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89篇 |
免费 | 547篇 |
国内免费 | 1773篇 |
专业分类
64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14篇 |
2022年 | 222篇 |
2021年 | 270篇 |
2020年 | 271篇 |
2019年 | 276篇 |
2018年 | 241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272篇 |
2015年 | 251篇 |
2014年 | 286篇 |
2013年 | 317篇 |
2012年 | 276篇 |
2011年 | 283篇 |
2010年 | 206篇 |
2009年 | 279篇 |
2008年 | 266篇 |
2007年 | 286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187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60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104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集合繁殖体(synaptospermy)是荒漠植物为适应恶劣环境条件而演化出的关键性特征,其作为植物生活史特性之一,有助于了解在荒漠环境下集合繁殖体植物的适应策略。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和欧夏至草(Marrubium vulgare)分别为一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扩散单位由一朵花发育而成的集合繁殖体组成,欧夏至草扩散单位由多朵花发育的集合繁殖体和种子组成,以这两种植物为材料,对其集合繁殖体形态、活力、吸水及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蒺藜集合繁殖体依照发育成熟先后位置在质量、附属物刺的长度、附属物占质量百分比、种子数、活力、吸水量、萌发率及萌发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质量及吸水量明显大于种子,而活力、萌发率及萌发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萌发位置上,蒺藜集合繁殖体仅在长刺端位置的种子萌发,属非随机萌发,而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萌发不具有规律性,属随机萌发;萌发时间上,蒺藜和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在当季下均只萌发部分种子,具间歇性萌发特性。(3)对不同生活型植物而言,其集合繁殖体附属物对种子的保护、保水、扩散及萌发行为的功能相同,但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萌发行为侧重于种群繁衍,因此蒺藜集合繁殖体在当季萌发率及萌发速率较高;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萌发行为侧重于种群扩散,因此欧夏至草扩散单位多样化,且萌发率及萌发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指导临床诊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我科住院的496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93例,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03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1∶1校正2组的年龄、性别、是否为不完全型川崎病、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方法和阿司匹林初始剂量,比较2组患儿的总发热天数、冠状动脉直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和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 结果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男性患儿多,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肿大,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和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川崎病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血钾、血钙、高密度脂蛋白和白蛋白低于川崎病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2=5.516,P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引起川崎病患儿脂质代谢及电解质的紊乱,其炎症反应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对冠状动脉损伤更大。 相似文献
153.
Abstract The absence of small birds from many suburban areas may be due to adverse garden characteristics, interspecific aggression or human behaviour such as supplementary food provisioning that encourages predators.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e presence of seven small bird species in Sydney through a community‐based survey.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participants over a 7‐day period between 7 am and 10 am in November and early December 2000. Three dominant species, the noisy miner (Manorina melanocephala), pied currawong (Strepera graculina) and common myna (Acridotheres tristis) were each present in over 59% of gardens. Each small bird species was present in less than 40% of gardens. All small bird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noisy miners, but only the silvereye (Zosterops lateralis)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ied currawongs. None of the species of small birds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ommon mynas. Four species of small birds were associated with at least one habitat variable, notably the proportion of native vegetation. Although more birds were recorded in gardens in which meat was provid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fewer small birds in these gardens. There were also more birds recorded in gardens where seed was provided, with red‐browed finches (Neochmia temporal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eed provisioning in most regions of Sydney. The presence of dogs and cats was not related to the total abundance of birds overall or small birds in gardens. While garden characteristics may influence the presence of small birds to some degree, the presence of noisy miners, a species that are thought to aggressively exclude other species from their territories, is likely to b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se species in suburban areas. Furthermore, supplementary feeding by people is likely to negatively influence some small birds. The presence of carnivorous pets does not seem to influence the presence of small birds at the scale of the individual garden. 相似文献
154.
在岳阳地区农田菜地,寄生于小地老虎幼虫Agrotis ypsilon的线虫都是地老虎六索线虫Hexamermis agrotis。田间调查其寄生率高达44%~68%。并对地老虎六索线虫的生活史及温度、湿度、土壤肥料、日照等自然因素对该线虫生存繁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5.
北京城区道路沉积物污染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城市道路沉积物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及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在北京城区的生活区、文教区、交通干线和公园绿地这四种功能区的道路沉积物进行了取样监测,并分析了道路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铜(Cu)、铬(Cr)、铅(Pb)、锌(Zn)和有机质(TOC)的污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功能区道路沉积物中TN、TP和TOC的含量较高.交通干线、文教区、生活区和公园绿地道路沉积物TN均值分别为0.1009、0.1440、0.1071、0.0974mg/kg,文教区道路沉积物的TN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道路沉积物;TP均值分别为0.0695、0.0729、0.0665、0.0608mg/kg,以文教区最高,但未达显著水平.交通干线和文教区道路沉积物TOC浓度显著高于生活区和公园绿地,交通干线、文教区和生活区道路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高于公园绿地.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和车辆交通量的影响.四类功能区氮主要以可溶态赋存,磷主要以颗粒态赋存在沉积物中,并且交通干线道路沉积物中溶解态磷比例最低.溶解态的重金属占总量的比例均较低,只有溶解态Cu达到5%以上,表明重金属主要赋存在颗粒态存在的沉积物中.道路沉积物或者外界带入的固体物质是地表径流污染物的重要来源,研究结果为城市地表污染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6.
