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9篇
  56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海草形态、生长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生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是海洋沉水高等植物,属典型的根茎克隆植物.根状茎直径和分株重分别是其个体大小的第一、二表征指标,个体大小是海草重要的种间识别特征.对海草6个形态构件指标和18个生长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果实大小、单株叶面积、分株重具有显著的种特异性;分株发出的时间差、水平根状茎分枝率、叶年产量、分株寿命和垂直茎分枝率是海草种特异性最强的5个生长动态指标,海草生长动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克隆生长能力强弱和分株生活史长短上;大海草趋于游击型克隆构型,而小海草则趋于密集型,但小海草Cymodocea nodosa例外;大海草基株水平扩展能力较小海草差.海草个体大小与生长特征的相关生长关系表明:随个体的增大,海草在有机构件生长上表现出两相邻叶、相邻分株、相邻节发出的时间差延长,分株、叶、茎寿命延长的特点;在克隆生长水平上表现出根状茎节间长变短、延伸速率降低,分枝率和根状茎上年产分株数降低,分枝角度变小和间隔子增大的趋势;在克隆片段水平上表现为生理整合性增强;在种群层面则表现出生物量增大和种群密度降低的特点.因此,海草个体大小对其形态、生长特征、克隆构型、种群密度和生产力起到了决定作用.大小海草不同的形态、生长动态和克隆构型特征导致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功能也不同,这一点可能对海草场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2.
描述上扬子区鄂西和湘西中及晚奥陶世桨肋虫类三叶虫Hexacopyge的 5个种 ,包括 2新种 ,即H .turbiniformis和H .yichangensis;讨论Hexacopyge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属的关系。Hexacopyge在区内分布广、演化快 。  相似文献   
23.
兔狲(Otocolobus manul)、藏狐(Vulpes ferrilata)和赤狐(V. vulpes)是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分布的重要小型食肉兽。本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青海省长江源区沱沱河和通天河沿岸选取208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 通过所获取的时空分布数据比较了上述3种同域分布小型食肉兽的时空利用情况。通过空间重叠度系数的比较分析, 兔狲和藏狐、兔狲和赤狐以及藏狐和赤狐之间的空间重叠度系数分别为0.25、0.48和0.17, 这表明兔狲、藏狐和赤狐三者在空间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 兔狲和藏狐属典型的昼行性动物, 而赤狐以夜行性活动为主。兔狲、藏狐和赤狐每个物种在冷暖两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分别为0.83、0.78和0.88。两两比较分析表明, 兔狲和藏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最高(0.84), 兔狲和赤狐在夜间活动时段存在一定重叠(0.63), 而藏狐和赤狐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最明显, 重叠指数最低(0.48)。此外, 在暖季, 两两物种之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均小于其冷季的重叠指数。综上所述, 长江源区兔狲、藏狐和赤狐3种小型食肉兽可通过空间和时间资源的利用差异来降低物种间的干扰和竞争, 从而达到同域物种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指标响应变量参照状态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口富营养化指标中的响应变量进行了筛选,并在长江口分区的基础上,运用参照点或观测点指标频数分布曲线法,对1992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长江口外海区和舟山海区富营养化指标中响应变量的参照状态.选择叶绿素a和底层溶解氧作为响应指标的必选指标,浮游植物密度和CODMn作为辅助指标.经分析,长江口口外海区叶绿素a、浮游植物密度、CODMn和底层溶解氧的春夏秋3个季节的参照状态分别为0.87mg,/m3,17.44× 103个/L,0.42mg/L,8.36mg/L;1.88mg/m3,25.96×103个/L,0.56mg/L,4.22mg/L;0.84mg/m3,12.10×103个/L,0.46mg/L,6.95mg/L;舟山海区叶绿素a、浮游植物密度、CODMn和溶解氧的春夏秋3个季节的参照状态分别为0.73mg/m3,6.77×103个/L,0.51 mg/L,8.75mg/L;1.00mg/m3,9.72×103个/L,0.37mg/L,5.94mg/L;0.78mg/m3,4.59×103个/L,0.55mg/L,7.40mg/L.本研究确定的参照状态值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该海域的富营养化参照状态,且不同分区,不同季节间的指标的参照状态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5.
长江口海三棱藨草带生长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4—11月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每月1次采用样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植被进行同步取样;在鉴定、计数和生物量(干重)测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性测度以及聚类、排序等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月间存在一定波动变化,9月份多度最高,平均为1536ind/m2,10月份生物量(干重)最高,平均为21.60g/m2;不同月份优势类群组成、多度及生物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瓣鳃类仅在部分时段表现出优势特征。物种数整体呈V字型变化特征,在8月份达到最低值。由于种间个体数量分布的变化滞后于整体物种数的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谷变化滞后于物种数变化,即物种数在5月份达到最低,而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在6月份达到最小值。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月间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水文(包括水动力条件)以及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时期主导因子或者不同因子协同作用不同。它们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度变化,进而改变整体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6.
