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朱华  王洪  李保贵  许再富   《广西植物》1998,18(4):371-384
本文以多个样方的资料分析,从群落综合特征上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特点和类型、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叶级谱等。根据上层标志树种、群落生态外貌特征和生境把西双版纳的热带季节雨林区分为低丘雨林和沟谷雨林二个群系组,各包括若干群系。低丘雨林中面积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群系是大药树、龙果林,而沟谷雨林中最有代表性的群系是番龙眼、千果榄仁林。二者相比,低丘雨林的物种多样性要小一些,附生植物相对少一些,小、矮高位芽植物和小叶、落叶树种比例稍高,在生态上向季雨林和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过渡,有更强的地方代表性。沟谷雨林则更接近典型的湿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62.
西双版纳次生林火烧前后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火烧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下土壤养分的影响。火烧后0~10cm土层的pH、有机质、全N、P、K和有效N、P、K都显著提高,pH、有机质、全N、K和有效N、K达0.1%显著水平,有效P达1%水平,全P达5%水平。但10~30cm土层的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火烧前后各土层的C/N比率变化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3.
西双版纳季节雨林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定位试验研究和组成森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对季节雨林的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雨林种子年产量高。残落物中、下层至表土2—4cm处是种子,特别优势种种子的贮存库。一年中,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是雨季>雾季>干季,死亡则是干季>雨季>雾季。1—2龄苗易死,多龄苗不易死,雨季腐烂,干季干旱缺水致死,雾季叶锈病是致死的主因。年复一年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抑制、死亡、残存、补充是该雨林更新的特征。如果除去残落物层或羽蕨层,保羽蕨层翻土,除蕨层、残落物层翻土可促进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减少死亡,由此可反映出蕨层,残落物层,表土层是影响森林更新的主要生态因子。借助乔木死亡形成林窗而繁衍的种和无须林窗繁衍的种,其幼苗经干旱后残存,可发育成顶极种及先锋种的更新苗和小树,其中顶极种更新苗在更新中起主要作用,是本雨林与典型雨林共有的特点。根据优势顶极种的更新苗和小树罕见,而常见顶极种的更新苗和小树相对地多来看,当优势顶极种消亡后,整个森林或森林片段将被那些相对多度小的常见顶极种替换,从而形成循环镶嵌更新。  相似文献   
64.
Sentinel plasticine prey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to estimate predation pressure. The use of plasticine prey may, however, bias the results, as this method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account for predation by organisms that can visually recognize the shapes and colors of their prey. To evaluate the limitations of using sentinel plasticine prey, we compared predator attack rates between real prey – dead and live mealworms, Tenebrio molitor L. (Coleoptera: Tenebrionidae) – and plasticine models in a monsoonal tropical rainforest of southeastern China. The attack rates by invertebrates were highest on dead prey followed by live prey and plasticine models, whereas the attack rates by vertebrates were lowest on dead prey, and did not differ between live prey and plasticine models.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bias imposed by using the plasticine models is affected by the type of predators. In addition, we tested the validity and generality of the premise that predators can distinguish the shapes of plasticine model prey and preferentially attack a caterpillar-like shape over other shape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conducted three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in China, Papua New Guinea, and Finland. In the two latter localities, predation rates on plasticine caterpillars were higher than on models of other shapes, whereas in China, thes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Taken together,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plasticine models may underestimate the predation by invertebrates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predation by vertebrates, and the preference of model shape by predators may be locality-specific, presumably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edator community. We propose that predation be estimated on both live and plasticine prey in future studies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bias imposed by using plasticine models and its variation among various habitats and predator groups.  相似文献   
65.
西双版纳竹类植物分布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和原理,调查和研究了分布于西双版纳的竹类植物。 竹类植物广泛分布于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由于版纳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生活在版纳的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均有栽培、认识、利用竹类植物的传统习惯及较高的知识经验,使得版纳不仅具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而且具有许多人工竹林。 本文参阅了众多的竹类研究成果,整理了大量的野外调查、采集资料,充分肯定了前人对版纳竹类研究的价值,论述了分布于版纳的竹属,并应用植物区系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版纳竹属的分布类型以及版纳与相关地区的竹类亲缘关系,认为:版纳竹类与东南亚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滇西、滇东南,与滇中、华东有一定的联系,而与华南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6.
