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低覆盖度下两种行带式固沙林内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风速为10m/s和15m/s的风洞实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单行一带和两行一带模式乔木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空间的风速变化情况,达到对两种不同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得出:两种配置模式都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的水平流场结构。两种模式对垂直空间风速影响相近,根据对不同高度风速的不同影响划分为微变化层(20-35 cm)、显著变化层(6-12 cm)和稳定变化层(0.4-3 cm)层次,两种模式在这几个层次风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两行一带模式在第一带前降低水平空间风速的效果低于单行一带模式,第一带后高于后者。降低垂直空间风速规律为:对0.4-50 cm高度的风速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0.4-12 cm高度的风速的降低效果较显著,且两行一带模式降低近地表(0.4 cm)风速的效果要高于单行一带模式。  相似文献   
142.
森林的风/雪灾害研究综述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风/雪灾害不仪极大影响木材生产,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造成很大影响。森林风/雪危害的主要类型有树干弯曲、干(冠)折、掘根以及后续危害等;其发生主要依赖于气象条件、立地因子、树木和林分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林木尖削度(胸径/树高)和林分结构特征(树种、组成、密度等)是控制树木和林分对风/雪荷载抵抗的主要特征量。因此.通过造林、调整林分结构.加强林分管理如间伐、施肥等措施一直是用来减少林木的风/雪灾害的主要措施。另外.林木或林分发生风/雪害的模型分析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森林风/雪害受诸如地形、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所建立的模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普适性较芹。通过综述以往研究结果认为:在气象和立地条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可控因子林分结构来减少森林风/雪害是可行的。因此.研究如何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尤其是不同形式的间伐技术和不同处理的造林措施与风/雪灾害发生的关系、如何增加林木和林分抵抗风/雪灾害的能力等是今后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应加强风/雪灾害危险率评估研究.进而对森林进行风/雪灾害危险率管理;并注重对受灾前后林地内生态效应的研究,以便为灾后的森林经营管理和调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3.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中鞘翅目甲虫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元谋干热河谷采用网扫法调查了云南松林、桉树林、新银合欢林、桉树+新银合欢林、印楝林及多树种混交的人工林鞘翅目昆虫多样性。结果表明,鞘翅目甲虫标本925号,计71种,分属18个科,其中叶甲科种类最丰富,象甲科数量最丰富。人工林鞘翅目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在7~2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249~2.562,昆虫多样性总体较低。各样地鞘翅目群落之间为不相似水平。云南松林鞘翅目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Pielou指数分别为20、2.562、0.104和0.855,其多样性最高,多树种混交林较高,印楝林较低,而桉树林、新银合欢林、桉树+新银合欢林多样性极低。多树种混交的恢复对昆虫多样性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4.
In wind‐pollinated plants, male‐biased sex allocation is often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lant size and height. However, effects of size (biomass or reproductive investment) and height were not separated in most previous studies. Here, using experimental populations of monoecious plants, Ambrosia altemisiifolia, we examined (1) how male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investments (MRI and FRI) change with biomass and height, (2) how MRI and height affect male reproductive success (MRS) and pollen dispersal, and (3) how height affects seed production. Pollen dispersal kernel and selection gradients on MRS were estimated by 2,102 seeds using six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irst, MRI increased with height, but FRI did not, suggesting that sex allocation is more male‐bi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 height. On the other hand, both MRI and FRI increased with biomass but often more greatly for FRI, and consequently, sex allocation was often female‐biased with biomass. Second, MRS increased with both height and MRI, the latter having the same or larger effect on MRS. Estimated pollen dispersal kernel was fat‐tailed, with the maximum distance between mates tending to increase with MRI but not with height. Third, the number of seeds did not increase with height. Thos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male‐biased sex allocation in taller plants of A. artemisiifolia is explained by a direct effect of height on MRS.  相似文献   
145.
