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9篇
  免费   829篇
  国内免费   1068篇
  692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395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349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以广泛分布于新疆荒漠地区的建群种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3个样地101份梭梭同化枝样品δ~(13)C值的测定,分析了梭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海拔、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关系,并讨论了不同生境下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梭梭同化枝δ~(13)C平均值为-14.15‰,其在95%置信区间的变化范围为-13.14‰—-15.38‰,表明梭梭是C_4光合途径的植物。(2)梭梭同化枝δ~(13)C值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我们推测梭梭同化枝δ~(13)C值对各环境因子响应趋势的不同,可能是由气孔限制因素造成的,它是梭梭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一种策略。(3)在不同生境下,梭梭同化枝的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当梭梭群落中的主要伴生种为白刺、红砂时,其δ~(13)C值最高,当主要伴生种为沙拐枣和假木贼时,其δ~(13)C值最低。在灰漠土与灰棕漠土样地中的梭梭δ~(13)C值高于棕钙土、风沙土、石质土样地;盆地中梭梭同化枝δ~(13)C值低于平原、山地、丘陵地形条件下的样地。以上结果表明:梭梭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环境梯度和生境中,存在着显著不同,表现出显著的适应策略差异。  相似文献   
62.
王昶  魏美芹  姚海琳  左绿水 《生态学报》2016,36(22):7346-7353
废旧动力电池包中含有丰富的镍、钴、稀土等稀贵金属,其资源化利用是实现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简称HEV)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HEV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包在未来几年将逐渐进入批量报废阶段,其资源化利用的环境效益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鉴于此,以丰田混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包为研究对象,利用GREET模型和LIME值法测算出,相比于原生矿开采,单位废旧镍氢电池包中稀贵金属资源化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为1083元;根据报废周期,对我国市场上现存的HEV镍氢电池包的未来报废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这些电池包将从2018年开始迎来报废,在2021年达到报废高峰,至2024年基本完成报废;预计其稀贵金属资源化利用的环境效益,可累计达9421万元。提出了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3.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社会公众期望生态学研究能够为区域、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  相似文献   
64.
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通过PCR和RT-PCR在DNA和RNA水平上筛选鉴定了DTX31基因对应的T-DNA插入突变体,对其表型变化进行了观察.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检测了DTX31基因在拟南芥不同器官及环境胁迫响应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DTX31基因在根中表达最高,而在茎、叶、叶柄、花中的表达则较弱;盐和赤霉素使DTX31基因的表达迅速升高,盐胁迫2 h后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峰,GA处理1 h时就达到最高峰,热激使DTX31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明显.因此,推测该基因可能是盐和GA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65.
晋冀鲁豫接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全友  张遂业 《生态学报》1998,18(6):582-588
对“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的有关方法,建立了晋冀鱼豫接壤区11个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地市作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排序,以表征该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及其潜力。  相似文献   
66.
不同稻作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半试验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贵州省从江县传统农业区的糯稻和杂交稻为例,研究了在水稻单作(R)、稻-鱼(R-F)和稻-鱼-鸭(R-F-D)3种不同稻作方式下稻田杂草群落的特征.结果表明:糯稻在3种稻作方式下的抑制杂草能力均优于杂交稻;R-F-D显著降低了田间杂草的发生密度,对鸭舌草、节节菜等的抑制效果达到100%,总体抑制杂草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稻作方式,杂草的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ielou均匀度指数提高,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降低了原来优势杂草的发生, 是一种较好的可达到抑制杂草效果的稻作方式.  相似文献   
67.
蜜蜂尤其是野生蜜蜂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野生蜜蜂的栖息地由于天然林减少, 而现营造的又多为纯林, 以及大面积种植单一经济林而遭到了严重破坏和片断化。已有研究表明纯林、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经济林中的野生蜜蜂多样性较低。现代农业中新烟碱类杀虫剂、除草剂的大规模使用, 会对蜜蜂个体发育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城市化进程潜在影响了蜜蜂的群落, 如郊区的蜜蜂平均物种丰富度要明显高于中心商业区; 废水、废气和粉尘对蜜蜂的觅食、生长发育等都具有不利影响; CO2等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暖影响了传粉蜜蜂与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造成时间或功能上的不匹配。综上所述, 我国的环境变化可能已导致中国野生传粉蜜蜂多样性的下降和种群的衰退。我国虽是传粉蜜蜂种质资源大国, 但缺乏种类和分布本底以及长期而有效的监测数据, 缺乏对蜜蜂多样性和种群下降机制的研究。因此亟待开展传粉蜜蜂调查、实施长期监测项目, 为之建立研究网络。并通过积累丰富的相关数据, 开展风险预测和评估, 用于管理和缓解传粉蜜蜂下降所带来的经济及非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68.
69.
The production of waste create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nvironmental impacts. A range of strategies are available to reduce the generation of waste by industry and households, and to select waste treatment approaches that minimize environmental harm. However, evaluating these strategies requires reliable and detailed data on waste production and treatment. Unfortunately, published Australian waste data are typically highly aggregated, published by a variety of entities in different formats, and do not form a complete time‐series. We demonstrate a technique for constructing a multi‐regional waste supply‐use (MRWSU) framework for Australia using information from numerous waste data sources. This is the first MRWSU framework to be constructed (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and the first sub‐national waste input‐output framework to be constructed for Australia. We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using the Industrial Ecology Virtual Laboratory (IELab), a cloud‐hosted computational platform for building Australian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s. The structure of the framework complies with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SEEA). We demonstrate the use of the MRWSU framework by calculating waste footprints that enumerate the full supply chain waste production for Australian consumers.  相似文献   
70.
Due to resource scarcity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emphasiz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 called the circular economy (CE), has been enacted in legislation in China. Thi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cept can be implemented at three levels, namely, region, industrial zone, and individual enterprise, with the objective of boo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lessening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challenges.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cooperation (ESCC), an approach that utilizes customer and supplier cooperation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has been initiated among Chinese enterprises.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396 Chinese manufacturers, we examine the role of ESCC practices in influe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ementing CE practice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performance outcomes by testing the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effects of ESCC practices on the CE practic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through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Our data analyses indicate that ESCC practices are useful by moderation and, in some cases, essential by mediation, for Chinese manufacturers seeking to realize the performance targets desired in CE practice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Chinese manufacturers to improv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in their implementation of CE. On the policy side, our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ESCC practices are beneficial and, in some case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E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