰高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雌株F311子代无籽果实的差异不显著;同时五种授粉雄花分别对雌株F302、F323、F322和F311子代果实在主成分二维投影图和聚类图中的排序也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不同品系雌株子代果实的排序影响不同,从而说明三倍体罗汉果的甜苷物质含量和整体成分含量均有较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并且存在品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Locking plate,LP)与半肩关节置换(semi-shoulder arthroplasty,SSA)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1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8例,女性43例,年龄60~84岁,平均69.3岁。其中采用LP治疗者40例,采用SSA治疗者2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Neer评分情况,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12~20个月)。LP组手术时间(105.6±20.4 min vs 80.6±18.2 min,t=2.650,P=0.01)多于SSA组,两组在手术出血量(188.5±25.2 ml vs 200.5±31.6 m L,t=1.666,P=0.1)、Neer评分优良率(92.5%vs 90.5%,X2=0.075,P=0.784)和并发症发生率(4.8%vs12.5%,X2=1.351,P=0.245)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老年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的治疗上,SSA手术时间短,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疗效优良率与LP相似,临床应根据病情及需要灵活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滑膜炎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8)与研究组(n=108)。对照组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滑膜炎颗粒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5周。比较两组治疗5周后(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量表(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9%(100/10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70%(85/108)(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以及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HS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滑膜炎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膝关节功能,并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