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40篇
  免费   7623篇
  国内免费   10055篇
  2024年   259篇
  2023年   1651篇
  2022年   1933篇
  2021年   2619篇
  2020年   2967篇
  2019年   3901篇
  2018年   3385篇
  2017年   3094篇
  2016年   3201篇
  2015年   3227篇
  2014年   4821篇
  2013年   6239篇
  2012年   3867篇
  2011年   4473篇
  2010年   3377篇
  2009年   4431篇
  2008年   4609篇
  2007年   4867篇
  2006年   4425篇
  2005年   3679篇
  2004年   3129篇
  2003年   3010篇
  2002年   2714篇
  2001年   2297篇
  2000年   2036篇
  1999年   1675篇
  1998年   1596篇
  1997年   1476篇
  1996年   1300篇
  1995年   1292篇
  1994年   1164篇
  1993年   1016篇
  1992年   1010篇
  1991年   886篇
  1990年   752篇
  1989年   719篇
  1988年   561篇
  1987年   564篇
  1986年   514篇
  1985年   746篇
  1984年   989篇
  1983年   790篇
  1982年   842篇
  1981年   650篇
  1980年   653篇
  1979年   592篇
  1978年   472篇
  1977年   427篇
  1976年   395篇
  1973年   26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For analytical purposes bioluminescence can be used in three main ways: 1. luminescence measurement of bioluminescent system components isolated in vitro; 2. determination of luminous organisms' reaction to the in vivo test-action; 3. measurement of bioluminescence in marine ecological systems. The majority of the reports of this Symposium are dealing with the first two topics. The aim of our presentation i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third one. The possibilities of bioluminescent analysis are wider than its traditional scheme of applications in the laboratory, when the emitting system is withdrawn from a native source and is placed in a cuvette of the light measuring device. The reverse scheme is also possible, i.e. the device can be introduced into light emitting system such as a marine biocenosis–the community of the sea inhabitants–where we obtain a highly sensitive and rapid means of gaining the information on the vital activity of marine ecosystems, i.e. their spatial structure, rhythms, man's influence upon them, etc. The present communication will consider the possibilities of this form of bioluminescent analysis.  相似文献   
992.
茭白黑粉菌在文献中出现Yenia esculenta(P.Henn.)Liou及Ustilago esculenta P.Henn.两个名字。现经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以明确新名字是否有效。此菌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不需要外界光的诱导,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萌发;培养基中的营养成份对孢子萌发的速率有一定影响。冬孢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萌发形态及方式都是稳定的: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或先菌丝(promycelium)。该先菌丝起初可以是无隔的,但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分隔,分隔多为2—4个。初生的先菌丝和小孢子是单核的,但成熟的先菌丝、小孢子及短菌丝细胞内均是双核的。可以认为,该菌的双核期在整个生活史中占有相当长的时间,它只有短暂的单核期。没有发现先菌丝、小孢子彼此之间或相互间融合的现象;未见到双核的融合及减数分裂过程。茭白黑粉菌在人工组合培养基上生成厚壁的孢子,较自然界中的冬孢子为大,但萌发方式则相同。最后作者等认为茭白黑粉菌仍应保留在Ustilago属中,而Yenia esculenta(P.Henn.)Liou的名字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993.
小麦幼嫩颖果中,果皮内侧发育出由内表皮与亚表皮组成的一薄层绿色组织。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观察表明,虽绿色层只接受到自然光照的1/4~1/8,叶绿体仍能正常发育,叶绿素含量与叶绿体数量均高出旗叶。大量胞间连丝联接相邻的绿色细胞,并在一定时期形成开放的胞间通道,显然有利于同化物的快速胞间运输。离体颖果饲喂~14CO_2试验证明,新合成的同化物从绿色细胞输向胚珠。绿色层产生的同化物可能通过合点端的珠心进入胚乳或通过珠孔直接汇聚到胚珠和分化中的原胚。  相似文献   
994.
