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4篇
  免费   632篇
  国内免费   811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71.
本研究选用7种细胞质源不同的滇型不育系为母本,10个常用品种或品系为父本,得到70个杂交组合.通过分析70个杂交后代的花粉可育度和自然结实率可知,这7个细胞质源不同的滇型不育系之间的保持关系基本一致;5个滇一型恢复系对这7个不育系的恢复能力差异较大.鉴于7种不同细胞质源不育系的保持关系相同,使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成为可能,从而为实现滇型杂交水稻细胞质多样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7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整体性对策。基于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 ,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干扰的特点 ,综合集成了基于格局优化、干扰分析 2种规划途径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拟和预案研究等多种方法 ,形成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方法框架。该方法突出体现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注重针对性、区域性、系统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满足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 ,为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73.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生活史植物群落随海拔梯度及水库干流沿程的空间分布规律,于2017年8月至2017年9月对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区植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的植物物种丰富度随距大坝里程距离的缩短而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2)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生活史类型植被群落盖度对水淹梯度胁迫的响应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随着消落区高程的升高,一年生植物对消落区植被覆盖度的贡献逐渐增加,而多年生植物对植被群落覆盖度的贡献逐渐降低。但是,在消落区的任一高程区域,多年生植物物种盖度均要大于一年生植物物种盖度。(3)采用TWINSPAN植被分类方法可对9个样地607个样方的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划分为25个组,其中苍耳+狗牙根群落Ass.Xanthiumsibiricum+Cynodon dactylon(含213个样方)、狗牙根群落Ass.Cynodon dactylon(包含137个样方)、狗牙根+香附子群落Ass.Cynodon dactylon+Cyperus rotundus(含55个样方)、狗牙根+酸模叶蓼群落Ass.Cynodon dactylon+Polygonum lapathifolium(40个样方)、苍耳+藿香蓟群落Ass.Xanthiumsibiricum+Ageratum conyzoides(38个样方)等为消落区的优势植物群落,群落特征明显表现出对水位涨落及小生境差异的适应。  相似文献   
874.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的现状植被及林分改造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加志  苏志尧  许月明 《生态科学》2004,23(2):144-146,153
采用改进的线路调查方法对东莞大屏障森林公园植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屏障森林公园植物种类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公园的现状植被可以划分为5个类型,8个亚型。森林可分为次生常绿阔叶林、人工马占相思林Acacia mangium、油茶林Camellia oleifera等3个亚型。此外,还有荒草坡、农田植被以及其他类型的植被。据此探讨了对大屏障森林公园植被的改造对策,为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5.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及其与邻近地区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首先确定垂直带划分的原则和将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落叶阔叶林带、中山小叶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3个垂直带,各垂直带植被物种组成的区系、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证实了这种划分的合理性。与邻近地区植被垂直带谱的比较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带谱与秦岭北坡有明显差异,表现为典型的暧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域的植被景观,虽然基带以上各植被带暖温带特色很明显,但其植被属性应是北亚热带的。  相似文献   
876.
从喀斯特地区适生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光合生理、水分生理、养分生理、菌根生理以及遗传生理等方面综述了当前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开展的一些生理生态学研究成果,提出今后喀斯特地区需要开展适生植物的钙适应机制、碳循环以及抗旱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77.
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分区是落实差异化修复策略和促进区域提质建设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宁夏固原市为例,基于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乡镇为尺度单元量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构建供需匹配与协调关系,划定生态修复分区,并根据分区内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固原市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服务供给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乡镇,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政府驻地所在乡镇。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以低供给-高需求和高供给-低需求的空间错配型为主导,且平均协调度指数为0.5,表现为供需关系基本协调。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和区域自然地理格局,将固原市划分为生态重点修复区、生态潜在修复区、生态经济重整改造区、特色农业发展区、生态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产业提质建设区6类,同时提出差异化生态修复路径,为针对性开展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78.
