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54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采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对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地区的12种藓类植物叶片结构及叶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不同苔藓植物叶细胞、中肋、细胞壁、细胞表面等各项指标在类型、大小、分布、干燥时细胞壁的凹陷程度以及表面角质层纹饰和小孔形态、分布等都明显不同,这些微形态特点不仅在藓类植物属下种间的区分上具有分类学意义,同时也反映出藓类植物叶片为保水抗旱,抵御长期寒冷、多风和强光照射等恶劣环境对其的伤害而形成的生存策略。本研究结果为苔藓植物在极端环境地区的生态学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2.
我国重要的北方针叶林地区大兴安岭是林火高发地区.受气候变暖影响,该地区林火发生频率将会发生显著变化.模拟人为火的发生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气候变化下人为火的发生分布预测,对于林火管理和减少森林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基于大兴安岭1967—2006年的火烧数据,建立人为火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以林火发生次数为因变量,选取非生物因子(年均温和降水量、坡度、坡向和海拔)、生物因子(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因子(距离道路距离、距离居民点距离、道路密度)共9个因子为自变量.并采用RCP 2.6和RCP 8.5气候情景数据代替当前气候情景预测2050年大兴安岭人为火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 点格局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人为火发生分布与空间变量的关系,可以预测未来气候下人为火的发生概率.其中,气候因子对人为火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植被类型、海拔和人为活动等因子对人为火的发生也具有重要影响.林火发生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下,南部地区的林火发生概率将进一步增加,北部和沿主要道路干线附近将成为新的人为火高发区.与当前相比,2050年大兴安岭人为火的发生概率将增加72.2%~166.7%.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人为火的发生更多受气候和人为活动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943.
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利用小兴安岭低海拔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红松和鱼鳞云杉树轮宽度资料,分别建立年轮宽度年表,探讨影响2个树种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结果表明:2个树种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红松较鱼鳞云杉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更适合用于年轮气候学研究;响应函数分析表明,红松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6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鱼鳞云杉与气候因子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空间相关分析揭示,红松年表具有较大的空间代表性,相关性最高出现在研究区域附近;升温导致的干旱胁迫是限制红松树木生长的主要原因,如果未来全球气温进一步增加,将对红松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大尺度的大气-海洋变化的耦合作用可能对小兴安岭红松径向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44.
研究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的消长动态及其干扰因素对识别大熊猫潜在生境、保护大熊猫种群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秦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大熊猫种群的空间利用变化格局,并探究了道路干扰对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0-2012年间,佛坪、长青核心密集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密度西北方向增加,东南方向减少,即黄柏塬保护区呈增加趋势,而佛坪、观音山和周至保护区交界处呈减少趋势。其中,局部高密度区面积减少,但整体空间利用面积增大,并呈向外围扩散趋势。种群空间利用密度最大增长达3.05痕迹点/ km2,最大减小密度达2.71痕迹点/km2。(2)距国道、省道和县道2000 m以内种群空间利用密度增幅上升,距乡村道路2000 m外种群空间利用密度变化减小,且距高速公路3500 m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密度由减转增。深入探讨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格局可为建设优良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提供参考,其结论将有助于优化道路选址和保护区规划,缓解人为活动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45.
通过对鳞网衣属地衣形态和化学的研究,并结合核基因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报道了采自中国秦岭山区鳞网衣属1中国新记录种——球鳞网衣(新拟)[Psora globifera(Ach.)A.Massal.]。其识别特征为地衣体由密集、重叠鳞片组成,边缘常上翘,具有光泽,无粉霜,老鳞片上表面常具裂纹;子囊盘微凸至半球形,单一或数个簇生。该研究提供了该种基于中国标本的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46.
通过陕西太白山13个样点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和气孔器及其与植物类型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类型特征,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与植物类型相对应,高山灌丛草甸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物类型数量特征;主要花粉类型松属、铁杉属和桦属花粉具超代表性,胡桃属和榆属花粉具适宜代表性,落叶松属、冷杉属、杜鹃花科和槭属花粉具低代表性;DCA(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表明,通过花粉数据能够较好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结合气孔器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947.
