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荔枝雌蕊发育过程中钙分布变化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荔枝雌花和雄花雌蕊发育过程中钙的分布变化。在大孢子母细胞阶段,雌花近珠孔内珠被细胞和花柱细胞的钙沉淀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少部分在液泡;雌花花柱维管细胞中含有很多的钙沉淀颗粒;在雄花的近珠孔内珠被细胞钙沉淀颗粒大多在液泡中;雄花花柱细胞和维管细胞中钙沉淀颗粒很少。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雌花雌蕊继续发育,雄花雌蕊败育。雌花维管中的钙沉淀颗粒数量减少,可能被转运到将要发生花粉萌发和受精的部位。雌花近珠孔内珠被细胞壁的钙沉淀颗粒分布增加,花柱细胞从上(近柱头)到下(近子房)钙沉淀颗粒量递增。雄花近珠孔内珠被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液泡中的钙进入细胞核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核周隙与质膜腔形成连续的通道,钙在核与细胞质之间的流动不受限制;在特定的时间段,钙沉淀颗粒出现在线粒体、过氧化物体和线型内质网的外膜上。钙在细胞中重新分布可能触发和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进程。缺乏钙沉淀颗粒的雄花花柱细胞迅速解体。  相似文献   
22.
臭氧水对荔枝采后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不同浓度臭氧水对荔枝果实进行采后处理,测定其花色素苷、类黄酮、可滴定酸和糖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显示,处理后荔枝果皮中花色素苷、类黄酮含量下降速度低于对照,PPO活性低于对照,POD活性高于对照,而果汁中可滴定酸及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表明一定浓度臭氧水对荔枝果实保色护色有一定效果,并有防褐变作用。  相似文献   
23.
叶面喷施磷、钾、钙对三月红荔枝果实品质和着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月红荔枝果实为试材,探讨叶面喷施0.2%KH2PO4(PK)、0.2%CaCl2(Ca)溶液以及两者混合液(PK+Ca)对果实品质和着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P、K、Ca能提高果实单果重。各处理(含对照)的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果实成熟时,PK处理的果肉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PK+Ca及Ca处理则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酸含量变化动态为倒"N"形曲线;成熟时,PK+Ca和Ca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PK处理显著高于对照。果肉糖酸比表现为PK处理和对照差异不显著,Ca和PK+Ca处理显著低于对照。所有处理(含对照)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总体趋势均下降,花色素苷含量总体趋势均上升,各处理(含对照)的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具有一致的动态变化趋势;果实成熟时对照的果皮叶绿素含量高于喷施处理或无显著差异,而花色素苷含量低于喷施处理,说明所有喷肥处理均有利于果皮着色。  相似文献   
24.
荔枝龙眼卷叶蛾是荔枝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防控对象,该类害虫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嫩梢、叶片、花穗和幼果,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目前针对该虫的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的问题众多,迫切需要研发推广绿色且高效的防控技术.目前荔枝龙眼卷叶蛾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关于危害较多且寡食性的圆角卷叶蛾Eboda cellerigera Meyrick和灰白卷叶蛾Argyroploce aprobola Meyrick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总结了荔枝龙眼卷叶蛾科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危害情况,论述了三角新小卷叶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和荔枝异形卷叶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 Lower等6种主要优势种的研究概况.此外,本文还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对该类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描述,对该类害虫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相关的研究及综合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首次采用顶空单滴液相微萃取(HS-SD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法,对比分析对荔枝蒂蛀虫具有不同引诱力的4个品种荔枝(妃子笑>黑叶>糯米糍>桂味)成熟果实的果皮、幼果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挥发物组成和含量在不同荔枝品种间、同一品种荔枝不同组织间差异显著.2-乙基-1-己醇、α-姜黄烯、姜烯、β-甜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及β-杜松烯等6个物质主要存在于易感虫荔枝品种中,(E)-β-金合欢烯与(Z)-β-金合欢烯只存在于妃子笑成熟果实的果皮中,故初步推测这8个化合物按照一定比例复配组合后的混合物,可能是荔枝吸引荔枝蒂蛀虫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6.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是指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的重要物种。大多数蚂蚁由于其社会性而具有群体觅食的特点,然而不同蚂蚁种类由于食性的差异以及种间竞争等原因会产生觅食节律的分化。为研究相同生境中不同种类蚂蚁觅食规律的差异,本研究分别用20%蔗糖水和鸡肉火腿肠以诱饵法诱集湖边、树林、荔枝园3种生境中的蚂蚁,以此确定不同生境中的优势蚂蚁种类及其觅食行为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生境诱集到的蚂蚁种类数无显著差异,但诱集到的蚂蚁数量则差异显著。不同生境的优势种也不一样,湖边的最大优树林势种群为小大头蚁(44.21%);树林的优势种群为白跗节狡臭蚁(67.36%)、小大头蚁、宽结大头蚁;荔枝园的最大优势种群为小大头蚁(63.46%)。结果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不同调查时间点上觅食工蚁数或同一时间点上不同蚂蚁的数量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将为不同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同一株大核和焦核"桂味"荔枝的果实生长型均呈"单S型",其果实大小差异主要由种子大小不同引起.果实发育期间,两者果皮中内源激素变化的规律大体上一致,大核果皮中GA3、IAA含量和(IAA ZRs GA3)/ABA比值均高于焦核果皮,但ZRs含量和ZRs/ABA比值则比其低,ABA含量的差异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28.
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5,42(6):639-642
对广西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考查结果表明,目前所采到的卷叶蛾种类中,它们的寄主范围不尽相同。柑桔褐带卷蛾Adoxophyes cyrtosema达15科31种;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和棉褐带卷蛾A.orana的寄主分别有14科21种和13科20种;后黄卷蛾Cacoecia asiatica和柑桔黄卷蛾Archips seminubibis的寄主有10科14种和8科13种;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圆角卷蛾Ebodocellerigera和斜斑小卷蛾Andrioplecta oxystaura,目前仅发现危害龙眼及荔枝。新发现柑桔长卷蛾可危害翠蜜枣、指天椒和皱果苋,柑桔黄卷蛾危害粪箕笃、苦丁茶、指天椒,柑桔褐带卷蛾可危害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  相似文献   
29.
水分胁迫下,荔枝叶片蛋白酶活性和Pro 含量增加,PDH 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抗旱性强的品种蛋白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和蛋白质含量下降的幅度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而PDH 活性下降的幅度和Pro 含量上升的幅度均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水分胁迫引起荔枝叶片核酸、DNA 和RNA 含量下降,DNA 含量下降的幅度小于RNA 含量下降的幅度;DNase 和RNase 活性上升,DNase 活性上升的幅度小于RNase 活性上升的幅度。抗旱性强的品种核酸、DNA 和RNA 含量下降的幅度以及DNase 和RNase 活性上升的幅度均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相似文献   
30.
Although litchi has both nutrient and edible value, the extremely short preservation time limited its further market promotion. To explore processed litchi products with longer preservation time, litchi extract was selected as an alternative feedstock for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 (BC). After 2 weeks of static fermentation, 2.53 g/L of the BC membrane was obtained. The trace elements including magnesium (Mg) and sodium (Na) in the litchi extract were partly absorbed in the BC membrane, but no potassium (K) element was detected in it, curiousl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photographs exhibited an ultrafine network nanostructure for the BC produced in the litchi extract. Analysis of the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confirmed the pellicles to be a cellulosic material. Interestingly, X-ray diffraction (XRD) results showed the BC membrane obtained from litchi extract had higher crystallinity of 94.0% than that from HS medium. Overall, the work showed the potential of producing high value-added polymer from litchi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