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This study focuses on diatom assemblages occurring in cores of Late-glacial and Holocene deposits retrieved from the mouth of the lower Rega River valley, of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 Baltic Sea. Sediment samples from four cores were the subject of the present study. Diatom-inferre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e.g., water level; water salinity (conductivity), trophic status and pH, within each core are presented. Diatom assemblage zones (DAZ) wer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r ecological groups. Each DAZ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a given sediment interval. The Late-glacial (Allerød) sediments originated in a shallow lake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solutes and nutrients. The Holocene record begins in the early Atlantic Chronozone and the diatoms point to weakly brackish-water sediments deposited in a shallow water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8,500–5,800 cal year BP sedimentation took place in a shallow embayment and/or lagoon. From ca. 5,800 cal year BP onwards sedimentation took place in a peat bog environment alternating with Aeolian deposition. Changes in diatom community structure imply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mate-controlled eustatic rise of the ocean level and its consequence Littorina transgression. As with other southern Baltic Sea localities, brackish-water diatoms appear in the sediments, signaling the onset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somewhat earlier than previously accepted.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diatom assemblages and the palaeogeographic development of nearby regions within the Baltic Sea basin and lagoons (coastal area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2.
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的复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复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增加,群落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表明高海拔和低海拔段有较高的复杂性,中海拔段复杂性较低;位于干旱河谷核心区的样带3、4较北部过渡区样带1、2和南部过渡区样带5、6有着较低的群落总复杂性;不同坡位、坡形及坡向,群落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凹坡>平破>凸坡,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华帚菊-小黄素馨灌丛的总复杂性最高,西南野丁香灌丛、驼绒藜灌丛的总复杂性最低,橿子栎灌丛和群小花滇紫草灌丛的结构复杂性较高; 群落总复杂性与有机质、全N、土壤含水量、水解N、速效K呈现出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全K、全P、速效P、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总复杂性与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密切,均呈现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均匀度和结构复杂性呈现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表明结构复杂性随均匀度的增加而减小.作为群落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区分,结构复杂性对群落内物种数的变化较为敏感,不仅与均匀度有关,还与群落物种数量有关.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群落总复杂性的两个组成部分,对总复杂性的影响随着研究区域和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3.
干旱胁迫对高山柳和沙棘幼苗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海霞  吴福忠  杨万勤 《生态学报》2010,30(9):2430-2436
为了解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以交错带两种典型植物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植株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特征。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叶片数、叶面积、叶片生物量、比叶面积、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气孔限制值(Ls)等与光合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叶片指标,但增大了胞间CO2浓度(Ci)和内禀水分利用效率(WUEi)。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如:Pngs)日变化并未完全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全天以11:00最大,"午休"现象明显。相对而言,沙棘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叶面积、PngsWUEi,具有相对更强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而高山柳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4.
The Vistula river valley near the city of Plock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 cascade of terraces, determining the circulation of water and mat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Vistula river and the alluvial groundwater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5.
曹永恒  金振洲   《广西植物》1993,13(2):132-138
应用法瑞地植物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将云南潞江坝1300m以下地区干热河谷植被确定为1群目、3群属、6群丛、4亚群丛。通过对植被外貌、结构、区系组成、分布特点的分析,认为本区现存植被主要由河谷季雨林长期破坏所至,目前较典型的干热河谷灌草丛植被类型属于次生性稀树草原或半自然性稀树草原。  相似文献   
86.
金沙江干热河谷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的初探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涉及金沙江云南境内的干热河谷和干暖河谷的种子植物区系。建立名录共920种,有野生植物748种。这748种,分属于111科,427属。427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格局为:1-44,2-127,3-10,4-39,5-13,6-37,7-29,8-47,9-12,10-25,11-3,12-7,13-1,14-20,15-13。在748种中,三江(金沙江、元江、怒江)干热河谷共有的标志植物73种,金沙江  相似文献   
87.
金沙江干热河谷的资源植物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金沙江沿岸具有特殊景观的一类地区,其环境特点是热量高,水份含量低。金沙江干热河谷资源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与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有记载的资源植物为585种,占全部1004种植物的58.3%。将资源植物分为9类,其中以药用植物的种类最多,达377种,占全部资源植物的64.4%。资源植物的生长型、生活型、叶型等生态成分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干热特点,也为资源植物的进一步引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8.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边界动态及其影响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界定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边界动态及其影响域.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范围不断扩大,干旱河谷边界长度增加,边界形状复杂性先增加后降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边界沿山体迅速向上攀升,1974其最高上限为海拔3128m,1995年为3167m,较1974年抬升了39m;2000年为3181m,比1995年抬升了14m.1974—2000年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最高上限沿垂直方向向上抬升了53m,平均每年约抬升2m.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的显著影响距离为800m,800~1200m为干旱河谷和周围其它景观影响的过渡区域.干旱河谷外缘800m范围内的区域,是干旱河谷抵抗周围景观影响和外来干扰的缓冲地带,在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对其给与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89.
通过大面积野外踏查和样方调查,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乡土灌木多苞蔷薇种群的分布、生长繁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多苞蔷薇广泛分布于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绵褫至松潘镇江关约170 km长、海拔1 200~2 600 m的空间范围内,其株高、基径、年龄、冠幅、萌蘖株数和结实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3.33±3.13) cm、(12.49±0.40) mm、(3.34±0.16) a、(1.30±0.13) m2、(5.07±0.39)株/丛和(171.47±25.90)果/丛.随着海拔高度和纬度增加,其株高、基径、冠幅和结实量增加,而萌蘖株数没有显著变化.多苞蔷薇有性结实和无性萌蘖能力随环境空间变化的不匹配性与其生长密切相关,可能与多变环境下资源分配利用的平衡机制有关;以丛进行年龄统计,多苞蔷薇缺少幼龄个体,种群发展并不稳定,但随海拔高度升高,萌蘖株年龄结构均呈“金字塔”型,且较大龄级的萌株比例略增,显示出良好的种群持续性.综合分析发现,多苞蔷薇生长与繁殖的空间差异性是对干旱河谷长期适应的结果,既为种群持续提供了保证,也为种群扩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引种数种台湾水果(番木瓜、番石榴、阳桃、莲雾、火龙果)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台湾水果在植株长势、果实发育及品质等方面表现良好,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