长江中下游滩地植被与钉螺孳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吴刚  苏瑞平  张旭东 《生态学报》1999,19(1):118-121
对由莎草、苔草、狗牙根为优势种组成的杂草群落植被类型、由多种苔草、荻、为优势种组成的苔草、荻群落植被类型和由芦苇、菱笋、蒌蒿及蓼类为优势种组成的芦苇群落植被类型3种长江中下游滩地主要群落植被类型进行了钉螺密度与植被高度、钉螺密度与植被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草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22.05cm、范围为15~47cm,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盖度为65.28%、范围为35%~90%;苔草、荻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22.69cm、范围为20~33cm,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盖度为67.80%、范围为35%~95%;芦苇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64.82cm、范围为72~78cm,钉螺生存最适宜植被盖度为63.95%、范围为1%~100%。这一研究结果对通过生态工程措施控制植被因子,实现抑螺防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长江水系钱草鱼遗传结构及变异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34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长江中游的湖北嘉鱼与江西瑞昌两个地理群体和中游的汉江和湘江两大水系的鲢和草鱼的群体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发现长江水系链的遗传变异要高于草鱼,与现今生物量成反比的反常现象。鲢遗传多样性从大到小的分布是嘉鱼→湘江→瑞昌→汉江。草鱼遗传多样性从大到小的分布是瑞昌→汉江→湘江→嘉鱼,鲢和草鱼的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并不一致。遗传分化指数Gst分别为12.3%和17.5%,表明鲢和草鱼的四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分化度较低,可能与地理较近和基因交流频繁有关。  相似文献   
28.
Biology,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of sturgeons and paddlefish in China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This paper reviews five of the eight species of acipenseriforms that occur in China, chiefly those of the Amur and Yangtze rivers. Kaluga Huso dauricus and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are endemic to the Amur River. Both species still support fisheries, but stocks are declining due to overfishing. Acipenseriform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primarily threatened by hydroelectric dams that block free passage to spawning and feeding areas. The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now is rare in the Yangtze River system, and its spawning activities were severely limited by completion of the Gezhouba Dam in 1981. Since 1988, only 3–10 adult paddlefishes per year have been found below the dam. Limited spawning still exists above the dam, but when the new Three Gorges Dam is complete, it will further threaten the paddlefish. Artificial propagation appears to be the only hope for preventing extinction of P. gladius, but it has yet to be successfully bred in captivity. Dabry's sturgeon A. dabryanus is a small, exclusively freshwater sturgeon found only in the Yangtze River system. It is concentrated today in reaches of the main stream above Gezhouba Dam. The fishery has been closed since 1983, but populations continue to decline. Acipenser dabryanus has been cultured since the 1970s, and holds promise for commercial aquaculture; availability of aquacultural methods offers hope for enhancing natural populations. The Chinese sturgeon A. sinensis occurs in the Yangtze and Pearl rivers and seas of east Asia. There is still disagreement about the taxonomy of the Pearl and Yangtze River populations. The Yangtze River population is anadromous. Adults begin spawning at about age 14 years (males) and 21 years (females), and adults spend over 15 months in the river for reproduction. Spawning sites of A. sinensis were found every year since 1982 below the Gezhouba Dam, but it seems that insufficient suitable ground is available for spawning. Since 1983, commercial fishing has been prohibited but more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such as establishing protected areas and characterizing critical spawning, summering and wintering habitats.  相似文献   
29.
长江口径流在南北支分布不均导致北支盐度高于南支,因此南北支之间生物群落存在一定差异。2010年在长江口分支前的江段和南北支设置5个断面,开展轮虫生态研究。分支前的太海汽渡断面处共采集到轮虫9种,隶属6科8属,其中优势种为没尾无柄轮虫、暗小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等;长江口南支2个断面共采集轮虫20种,隶属于6科12属,南支优势种为暗小异尾轮虫、盘状鞍甲轮虫和蹄形腔轮虫;长江口北支2个断面共采集轮虫11种,隶属于7科10属,北支优势种为舞跃无柄轮虫、没尾无柄轮虫和盘状鞍甲轮虫。南支轮虫种类、密度、多样性都高于北支,南北支的轮虫群落相似度较低。轮虫与水域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盐度的差别影响了轮虫种类组成、密度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0.
对玉溪遗址剖面53个地层样品和附近山地的9个现代表土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玉溪文化时期(6 000a.BP—7 200a.BP)孢粉组合以乔灌木为主,草本次之,蕨类孢子含量较少。乔灌木中以松属、桦木属、栎属占绝对优势;草本中藜科、蒿属含量较高;蕨类孢子以凤尾蕨为主。孢粉谱反映了较为湿润的气候特征。表土孢粉以超代表性的松属占绝对优势,可能是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松属植物作为先锋种类表现在演替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结果,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与当地植被状况相吻合。本研究在14 C测年基础上结合其它代用指标发现在剖面上部第4—8层和下部淤泥层中Rb/Sr值较高且乔灌木花粉百分含量明显增加,可以解释为该段淤泥层为古洪水遗迹,洪水可能有利于对孢粉的富集。地层剖面中文化层与淤泥层呈现交互沉积,表明周期性的洪水事件影响到了人类活动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