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4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6篇
  1974年   15篇
  197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Summary Protoplasts were isolated from callus cultures of Rauwolfia serpentina Benth., Rhazya stricta Decaisne, and 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 or from leaves of Vinca minor L. Protoplast isolation, culture, and fus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hybrid screening systems were developed for these species, and hybrids were obtained. Hybrid combinations were Rauwolfia + Vinca, Rauwolfia + Catharanthus, Rauwolfia + Rhazya, and Catharanthus + Vinca. For hybrid isolation, the physiological complementation method was utilized. Analyses of the material obtained included a cytogenetic study of the chromosomes, a study of multiple molecular forms of transferases and esterases, and the blot hybridization of restricted nuclear DNA using ribosomal DNA as a probe. Hybrids were identified in all species' combinations tried. A ten-fold increas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raucaffricine (relative to the parental Rauwolfia strain) was observed in one cell line of the Rauwolfia + Vinca hybrid. Our studies indicated the genetic stability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hybrid cell lines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20 months of in vitro growth. No shoot morphogenesis has so far been observed in this material.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对于小花清风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目前较少报道,为了阐明小花清风藤的物质基础,该研究对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的干燥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化学分析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小花清风藤干燥叶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进行分离共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N-顺式阿魏酰酪胺(2)、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3)、N-顺式-对-香豆酰酪胺(4)、N-反式-对-香豆酰章鱼胺(5)、N-顺式-对-香豆酰章鱼胺(6)、阿魏酸(7)、芹菜素(8)、木犀草素(9)、咖啡酸(10)、5-氧阿朴菲碱(11)、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2、4-9为首次从清风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5.
136.
吡咯并[4,3,2-de ]喹啉类生物碱是从蟾蜍以及海洋生物等中提取出来的次级代谢物,具有抗寄生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 性,是一类有成药潜力的天然产物。综述部分吡咯并[4,3,2-de ]喹啉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生物合成以及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现 存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7.
微藻是一类单细胞的光合自养真核生物,因为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要求宽松而被认为是下一代的液体燃料来源。此外,微藻还能够生产多种多样的天然化合物,包括微藻多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色素和生物碱等。与植物中丰富的生物碱研究相比,对微藻中生物碱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微藻中的许多天然产物,通常具有多样性的生物活性,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营养保健品乃至医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将简要介绍微藻产生的几类高附加值产品,并就微藻中高附加值天然产物的挖掘策略与规模化培养做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8.
角果藜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特色植物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氯仿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7-酮基-β-谷甾醇(1)、β-谷甾醇(2)、豆甾-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正十六碳醇(4)、[24S]豆甾-4-烯-3-酮(5)、173-脱镁叶绿素乙酯(6)、麦黄酮(7)、穆坪马兜铃酰胺(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9)、β-谷甾醇亚油酸酯(10)、丁香树脂酚葡萄糖苷(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9.
脉叶虎皮楠的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脉叶虎皮楠(Daphniphyllum paxianum)的枝干中分离并鉴定了四个生物碱,分别为daphnilactone A(1)、daphnicyclidin D(2)、daphniphylline(3)、daphnicyclidin H(4).其中首次对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40.
以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s L.)种子的甲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及其7种生物碱单体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为试材,对生物源杀虫剂埃玛菌素进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7种生物碱单体对埃玛菌素增效比值为1.013~1.565。其中,苦豆碱和槐胺碱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增效比值分别为1.565和1.413;而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埃玛菌素的增效作用较差,增效比值仅为1.138和1.013,这2种生物碱单体对埃玛菌素仅表现出联合作用。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埃玛菌素增效活性大于各生物碱单体,增效比值分别为3.443和2.0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