作者于1986年参加巴尔鲁克山真菌考察,并到阿尔泰山地、伊犁谷地、吐鲁番等地采得黑粉菌标本70余份,鉴定为8属36种,13种为我国新纪录,它们是石竹叶苔炭黑粉(Anthracoidea caryophylleae Latour.),卡里炭黑粉(Anthracoidea karii(Liro) Nannf.),范基灰黑粉(Anthracoidea vankyiNannfeldt),短柄草腥黑粉(Tilletia olida (Riess) Schr(?)t.),剪股颍条黑粉(Urocystis agrostidis (Lavrov.) Zundel),黑麦草条黑粉(Urocystis bo-livari Bubák & Fragoso),雀麦条黑粉(Urocystis bromi (Lavrov) Zundel),拂子茅条黑粉(Urocystis calamagrostidis (Lavrov) Zundel),茅香条黑粉(Urocystis hierochloae (Murashk) Vánky),尼氏条黑粉(Urocystis nevodo-vskyi Schwarzman),早熟禾条黑粉(Urocystis poae(Liro)Padw.& Khan),报春花条黑粉(Urocystis primulicola P Magn.),和泡斑黑粉(Ustilagopustulata (D.C.) Winter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核盘菌的分类和生理分化问题,对供试的28个核盘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电泳谱带以及紫外光吸收峰图形的试验研究,其结果,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属于核盘菌属有四个种,即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Whetzelinia sclerotiorum(Lib.)Korf & Dumont),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 Erikss.,细辛核盘菌(S.asari Wu et C.R.Wang和人参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人参菌核病的另一分离菌和油菜菌核病的一个分离菌其谱带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谱带相似,应归属于与葡萄孢属(Botrytis)相应的核盘菌。在核盘菌S.sclerotiorum种群中,南方菌系与北方菌系的可溶性蛋白质稍有差异,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强度也稍有不同,可能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研究了人胃低分化粘液性腺癌细胞MGC 80-3不同周期时相中ConA受体的分布与侧向运动。MGc 80-3细胞经同步化培养,用F-ConA标记。被标记细胞中G_1、S和G_2期呈不连续的分布,但它们之间又存在显著的差异。M期呈较均匀的强荧光分布(与其它时相细胞比较)。荧光漂白恢复方法测定ConA受体复合物侧向运动表明:各个周期时相之间不仅运动方式不同,而且运动速率也有显著差异。M期与G_1期主要表现出扩散型运动;而S期与G_2期表现为流动型运动。G_1期的扩散系数大干M期的;S期的流动速率大于G_2期的。但可动分子百分比以G_2期最高。这些结果表明了ConA受体的动力学性质。它受到细胞周期的调节。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性腺败育(GD不育)作为标准检定方法。对我国20个地方的黑腹果蝇的P因子活性和细胞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北部沿海城市为Q型;南部沿海和内地皆为M型。各地的M品系所产生的GD不育能力各不相同,但表现出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梯度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为研究我国黑腹果蝇的P因子起源及P和M品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菜豆叶片叶绿体总脂和被膜膜脂中均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脂和双半乳糖甘油二脂,在整个衰老期间两种糖脂的比值变化不大。叶绿体总脂中含有5种磷脂,脂肪酸以不饱和的亚麻酸为主,而被膜膜脂中仅含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甘油,脂肪酸以饱和的棕榈酸为主,不饱和亚油酸为次。叶片衰老过程中被膜所含两种磷脂比值明显降低,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也因亚麻酸相对含量显著减少、棕榈酸相对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介绍了Barnett等1985年编制并由剑桥大学发行的计算机软件《酵母鉴定程序》,以及如何使用该程序在IBM PC DOS操作系统上进行酵母菌的分类鉴定。我们使用该程序对从云南鸡足山和紫金山两地森林土壤中分离到的82株酵母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其中:鉴定到种的有47株,占总株数的57.3%;鉴定到属但未能直接定到种的有21株,占总株数的25.6%;暂未定名的有14株,占总株数的17.1%。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产的Clavicorona pyxidata与北美的种样本间配对实验结果显示该种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内的种群之间完全性亲和或具有相同的交配型等位基因,表明中国产与北美产的该形态学种同属于一个生物种。日本产的标本与C. pyxidata在子实体外部形态及孢子尺度上有差异,虽然在日本被鉴定为该种。日本产的菌株与C. pyxidata菌株间配对实验证明二者之间完全不亲和,即属于不同的生物种。生殖隔离拌随着形态学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