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91.
柑橘果糖激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果糖激酶(FRK)在果糖磷酸化中起重要作用。通过PCR技术从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编码果糖激酶基因的2个基因组DNA片段,分别命名为Cufrk1、Cufrk2,利用RT-PCR从果实中分离到了与Cufrk1外显子序列一致的cDNA序列,并通过RACE技术分离到这个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uFRK1(GenBank号: AY561840)。Cufrk1与Cufrk2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8%。CuFRK1 cDNA全长为1 459 bp,5'端和3'端的非翻译区分别为167 bp和239 bp,该序列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读码框,编码350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7.5 kD,等电点为5.03,含有2个果糖激酶糖特异结合域及3个ATP结合域,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中已分离的果糖激酶基因相似性在62% ̄78%。Northern分析显示,CuFRK1(Cufrk1)与Cufrk2在柑橘幼叶、发育初期果实中表达量较高,在果皮和茎中不表达,在花瓣及成熟果实中表达模式有一定差异。酶活性分析表明,果实中的果糖激酶活性随果实的发育而降低,同时,果实中的果糖不断积累,在果实整个发育过程中果糖含量与果糖激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92.
593.
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和酶切扩增多型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polymorphic sequence,CAPS)等技术分析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叶肉原生质体和甜橙(C.sinenis Osbeck cv.Shamouti)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电融合再生的体细胞杂种.FCM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体细胞杂种植株荧光强度是二倍体对照的2倍,说明所分析的植株为四倍体.用SSR和CAPS分析了体细胞杂种的核质遗传组成,在试验的4对SSR引物中,有2对能区分开融合亲本.在2对引物中,体细胞杂种植株包含双亲的全部特异带,表明它们为异核杂种.通用引物扩增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能鉴别融合亲本,在具有多型性的引物/酶组合中,所有体细胞杂种的线粒体和叶绿体DNA带型与胚性亲本(甜橙)完全一样.结果表明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来自双亲,而胞质基因组来自悬浮系亲本.讨论了所用技术的特点、柑橘四倍体体细胞杂种核质遗传规律及本组合体细胞杂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594.
在已知参数条件下,通过电场诱导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叶肉原生质体和沙漠蒂甜橙(C.sinensis Osbeck cv.Shamouti)的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融合,融合产物经培养再生出40棵植株.染色体检查表明所得到的植株具有36条染色体,为四倍体植株.再生植株具有翼叶,叶片厚,表现出多倍体的特征.采用2个10-碱基随机引物鉴别再生植株的杂种特性.在2个引物的扩增带型中,再生植株的随机扩增带图里出现了融合亲本的特征带.对再生植株染色体计数和RAPD分析的结果表明它们是酸橙和甜橙种间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植株.这些体细胞杂种植株的获得为选择具有酸橙优良性状、同时抗CTV的新型砧木提供了好的试材.  相似文献   
595.
渭北旱塬矮砧密植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积累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迅速发展,揭示矮砧密植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的积累与分布特征对果园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树龄(6a、9a、12a)的矮砧密植苹果园为对象,在树下、株间、行间以及树干与行间的中间点位置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矿质氮的积累与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O~ 3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  相似文献   
596.
为探讨砧木对提高番茄嫁接苗耐盐性的作用机理,以耐盐性较敏感的‘中杂9号’(S)为接穗,耐盐性较强的‘OZ-006’(R)为砧木,采用劈接法形成嫁接苗(RS)以及接穗自嫁接苗(SS)、砧木自嫁接苗(RR)3个试验材料,在175 mmol·L-1 NaCl处理下测定植株生长、Na+积累、氨基酸含量和活性氧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 NaCl胁迫导致番茄幼苗的盐害指数和Na+含量均显著提高,幼苗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但不同嫁接苗的类型差异显著,在盐害表型上表现为SS>RS>RR的规律。NaCl胁迫诱导嫁接苗的叶片和根系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其中RR、RS叶片有9种、根系有8种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以脯氨酸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而SS叶片中仅有2种、根系中仅有4种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幼苗间的氨基酸含量呈现RR>RS>SS的规律,RR、RS叶片的氨基酸含量分别比SS叶片上升了32.8%、16.6%,根系分别比SS上升了53.1%和32.5%。NaCl胁迫造成活性氧代谢的变化,幼苗叶片和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均显著提高,以RR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幅最大,其次为RS;SS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幅最小,品种间活性氧水平表现为SS>RS>RR。综上,砧木通过抑制Na+向上运输、提高氨基酸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缓解了盐胁迫对嫁接苗的伤害,但不同砧穗组合的耐盐性差异较大,以RR的耐盐性最强,其次为RS,SS最弱。因此,番茄嫁接苗的耐盐性主要受砧木耐盐性的影响,其次为接穗,同时,其与番茄体内的氨基酸和活性氧代谢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97.
以柑橘园清耕、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3种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质进行测定,探明了长期生草对柑橘园不同土层土壤碳氮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生草类型和土层显著影响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和相应的酶活性,但两者互作仅对β-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基酸氨基肽酶有显著影响(P<0.05)。总体上,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在生草类型间表现为人工生草>自然生草>清耕;在土层间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冗余分析表明,前两轴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指标解释了80.2%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且主要表现为正效应。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指标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也因生草类型和土层而异,人工生草在各土层中对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多酚氧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基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6种土壤碳氮磷酶活性的影响均为正效应,而自然生草仅在0—20 cm土层中对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产生正效应,两种生草类型土壤酶活性均在0—10 cm土层受土壤碳氮磷等因子影响最为突出。因...  相似文献   
598.
599.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49-856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岭南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在生产过程中,柑橘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危害。因为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及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害虫生物防治成为今后柑橘害虫可持续防控的重要策略。本文以桔小实蝇、柑橘木虱、介壳虫以及柑橘潜叶蛾、柑橘卷叶蛾、柑橘凤蝶等柑橘重要害虫及其寄生蜂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柑橘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寄生蜂的研究与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不断推进我国柑橘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障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00.
The nematicidal effect of chitin, relative to other pesticides, was evaluated against two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Heterodera avenae and 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 Wheat seedlings, grown in soils artificially or naturally infested with H. avenae, were treated with 0.4% (w/w) ClandoSan (CLA) prepared from crustacean chitin, aldicarb (Temik 15G), or ethylene dibromide (EDB 90EC). The CLA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at straw, ear, and average grain dry weights of nematode-infected plant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treatments. In an experiment covering two consecutive seasons, all three treatments reduced the number of cysts in the soil by 60%. In a one-season experiment, CLA reduced the number of cysts by 51% and aldicarb or EDB reduced cyst number by about 40%. A reduction of 50-90% in T. semipenetrans population densities on roots of two citrus rootstocks was recorded following an application of 0.2% (w/w) CLA to the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