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98篇
  12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21.
细胞培养技术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当前高职生物制药专业文理兼招,大部分学生细胞生物学基础比较薄弱,普遍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学,教学效果较差。为此在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教学中,以细胞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导,将细胞培养理论知识融合于岗位工作任务之中,构建了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多措并举,考核方式多元化。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细胞培养技术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2.
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概念辨析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顶  孙然好  孙涛  杨磊 《生态学报》2021,41(11):4251-4258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城市间物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如何保障城市群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认为狭义上城市群生态安全侧重于城市群内部生态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重点关注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生态、生活及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广义上的城市群生态安全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群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也需要从区域尺度考虑城市群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则是保障城市群内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实现城市群与区域之间物流、能流和人流的有序流通。在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时,除了遵循生态安全一般性原则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尺度效应;②生态安全保障的阈值效应;③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联动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3.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课堂价值观引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金课"建设目标,微生物学理论课在建设过程中,秉承着夯实基础、注重前沿的理念,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不同课程的衔接和过渡,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开展特色专题讲座、建设精品教材、应用"对分易"平台、举办"我是主讲人"等活动,以识"微"见远的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延伸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深刻认识到对人才培养而言,既要育智,更要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专业内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榜样力量给予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指引,立德树人,进而实现课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4.
【背景】道路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寻找高效的微生物资源用于环境修复已迫在眉睫。【目的】从乌鲁木齐市道路林带土壤中筛选抗重金属菌株,并对其重金属去除能力进行探究。【方法】使用含5种重金属离子(铅、镉、锌、铜、镍)的4种培养基进行抗性菌株筛选,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鉴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OES)检测分离株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情况。【结果】4种分离培养基中,TSA是抗重金属菌株筛选的最适培养基,共筛选出16株抗重金属菌,其中4株抗Pb菌、4株抗Cd菌、4株抗Zn菌、3株抗Cu菌和1株抗Ni菌,其抗性分别高达3 000、800、600、300和400mg/L,16株菌中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数量最多。在初始浓度为700mg/L Pb2+下,菌株Pb6的去除率高达92.48%,菌株Pb11、Pb3和Pb9的去除率分别为27.70%、40.37%和58.88%;在200mg/L Cd2+...  相似文献   
125.
[背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一种具有多重耐药性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常引起奶牛乳房炎等疾病.形成生物被膜是MRSA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研究发现ica操纵子调控的胞间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  相似文献   
126.
【背景】小菌落变异株(smallcolonyvariant,SCV)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表型及致病特征且生长缓慢的细菌亚群,而国内鲜有关于食源性沙门菌SCV的研究报道。【目的】为食源性沙门菌的防治及动物性食品安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羊源胆汁中分离的沙门菌进行实验室诱导得到SCV,然后分别对野生株和诱导株的菌落形态、生长、生化特性、营养缺陷型检测、运动性、耐药性检测及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卡那霉素诱导获得一株血红素依赖型沙门菌SCV,与野生株相比,诱导株生长缓慢,低于野生株84%,不利用柠檬酸盐,溶血能力增强40%,对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受性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45%,运动能力减弱78%。【结论】沙门菌SCV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与野生株相比有显著差异,使得沙门菌SCV的分离鉴定尤为困难;并且SCV的致病性与耐药性等方面的变化可能给沙门菌病的防治带来更大挑战,其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7.
针对民族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建立了系统性、针对性、前沿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四性"教学内容,创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8.
钾细菌JF88菌株解钾作用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  张灼 《生物学杂志》2001,18(2):24-25
采用比浊法测定JF88菌株的解钾能力,其结果为接菌处理水溶性钾比不接菌增加30.5%,可作为钾细菌肥料的生产菌种,对农业环保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9.
白羽扇豆在缺磷或缺铁条件下均有排根形成,并且根系还原力显著增加。缺磷、缺铁根系还原力在高峰期分别高于对照。缺磷与缺铁根系还原力高峰不仅出现的时期不同,而且还原力增加部位也不一样。缺磷处理的排根区具有很高的还原力,缺铁处理还原力较高的部位是在主根和侧根的根尖以及排根区。由于Mn4+比Fe3+更易被还原,致使根系还原力提高促使根际大量锰被还原,这是缺磷和缺铁造成白羽扇豆锰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0.
The land snail Helix pomatia (Gastropoda: Helicidae)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Europe where it may experience subzero temperatures during winter months. Its supercooling ability was studied in two populations of H. pomatia. One population originated from Southern Sweden (Gotaland) and the other from Central France (Auvergne). In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they were acclimated, over 2 weeks, to artificial winter conditions (hibernation, T=5 degrees C). The Swedish snails showed a rather limited supercooling ability (temperature of crystallization, T(c)=-6.4+/-0.8 degrees C), significantly greater, however, than the supercooling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from France (T(c)=-4.6+/-1.4 degrees C). In artificial spring conditions (3 months of hibernation followed by a progressive acclimation, over 2 weeks, to activity at T=20 degrees C), both populations exhibited a similar high T(c) (-2.0+/-1.0 degrees C). The lower T(c) of hibernating Swedish snails could be due to a greater loss of body water, accompanied by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olutes in the hemolymph. In both populations, the variation in hemolymph osmolality measured between hibernating (250-270 mOsm kg(-1)) and active (165-215 mOsm kg(-1)) snails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variation in body water mass and did not suggest the production of colligative cryoprotectants. Moreover, the three bacterial strains, Buttiauxella sp., Kluyvera sp., and Tatumella sp. (Enterobacteriaceae)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fed snails, but absent in starved snails, did not show any ice-nucleating activity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9 degrees C. Only the strain Kluyvera sp. initiated nucleation at -9 degrees C. This strain, therefore, is a weak, also termed a Type III or Class C ice-nucleating active bacterium, but with no influence on the supercooling ability of individual snails. In summary, fluctuations in body water mass of hibernating snail populations, triggering changes in osmolyte concentration, rather than the presence of endogenous ice-nucleating-active bacteria, accounts for fluctuations in their 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