黄艳章  信忠保 《生态学报》2020,40(3):778-788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近20年来,大量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势必对土壤碳库产生影响。为评估生态恢复的土壤碳汇效益,本研究以黄土残塬沟壑区天然次生林、人工生态林和人工经济林等3种生态恢复模式为对象,研究其4 m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结果表明:(1)三种生态恢复模式具有明显的碳汇效益。天然次生林4 m SOC储量为(166.40±42.90) t/hm~2比坡中农地((58.73±4.73) t/hm~2显著增加了183.33%;人工生态林和人工经济林分别为(111.32±13.30) t/hm~2、(104.60±7.10) t/hm~2比坡中农地高89.54%、78.11%;(2)0—60 cm SOC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由表层的(11.03±7.51) g/kg减少到(2.40±0.93) g/kg,降幅达78.22%,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60—400 cm SOC含量变化较为稳定,含量较低为(1.81±0.88) g/kg;(3)三种恢复模式深层(1—4 m)SOC储量与坡中农地相比分别提高109.43%、76.43%、65.06%;深层SOC储量天然次生林((77.81±8.40) t/hm~2)、人工生态林((65.55±7.71) t/hm~2)、人工经济林((61.32±3.16) t/hm~2)分别占4 m剖面有机碳储量的46.76%、58.89%、58.62%。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是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且深层SOC在土壤碳库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79.
为了明确不同储藏方式和储藏时间对三峡水库消落区4种1年生植物稗(Echinochloa crusgalli)、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筛选出有利于其萌发的最佳储藏方式及时间,采取5种储藏方式(室温、冷藏、冷冻、干沙、湿沙)、8个储藏时间段(30、60、90、120、150、180、210、240d)对种子进行储藏实验。在光照培养箱昼25℃/夜20℃和周期性光照(昼12h/夜12h,光强100μmol·m-·2s-1)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每次萌发持续时间为30d。结果显示:(1)稗、苍耳和水蓼的种子在湿沙储藏条件下萌发起始时间缩短,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高于其它储藏方式;湿沙储藏条件下,稗的种子储藏90-180d萌发率达到80%以上,苍耳的种子储藏180d萌发率达(64±2)%,水蓼的种子储藏30-240d萌发率均超过90%。(2)冷冻储藏能有效地解除合萌种子休眠,显著提高其种子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冷冻储藏90-180d合萌的种子萌发率均超过8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果皮是限制苍耳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去除果皮对合萌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建议:采用种子来进行消落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时,稗、苍耳和水蓼的最佳储藏方式是湿沙储藏,合萌的最佳储藏方式是冷冻储藏。结合三峡水库水位调度原则,在适宜的储藏方式下,本实验中储藏120-180d的种子能够应用于消落区实地播种中。  相似文献   
880.
Recently,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habitats for insect herbivores have been too narrowly defined, often on the basis of larval hostplants; in particular, non-consumable resources (called utilities; structural elements) have been ignored. Here, the importance of utility resources for roosting and mate location has been examined in the silver-studded blue butterfly Plebejus argus (L.) (Lycaenidae) on the Great Ormes Head, North Wales, UK. The methods included using dedicated surveys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pplied to behavioural observations in relation to vegetation structure on a transect through a key patch for this metapopulation model species. A substantial and significant bias in roosting (97%) and mating (75%) is found to occur outside hostplant areas on shrubs and rank bunched grasses and forbs. Population density is higher in shrubby areas and shrubs are increasingly occupied during the afternoons and night, during the late flight season and in cloudy, cool and windy wea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hrubs are a valuable habitat component for this butterfly, at least at this coastal location, and important for their conservation. As scrub growth is inimical to calcicolous grassland, population status will depend on a fine balance between shrub and hostplant cover dependent on grazing and browsing by the indigenous goat, sheep and rabbit populations as well as on controlled cutting and burning. Opportunities exist for increasing population size and distribution on the headland but this will need to be managed carefully. There are also implications for metapopulation dynamics studies; the status of shrubs neighbouring host plant areas switches from that of barriers to resources and refu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