对城市地形组合类型及其地形对风场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城市风场机理的认识与生态环境的优化。以高层建筑密集的广州市主城区为例,在确定城市宏观地形类型的基础上,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CP)辨识了风道,并对风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主要结论有:(1)将城市地形简要概括划分为4个一级地形、11个二级地形类型。(2)以LCP路径与盛行风交角不超过22.5°的标准,筛选确定通风路径作为风道。根据LCP格网的密度与频次,结合不同风向下风速与风频,评价分析了风环境类型与空间分布。(3)根据自然与城市地形的配置,北风风环境质量远高于西北风和东风;东风由于风频与风速最低,因此通风条件较差。(4)珠江航道在三种风向下都是尺度最宽贯穿城市最好的风道;区域性的风道与风环境较好的地段集中在与主风向平行的主干道上,但以近似南北走向的居多;由于广州城市地形高度以珠江新城峰林为中心向外递减,以低地地形为主的主城区外围通风优于中心区域,特别是珠江新城峰林与网络状台地为主的老城区,通风环境较差。基于LCP的评价结果需要同其他方法相互验证,才能使其不断完善优化。  相似文献   
146.
孙武  沈子桐  乔志强  孙靓  张佳滨  张坤  许伟 《生态学报》2021,41(7):2632-2641
以22 km×21 km的广州主城区为例,以40 m建筑间距作为风道宽度低限、用容积高度对建筑高度赋值和垂向拔高为建模特色,概括构建了城市尺度的立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广州主城区中性流条件下,弱风(2 m/s)和强风(5 m/s)、近地面10、25、50 m三个高度的风环境。模拟表明:来流5 m/s下主城区存在不同风速等级、不同平面形态以及不同高度面的风道;白云山、珠江新城等面积较大的地形或建筑高地形成了减速明显的背风区条带,并相互组合形成了重要的风口和具有较高基面的强风道;在不同高度上主城区风速均由周边向城市中心降低;风道风速强烈地依赖于风道走向,风道风速与走向夹角呈三次函数递减,两者拟合优度R2为0.512。模拟结果很好地呈现了城市尺度宏观地形白云山和建筑密集区相互间的作用,反映了城市尺度模型构建与模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7.
风电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助力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但风电规模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风电项目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区域生态廊道及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急需厘清。以福建平潭陆上风电项目所在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判别重要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评估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连通性、重要性和结构性等影响。研究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位于生态价值高的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内。受风电项目影响,源地呈现破碎化趋势,核心区占景观要素百分比由79.53%下降至76.64%。(2)风电项目导致生态廊道畅通性降低,生态廊道的走向及长度发生显著变化,大大增加了生物迁徙的空间阻力。(3)风电项目弱化了生态源地之间关联性。核心廊道和次级廊道均减少了6条,且重要性强的生态廊道完全避开风电项目所在位置。风电项目建设之后生态网络流通性变差,网络更为单一、整体生态效能降低。本研究不仅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生态安全角度给风电项目建成区周边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也为未来风电项目选址及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48.
方云皓  顾康康 《生态学报》2024,44(13):5444-5458
通风廊道对于城市气候适应性提高以及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综述分析有利于对城市通风廊道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既往综述研究过多强调通风廊道的理论框架、实践案例与规划编制,对通风廊道的构建方法及效应维度关注不足。总结了城市通风廊道的概念内涵、系统构成与研究进展,并指出其与城市风环境的关联,从微观与宏观尺度分别梳理了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方法,归纳微观尺度方式为基于现状或模拟气流的观测,包括实地测量法、风洞实验法与计算机数值模拟法,宏观尺度方式为基于空间形态指标的通风路径测度,具体涵盖建筑形态指标选取、评价体系构建、空间路径生成3个步骤。研究也对城市通风廊道的效应维度、管控措施与规划实践进行概括,指出其效应维度主要聚焦于引风、降温、除霾,管控措施以指标预警方式为主,规划实践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未来研究应结合电路理论挖掘新的通风廊道构建方法与模型,从低碳与健康两个方面拓宽通风廊道效应维度,同时尝试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处理通风廊道研究尚存的矛盾争议。  相似文献   
149.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