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荔枝胚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3年(1999-2001年)对典型的荔枝焦核品种桂味、糯米糍和大核品种黑叶、怀枝花后10-40d的幼胚和胚乳内源激素、多酚含量及蛋白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焦核品种幼胚及胚乳中的IAA、GAs和ABA含量低于大核品种;多酚类物质含量在胚中低于大核品种,胚乳中则高于大核品种;胚和胚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大核品种。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22.5、28.5和45kD这3类蛋白质在怀枝和黑叶的胚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桂味和糯米糍胚蛋白质中的28.5kD蛋白质也有相似的特性。  相似文献   
42.
荔枝壳主要黄烷醇类物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乙醇溶液提取荔枝壳中的黄酮,并利用不同有机溶剂进行分级。通过反相液相色谱对主要单体成分P1,P2和P3分离纯化。经紫外可见光扫描分析表明为黄烷醇类物质。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证明P1,P2和P3分别为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和原花青素B4。  相似文献   
43.
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胚胎败育发生期,以系统溶剂法从正常或败育胚珠中初步提取酚类抑制物质,通过TLC分离与纯化,用GC-MS联用仪进一步分离鉴定,并以标准品核对.试验首次从荔枝胚珠中分离鉴定出酚类抑制物质对羟基苯甲酸(p-HBA).生物活性测定表明,p-HBA是一种很强的生长抑制物质.在败育胚珠中其含量及IAA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胚珠,IAA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胚珠(P<0.01).因此认为,p-HBA参与了荔枝胚胎发育的调节,高含量的p-HBA是通过促进IAA侧链的氧化并影响促进和抑制生长的物质之间的平衡而导致荔枝胚胎的败育.  相似文献   
44.
荔枝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荔枝果实中多胺含量以亚精胺(Spd)最高,腐胺(Put)其次,精胺(Spm)最低,三者分别于花后7 d和28 d各出现1个高峰.果皮、假种皮和种子中总多胺含量以各自发育初期为最高,随后急速下降,快速膨大期间的变化则不大.花后0~21 d,单果中Put、Spd和Spm含量最低;花后28 d,出现第1个小高峰;果实快速膨大期Spd含量急剧升高,Put和Spm升高较慢.  相似文献   
45.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影响荔枝生产及出口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钻蛀为害的习性,其生态学研究薄弱.以荔枝果核、龙眼果核为饲料,在室内成功饲养了连续3个世代的荔枝蒂蛀虫.并编制了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参数为:第一世代R0(I)=2.0503,rm=0.0230;第二世代R0 (I)=7.5067,rm=0.0538;第三世代R0 (I)=0.3104,rm=0.0321.特定年龄生命表参数为:第一世代R0 (I)=2.0594,rm=0.0217;第二世代R0 (I)=7.5261,rm=0.0559;第三世代R0 (I)=0.3114,rm=0.0333.研究了两类生命表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换算论证.通过R0≈I的关系,在本例中,两种生命表之间的参数是可以进行换算的.生殖力表不同于特定时间生命表,它丢失了幼期累计存活率而使R0失真.  相似文献   
46.
绿僵菌SC0924酚酸类代谢产物及其抗荔枝霜疫霉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绿僵菌SC0924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丁香酸(2)、邻氨基苯甲酸(3)、苯乙酸(4)、阿魏酸(5)、二氢阿魏酸(6)、2-羟基-3-苯丙酸(7)和2-羟基-3-对羟基苯丙酸丁酯(8).以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以上化合物进行抗荔枝霜疫霉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除化合物2和6外,其余化合物均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7.
荔枝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荔枝的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综述荔枝生物技术的研究概况,并提出该领域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裂果易发性不同的荔枝品种果皮中细胞壁代谢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糯米糍”荔枝裂果率极显著高于“淮枝”,前者果皮中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果胶甲酯酶的活性高于后者,其中以果胶酶活性差异最明显,其次是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差异最小;“糯米糍”细胞壁结合型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0)活性明显高于“淮枝”,而水溶性POD和PP0的活性则两个品种间无明显差异。据此认为,果皮细胞壁水解酶活性以及细胞壁结合型的POD和PPO的活性高的荔枝品种,其裂果率也高。文章对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类在果皮抗裂性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9.
微波辅助提取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微波辅助法提取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考察了提取溶剂、微波功率、溶剂用量、辐射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提取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提取参数为:6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微波功率700 W,料液比1∶25,辐射时间150 s,提取一次。在此优化条件下用微波辅助,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为6.86%,提取物中黄酮含量达到36.7%。抗氧化性研究表明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50.
测定荔枝核中的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荔枝核水提取液、醇提取液样品。在醇提取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于水提取液,在两种提取液中共检出了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4种为未知氨基酸,6种必需氨基酸);已知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307μg.kg-1(醇提取液)和269μg.kg-1(水提取液),总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500μg.kg-1,必需氨基酸的量占总游离氨基酸量的44%。结论:荔枝核中的游离氨基酸具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