948.
云南高黎贡山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为探清该地区绿僵菌属(Metarhiziu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不同海拔的垂直分布特征, 沿海拔梯度(600-3,800 m)在7种典型植被类型(I: 干热河谷; II: 季风常绿阔叶林; III: 暖性针叶林; IV: 中山暖性常绿阔叶林; V: 山地苔藓矮林; VI: 寒温性灌丛或草甸; VII: 流石滩稀疏植被)中调查绿僵菌资源。从生境土壤中分离菌株, 通过多基因(nrSSUnrLSUEF-1αRPB1RPB2)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 高黎贡山绿僵菌物种资源丰富, 获得的161株菌株分属于12个物种(Metarhizium rileyi, M. viridulum, M. lepidiotae, M. brunneum, M. pingshaense, M. anisopliae, M. robertsii, M. guizhouense, M. indigoticum, M. pemphigi, M. campsosterniMetacordyceps neogunnii), 其中M. indigoticum为中国新记录种, M. anisopliae complex中的物种(8种)较集中; 同时还采集到了绿僵菌的近缘属Nigelia属物种N. martiale。高黎贡山绿僵菌广泛分布于除类型VII (海拔3,600-3,800 m)外的6种植被类型(海拔600-3,400 m)中。中低海拔植被类型(I-IV)中菌株数量较多(≥23株)、物种多样性较高(4-9种), 而高海拔植被类型(V-VI)中菌株数量较少(2-8株)、物种较单一(1-2种)。中海拔的常绿阔叶林中绿僵菌资源最丰富, 其中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II)中的菌株数量(52株, 占总数的32.3%)和物种数(9种)最多;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IV)为其次(47株, 占总数的29.2%; 7种)。高黎贡山绿僵菌优势种现象明显, M. brunneum为最优势物种, 其菌株数占总数的46.6%, 在生境条件差异很大的6种植被类型(I-VI)中都存在, 说明该物种生态适应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49.
研究同域物种的分布格局及重叠状况对物种的区域整合保护管理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及长期野外调查数据, 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凉山山系两种同域分布的熊科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适宜生境, 基于适宜生境预测结果, 分析了两个物种的生境需求因子、生境破碎化现状及重叠状况。结果显示: (1)大熊猫和黑熊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相似, 主要分布在凉山山系的山脊地带, 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383.84 km2和2,411.49 km2; (2)两个物种的适宜生境都较为破碎, 且存在一些隔离分布区, 相较而言, 黑熊适宜生境的连通性要优于大熊猫; (3)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度较高(D = 0.654, I = 0.901), 适宜生境重叠面积为958.29 km2, 分别占大熊猫和黑熊适宜生境总面积的69.25%和39.74%; (4)两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和响应表现出了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在于对两个物种生境分布影响最大的两个因子均为距居民点距离和海拔; 差异性在于对大熊猫生境分布影响次之的因子是植被类型和最冷季均温, 而黑熊的是年最大EVI指数和距道路距离。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两个物种, 应加强对人类干扰的控制和植被的恢复, 对栖息地实行连通管理, 并建立多物种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950.
Pedicularis sect. Cyathophora is a distinctive group endemic to the eastern Himalaya-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It was regarded as a 'grex' or section and included all four general corolla types of Pedicularis. A unique feature of it is that the leaf and bract bases are fused together to form a cup-like structure around the stem at each node. Pollen morphology of seven species in sect. Cyathophora was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light microscopy (LM). Two different pollen apertur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e. trisyncolpate and bisyncolpate) using LM, while examination with SEM made it possible to recognize three types of exine ornamentation (i.e. microscabrate, microfoveolate and microreticulate). The microfoveolate exine ornamentation was found in trisyncolpate pollen grains for the first time.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len data and the corolla types were discussed. Comparisons of floral and phyllotaxy characters of the genus Pedicularis, together with the pollen characters of sect. Cyathophora, could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ary trends in Pedicular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