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01.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是反映机体炎症的有效标志物,早期检测是判断炎症相关疾病的关键,因此,研制CRP新型检测制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对CRP特异性亲和配体进行了筛选,采用固相肽合成技术对目标配体进行了合成,并经生物标记、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及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鉴定,成功制得检测CRP的荧光探针。经3轮筛选、ELISA检测、重组噬菌体测序及序列比对后得到1个目标配体肽:S-P-H-N-R-S-N-L-V-Q-E-L;经肽合成及生物标记获得1种CRP荧光探针:FITC-(Acp)-S-P-H-N-R-SN-L-V-Q-E-L。研究结果为CRP的有效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202.
使用冷冻方法防治昆虫标本虫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建  刘虹  陈小琳 《昆虫知识》2005,42(1):96-98
皮蠹幼虫对昆虫标本的蛀蚀是我国北方地区标本保藏时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经12次的试验观察表明,花斑皮蠹幼虫TrogodermavariabileBallion在冰柜中放置位置不同其冷冻致死率亦不相同置于冰柜表层的,死亡率介于0~50%;上层的死亡率为95%~100%;中上层及中层死亡率达100%。放置在表层及上层的皮蠹幼虫,在经2d以上的冷冻处理后部分个体出现复活。因此,对那些原先放置上层及表层的标本,第1次冷冻结束后,间隔数天应再进行第2次冷冻,以提高和巩固冷冻杀虫效果。经3年的实践证明,采用冷冻方法治理皮蠹幼虫为害效果明显,可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03.
大脑皮层神经元膜蛋白构象改变的ES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马来酰亚胺标记完整的大脑皮层细胞,观察由低氧引起的ESR谱线的变化及脑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低氧引起细胞过氧化物生成增加,膜蛋白构象改变.金属硫蛋白(10-5mol/L)能明显抑制过氧化反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并对实验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4.
闽南地区常用草坪草种及建坪养管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概述闽南地区5种常用草坪草种(沟叶结缕草、细叶结缕草、狗牙根、假俭草和地毯草)的生长特性、用途及应用前景。并针对生产上存在的草种品种单一、植前基础处理粗放及重种植轻养管等问题,提出草坪建植(铺植、散植和播种法)及植后的养护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5.
目的采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技术对大鼠颌下腺细胞(rat submandibular gland cells,RSMGs)与丝素-壳聚糖(silk fibroin-chitosan,SFCs)的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为观测、评估种子细胞在三维支架的内部生长情况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取0~8 d龄SD大鼠的颌下腺,对大鼠颌下腺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离纯化并传代;用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CK8)及淀粉酶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来源。选取传至第二代的对数生长期的RSMGs作为种子细胞,选取SFCs共混膜(5×5×2)m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涎腺样结构。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并分别于倒置显微镜、SEM、荧光显微镜和LSCM下观察二者复合生长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活细胞与支架复合生长情况,方法简单易行。SEM可以较精确的展示细胞支架复合生长的表面超微结构。经过荧光染料的着色,荧光显微镜和LSCM都可以观察到支架上锚定的种子细胞。荧光显微镜可见细胞核的荧光信号均匀的分布在支架孔隙内。LSCM通过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较厚的标本获取图像;并可以通过旋转图像,从不同角度观察细胞支架复合物的三维剖面或整体结构,得到更为准确的定位信息。结论四种显微技术均可应用于RSMGs与SFCs体外共培养的形态学观测。LSCM的三维重建技术结合荧光染料标记可以较好地获得RSMGs与SFCs复合生长的情况,有着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6.
禾本科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邵宏波   《广西植物》1992,12(1):41-58
禾本科植物是粮食作物的主要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类对粮食的产量、种类和质量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根据国外在1982年对90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和预测的结果说明到1990年末,这些国家共缺少72百万吨谷物而到2000年将缺少144百万吨谷物。近十余年以来,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作为植物生物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日臻完善,被公认为非常困难从事的禾本科植物(Gramina-ceae)的组织培养也取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在作物改良的生产中取得了成效,显示了越来越大的潜能和威力,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食物问题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本文拟在评述近年来禾本利植物组织培养(主要指胚胎培养、器官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的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进展,并重点描述和讨沦在应用上较为成熟和有发展前景的几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利用禾本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而进行的基因转移技术的概况。希望能为我国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者们提供某些参考资料并对于一些问题进行共同的商榷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7.
哌替啶对心室肌收缩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X  Cao CM  Wang LL  Ding YM  Xia Q 《生理学报》2003,55(2):197-200
为明确哌替啶对心脏收缩的直接效应 ,并探讨其相关机制。采用Langendorff灌流心脏模型 ,观察了哌替啶对大鼠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并用荧光测钙技术和膜片钳技术探讨了哌替啶作用的钙离子机制。结果显示 ,哌替啶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离体灌流心脏的LVDP×HR、 +dP/dt和 -dP/dt,而升高LVEDP。在酶解分离的心室肌细胞上 ,哌替啶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收缩时的钙瞬变幅度 ,并升高舒张末期的钙水平。哌替啶不影响高浓度咖啡因诱导的内钙释放。哌替啶使L 型钙电流强度降低到给药前的 67 4± 10 1% ,而不改变钙通道的激活和失活电位。哌替啶减弱钙电流的作用并不能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阻断。以上结果表明 ,哌替啶能通过非阿片受体介导的途径阻断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 ,对心室收缩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8.
植物叶表皮永久制片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植物叶表皮永久装片的制作过程,在实践中通过摸索而进行了一些改进,克服了传统叶表皮制片中易出现的几点不足之处,完善并简化了整个制作过程。新的永久的制片技术可以为从事植物形态分类学基础研究的工作者们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9.
甘氨酸的应用及生产技术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论述了甘氨酸的性质、应用、合成工艺及结晶研究的进展 ,并对国内外甘氨酸的生产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0.
The landscape bounda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landscape and ofte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regulating ecological flows.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how far the edge effects on agricultural-forest landscape boundaries can penetrate into the forest and agricultural field. This will serve as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orest and agricultural field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agricultural field to fores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ree types of boundaries with six sampling transects were selected. We investigated the soil moisture, soil nutrients and vegetation diversity along the transect gradient and explored the depth of edge influence (DEI) with moving split-window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the data. DEI for soil moisture changed with the seasons, ranging from 6 m in the pepper field to 2 m in the forest during the dry season, and from 12 m in the pepper field to 2 m in the forest after heavy rain. DEI based on soil organic matter ranged from 1.5 to 10 m in the forest field, while it was not detected based on other soil nutrient factors. DEI based on vegetation diversity varied from 4 to 26 m and from 10 to 31 m in the forest and agricultural field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olicy “returning agricultural field to forest”. Based on these field observations, reducing human disturbance and revegetating with natural shrubs and meadows could be more effective for vegetation conservation in terms of soil moisture and soil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arid valley of the Minjiang R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