本文研究了小杆松(PinuscontortaDougl.exLoud.)高生长与生态立地质量(ecologicalsitequality)间的关系.用生物地理气候生态系统分类(biogeoclimaticecosystemclassification)方法和数量方法分析了植被、环境和林分数据,这些数据是从在B.C.省中部具有山地北方气候以及广泛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72块样地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7.
采用扫描电镜对秦岭北坡楼观台地区的厚皮、薄皮两种类型栓皮栎软木进行细胞微观构造观察分析,并与欧洲栓皮槠进行比较,以阐明厚皮、薄皮栓皮栎软木的相关特性,为中国栓皮栎软木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栓皮栎软木细胞的排列结构较一致,均由内部中空的封闭型薄壁细胞紧密排列组成;在弦切面上呈蜂窝状排列,径切面和横切面上呈砖墙状排列;在径切面上,软木细胞侧高整齐地排列成行,且与树干轴向垂直;在横切面上,软木细胞侧高整齐地处于以树干轴为中心散发出来的射线上。(2)栓皮栎软木细胞大小、细胞壁和侧壁褶皱等受生长季节的影响;从软木细胞形态特征上看,厚皮类型软木细胞壁薄、细胞体积大,其软木质量优于薄皮类型。(3)与欧洲栓皮槠比较,发现厚皮类型栓皮栎早软木细胞棱柱高较小(20.6μm vs.(对比)30~40μm),软木细胞壁略厚(1.7μm vs.1~1.5μm),细胞实体积(细胞壁体积占细胞总体积比例)略大(18.75%vs.10%),厚皮类型栓皮栎软木比欧洲栓皮槠的软木质量差一些。(4)受树皮生长应力的影响,两种类型栓皮栎软木细胞侧高壁上多发生褶皱,早软木细胞褶皱严重,晚软木细胞没有褶皱,但在早晚软木交界或含有杂质处褶皱特别严重,表明厚皮类型软木细胞的侧壁褶皱程度高于薄皮类型。(5)对细胞形态特征及软木特性等的分析表明,薄皮类型栓皮栎软木质量比厚皮类型差,未来对软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更注重厚皮类型。 相似文献
158.
黄土塬区不同品种玉米间作群体生长特征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品种间的竞争对群体结构和产量可能有促进作用.为了明确不同密度下品种间作对不同生育期群体生长特征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规律,选用郑单958和沈单16两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在中、高两种密度条件下进行隔行间作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作群体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显著增加,同密度不同品种间作LAI在生育后期显著增加,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以获得更多的光照;中等密度下品种间作单株叶面积较单作显著增加,而高密度间作显著降低了单株叶面积;中等密度下,品种间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郑单958尤为突出,但高密度间作时的增加幅度较小,这与高密度下株高、茎粗相对减小有关.品种株高、茎粗随间作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对间作竞争的响应与品种特性密切相关;在不同生育期,郑单958和沈单16号表现不同的生长规律,前者在整个营养生长过程中对间作竞争的响应明显、持续和稳定,而进入生殖期后,间作的生长优势逐渐消失;后者在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但持续时间较短,表现出较弱的竞争性.品种间作可有效改善群体冠层结构,增加群体物质生产力,更好的为增产鉴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9.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恩施城郊和利川柏杨基地单元新整治区域的土壤属性和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并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其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SFI)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土地整治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异和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程度可能与地形地貌特征和整治程度有关;土地整治对土壤pH值的影响较小,但是柏杨土壤酸化严重(pH<5.5).77.6%的城郊土壤具有较低的SFI,而柏杨和清江源分别仅有17.1%和31.4%的土壤具有较低的SFI.柏杨需要重点解决土壤酸化问题,城郊需要重点解决整个区域土壤培肥和肥力均衡化问题,而清江源则需解决SFI较低区域的培肥问题. 相似文献
160.
小麦进化过程中叶片气孔和光合特征演变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小麦属内种间的进化关系选取21种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麦进化过程中气孔特征和光合特征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A,B,D染色体组还是A,G染色体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均随倍性水平的升高而呈增大趋势,而气孔指数无显著变化;A,B,D染色体组气孔密度随倍性升高呈减少趋势。二倍体小麦的Pn值最高,六倍体小麦的Fv/Fm值较高,二倍体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不同倍性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气孔传导力是小麦光合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气孔导度与单一气孔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A,B,D染色体组不同倍性小麦叶片气孔密度差异显著,其大小顺序为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A,B,D染色体组不同倍体小麦叶片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差异显著,顺序均为六倍体〉四倍体〉二倍体,气孔密度降低可能是A,B,D染色体组六倍体小麦光合能力降低的原因。随着倍性的升高,小麦的抵抗光抑制能力越强,因此光化学能转换效率可能不是小麦进化过程中光合能力变化的原因。A,B,D染色体组中二倍体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四倍体和六倍体,而A,G染色体组中倍体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叶绿素的降低可能是A,B,D染色体组六倍体光合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