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征  刘宏茂  刘伦辉  曹敏  冯志立   《广西植物》1999,19(4):309-314
用标准木回归分析法( 乔木、木质藤本) 和样方收获法( 灌木、草本) , 研究了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雨林总生物量为692-590 t/hm2 , 其分配为: 乔木层占98-66 % 、灌木层占0-76 % 、木质藤本占0-50 % 、草本层占0-09 % , 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向树干和树根集中: 树干占69-80 % , 树根占21-56 % , 树枝占7-77 % ,树叶占0-77 % ; 生物量径级分配向中等径级(60 ~70 cm) 和最大径级(150 ~160 cm) 集中; 生物量垂直分配向上层集中; Ⅰ亚层( 高度> 40 m) 占60-55 % 、Ⅱ亚层(20 ~40 m) 占36-72 % 、Ⅲ亚层(3 ~20 m) 占2-73 % ; 优势种番龙眼生物量占乔木层的20-07 % ; 乔木层叶面积指数为6-91 。  相似文献   
67.
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次生植物群落优势树种的热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西双版纳的4种次生植物群落优势树种的热值进行了研究。4种群落类型分别是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群落、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群落和思茅崖豆(Mi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群落年龄分别为2、4、6年和大于15年。4种群落各优势树种的平均干重热值分别为19 182.11、19 474.81、19 551.38和19 445.95 J·g-1。总体来讲,热值随着群落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增长的原因应该是群落光能利用效率的增加。思茅崖豆群落的热值稍有降低,是因为这个群落样地处在阴坡,不能接受到像其它3个群落那样在阳坡的充足光照。先锋树种的热值明显低于顶极树种。可能是因为在群落演替初期,生态系统增加能量耗散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生物量的增加;而当结构建成,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已经没有足够增长空间的时候,生态系统将会改变能量储存方式,主要通过单位质量固定能量的增加,也就是热值的增加,来耗散能量。山黄麻群落中叶片的热值非常低,低于根的热值水平,是短命树种将能量更多地投资于繁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8.
于洋  曹敏  郑丽  盛才余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6):1028-1036
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为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标志树种,被列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对其开展种子及幼苗生态学研究可为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及当地森林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遮荫试验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光对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遮荫试验30%(林窗中心光)、10%(林窗边缘光)和3.5%(林下光)3个光处理及森林3种生境(林窗中心、林窗边缘和林下)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差异无显著性差异,均达到95%以上,且平均萌发周期小于6 d。3个光处理下的幼苗生长、生物量分配模式及气体交换参数差异显著。30%光下绒毛番龙眼幼苗的根重比(RMR)和茎重比(SMR)最高,10%和3.5%光下幼苗的叶重比(LMR)最高,3.5%光下的叶面积比(LAR)显著高于30%光下。30%光下绒毛番龙眼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和光饱和点(Isat)在3个光处理中均最大,光补偿点(Icomp)则无显著性差异。绒毛番龙眼幼苗具耐荫性,能够在低光环境下长期存活且能缓慢生长;同时具有适应林窗光环境生长的能力,如高的质量相对生长速率(RGRM)和高度相对生长速率(RGRH)。林窗的出现是绒毛番龙眼进行成功更新的必要条件,水分可能是限制其幼苗生境选择的另一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9.
1997年9月和1988年4月,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期、建群期、成熟期森林昆虫进行调查,共获得昆虫2455头,分属15目。对昆虫群落类群组成、数量结构及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成为3种生境昆虫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鳞翅目为常见类群。在雨林循环生长最旺盛阶段的建群期次生林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林窗期先锋次生林最低,均匀性指数较高;成熟期原  相似文献   
70.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林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水平差异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个大小不同林窗内温度垂直分布状况、相对湿度差别。结果表明:大林窗内温度、湿度、光照的日变化均比林内大;大林窗中央光照强度为林内的10倍以上,太阳总辐射量、净辐射量为林内的5倍以上,大林窗中央的蒸发耗热量大于林内,且均占各自净辐射的较大比例(70%~80%),干季大林窗内温度、湿度日变化比雨季剧烈,大林窗内具有两个加热层(幼苗冠层、地表),小林窗仅有一个加热层(幼树冠层),且前者的加热强度大于后者,相对湿度日变化则是大林窗内较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