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01.
Kong M  Lee JJ 《Biometrics》2008,64(2):396-405
Summary .   When multiple drugs are administered simultaneously, investigators are often interested in assessing whether the drug combinations are synergistic, additive, or antagonistic. Existing response surface models are not adequate to capture the complex patterns of drug interactions. We propose a two-component semiparametric response surface model with a parametric function to describe the additive effect of a combination dose and a nonparametric function to capture the departure from the additive effect. The nonparametric function is estimated using the technique developed in thin plate splines, and the pointwise bootstrap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is function is constructed. The proposed semiparametric model offers an effective way of formulating the additive effect while allowing the flexibility of modeling a departure from additivity. Example and simulation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an excellent estimation for different pattern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drugs.  相似文献   
102.
For the first time,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used to study the genetic structure in Alectoris chukar cypriotes. Four of the ten tested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in 33 individuals from four regions of Cyprus. The differentiation test between all the pairs of samples gave non-differentiation exact P values in every case (P>0.05).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n the number of source populations indicated only one population (P=0.977); also, a high Bayes factor value (130.020) was obtained. Posterior co-assignment probabilities (measures of similarity) for all pairs of individuals ranged from 0.984 to 1. The global FIS value was not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A recent bottleneck of the Cypriot total partridge population is suggested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a significant Wilcoxon test (P=0.031) under the Infinite Alleles Model (IAM) and shifted mode in the alleles frequencies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the individuals studied belong to only one randomly mating (panmictic) population, with low genetic variation and evidence of recent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reduction (genetic bottleneck). A big hunting pressure exists on the island and about 200,000 captive-bred birds are released every year; these individuals are descendant from a small number of eggs collected in a small area of Cyprus in 1986 and this founder effect could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a bottleneck and the low genetic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103.
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可交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授粉方法研究栽培稻与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稻之间的可交配性.以栽培稻为对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野生稻花粉在同一栽培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栽培稻柱头上普通野生稻(AA)花粉萌发最好,与对照萌发情况相近.药用野生稻(CC)萌发差,表现为柱头上花粉附着量少,开始萌发时间迟,萌发量少,花粉管扭曲、缠绕、伸长慢等.四倍体野生稻未观察到有萌发现象.说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近,可交配性好;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差;四倍体野生稻与栽培稻可交配性极差.由此推断,转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通过花粉途径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大,而与药用野生稻和其他基因组野生稻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4.
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野猪冬季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文  马建章  李健  王志平 《兽类学报》2005,25(4):407-409
野生动物食性的研究,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野猪(Sus scrofa)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蹄类动物。国内对野猪食性的报道,仅见综述性献(巫露平,1980;李振营和罗泽殉,1983;杨伯然,1984),野猪食性方面的研究尚未多见;国外对野猪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组成的定量分析和食物营养质量的评价(Eriksson and Petrov,1995;Foumier-chambrillon et al.,1995;朝日念,1985)。因此,作从2000~2001年,分别在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收集粪样,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掘食痕迹对野猪冬季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浙江中部地区野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浙江中部地区被称为"野榧"的植物,并非指一种植物,而是三尖杉、南方红豆杉、粗榧和野生榧树等几种植物.同时介绍了它们的叶与果实的主要区别;指出这些重要野生植物资源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6.
鼠类对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贮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4,24(2):132-138
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山杏和辽东栎种子,对两种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活捕饲喂和咬痕比较的方法,对野外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和岩松鼠;2)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大于辽东栎种子,两种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m之内,在9m之内最为集中;3)山杏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较辽东栎种子长;4)在释放处,鼠类对辽东栎种子的就地取食强度(54.83%)大于对山杏种子的取食(0.17%);5)在搬运之后,大部分山杏种子被埋藏起来,仅有3粒被取食;而辽东栎种子大部分被取食;6)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贮藏或取食。山杏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3粒,而辽东栎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均为1粒。  相似文献   
107.
野生条件下扬子鳄的吼叫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 0 3年在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对扬子鳄的吼叫规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题研究。在监测中 ,记录了吼叫日期、吼叫时间、吼叫数和天气情况。扬子鳄在每年的 3月开始吼叫 ,11月停止吼叫 ;扬子鳄的吼叫数在不同的月份差异极显著 (χ2 检验 :χ2 =4 4 8 2 9,df=8,P <0 0 1) ,其中 6月扬子鳄吼叫最为频繁 ,其吼叫数占全年的 2 6 0 % ;繁殖期间 (6— 9月 )扬子鳄吼叫数明显高于非繁殖期 (Mann WhitneyU检验 :U =2 0 ,P <0 0 5 ) ;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扬子鳄的吼叫数呈极显著差异 (χ2 =2 33 18,df =17,P <0 0 1) ,存在明显的吼叫高峰 ,白天吼叫多于晚上 (U =12 5 ,P <0 0 5 ) ;天气的变化对吼叫没有影响。分析表明 ,扬子鳄的吼叫与其繁殖行为关系紧密 ,吼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 ,同时有保护领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8.
本文论述了山西珍稀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种类、观赏特性和应用前景,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生态特点和开发利用途径,为今后山西珍稀野生花卉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滇西北野生观赏花卉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和有关文献资料,运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对滇西北地区野生花卉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野生花卉有83科324属2206种。其中草本花卉1,163种,木本花卉。743种,滇西北特有野生花卉751种,珍稀濒危花卉35种。本文对滇西北地区野生花卉植物的种类、分布、观赏类型、花色、花期、受威胁状况以及特有现象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分析。发现滇西北地区花卉植物的丰富度依次为丽江、中甸、贡山、德钦、维西、鹤庆、福贡、洱源、大理、兰坪。从垂直分布上看,海拔2400~3000m以及海拔3500m以上的地段花卉植物较为丰富,且特有和珍稀濒危野生花卉植物也较多地集中在这两个地段。按花色紫蓝、橙黄、红、白四大类型分类,则以紫蓝花种类最为丰富(约400种)、橙黄花次之(约230种)、红花较少(约170种)、白花最少(约140种)。  相似文献   
110.
把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14个省(市、自治区)搜集到的苎麻属野生种进行建圃保存,通过对其生长环境条件的控制,观察和研究野生种的植物学特征、主要经济性状、抗逆性、无融合生殖特性等,并对其有效利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