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1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究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HPV感染患者(研究组),随机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0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HPV检测、阴道分泌物检查以及炎症反应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HPV感染情况[高危型HPV感染31例(44.3%),低危型HPV感染为39例(55.7%)]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危型HPV感染2例(2.8%),低危型HPV感染5例(7.1%)](t=38.314 0、33.345 0,均P0.05);研究组患者阴道微生态(乳杆菌为3 000±50、厌氧菌为1 050±100、需氧菌为800±65)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杆菌为5 114±222、厌氧菌为2 334±100、需氧菌为1 500±100)(t=15.395 1、14.521 1、16.126 0,均P0.05);研究组阴道炎症发病情况[阴道毛滴虫阴道炎29例(41.43%)、念珠菌阴道炎为22例(31.43%)、细菌性阴道炎19例(27.14%)]明显多于对照组[阴道毛滴虫阴道炎11例(15.71%)、念珠菌阴道炎9例(12.86%)、细菌性阴道炎8例(11.43%)](χ~2=11.340 0、7.002 0、5.552 0,均P0.05)。结论临床上HPV感染很常见,患者多伴发阴道炎症,HPV感染患者阴道正常菌群变少,阴道微生态环境紊乱。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宫颈癌的患者50例作为宫颈癌组,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糜烂的患者78例作为宫颈糜烂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Prdx4、Nek2、Fhit、BLCAP)mRNA表达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患者这两项指标水平高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Prdx4、Nek2 mRNA表达量高于宫颈糜烂组,Fhit、BLCAP mRNA表达量低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率呈正相关,与癌基因(Prdx4、Nek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抑癌基因(Fhit、BLCAP)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较高,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及癌细胞增殖旺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的局部解剖结构、周期性的内分泌变化、阴道局部免疫系统和阴道内微生物菌群共同组成的阴道环境和生态系统。多项研究证实阴道微生态失调通过局部炎症因子释放、黏膜免疫应答的改变和局部代谢变化,可引起早产的发生。阴道内小分子物质如糖类、短链脂肪酸和胺类通过代谢路径和代谢产物在阴道微生态失调与早产的发病机制起作用。近年来,阴道微生态的理念得到重视,治疗方法由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转向了综合治疗,目的是恢复正常阴道菌群和阴道上皮黏膜免疫系统。但阴道微生态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曾珠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7):2272-2282
乳酸菌是被公认为安全的食品级微生物,广泛地应用于食品生产、保存以及作为益生菌促进人类健康。鉴于发展有效的投递药物分子策略的需要,乳酸菌成为了极有吸引力的用于口服、鼻饲及阴道进行粘膜投递药物分子的活载体。用乳酸菌作为药物分子的投递载体,安全性好,且可直接合成并投递目标蛋白,显著降低药物生产成本。到目前为止,乳酸菌作为粘膜投递载体,已成功地向粘膜组织投递了一系列功能蛋白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文中综述了近20年的数据,重点聚焦乳酸菌作为药物分子投递载体的发展和应用,为今后乳酸菌作为活载体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小鼠阴道菌群紊乱模型,为调整阴道菌群紊乱的药物研发提供模型参考。方法采用雌激素化的C57BL/6小鼠经阴道以不同处理方式(链霉素50μg/只,加德纳菌50μL/只,链霉素50μg/只+抗链霉素加德纳菌50μL/只,每种处理方式各70只/组)诱导小鼠阴道菌群紊乱模型,采用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考察造模后第1、第2、第3、第5、第7、第9、第11天内加德纳菌在阴道内的定植情况,以及阴道细菌结构和细菌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显微镜观察阴道组织的病理改变,比较3种造模方法的差异。另采用阳性药物(定君生,成分为德氏乳杆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采用链霉素联合抗链霉素加德纳菌能诱导形成典型的阴道菌群紊乱模型,造模后可见加德纳菌在阴道内的定植增多,优势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且阴道细菌生物多样性增加,阴道组织可见明显的炎症浸润和上皮细胞坏死等病理改变。定君生能显著减少加德纳菌在阴道内的定植,减少阴道内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并能显著改善阴道组织病理变化。结论采用链霉素联合抗链霉素加德纳菌诱导的小鼠阴道菌群紊乱模型方法更佳,模型的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性与临床有一定相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器,含有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与细胞分化、信号转导、代谢稳态等过程密切联系。线粒体功能的紊乱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息息相关。线粒体在细胞命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使对线粒体这一特殊细胞器的探索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人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是一相对保守且仅16 kb的环状双链DNA分子,只含37个基因,但这些基因都是维持线粒体功能稳定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对线粒体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mtDNA突变,会导致活性氧自由基过量产生,从而引起细胞衰老,甚至引发诸多疾病,例如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等。但是,目前针对这些线粒体基因疾病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关键细胞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突破线粒体的复杂屏障。本文将重点介绍并讨论近几年靶向mtDNA的研究进展,主要从药物修饰、材料递送、基因编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推动线粒体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7.
Liposome, a kind of nanoscale vesicle, is applied in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 extensively because of its low toxicity, biodegrad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However, defects of liposome drugs, such as low rates of drug release, insufficiency in active targeting and inefficient bioavailability still remain to be solved. Therefore, stimuli-responsive liposomes are brought to DD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assure specific release in targeted sites and alleviate side-effects as much as possible. Stimuli-responsive liposomes could maintain stability in circulation, tissues and cell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Once delivered, they could be activated by relevant internal or external stimuli to release cargos accurately in target area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design, functional principles and recent advances on application of pH-sensitive liposomes and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s respectively, which are two typical stimuli-responsive liposomes. Common targeting modifications of liposomes are discussed as well. We also summarize recent challenges of stimuli-responsive liposomes and 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38.
39.
40.
The higher risk of respiratory problem in infants delivered by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vaginally born infants may be favoured by lower level of nitric oxide (NO) and carbon monoxide (CO) and higher oxidative stress in infants born by caesarean section. We studied healthy term infants born by vaginal delivery or by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 Nitric oxide, CO, guanosine 3–5 cyclic monophosphate, total hydroperoxide and 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 (AOPP) were measured at birth and 48–72 h of life. Nitric oxide, CO and cGMP were lower at birth and at 48–72 h of life in infants born by elective caesarean delivery. Total hydroperoxide and AOPP levels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 and increased from birth to 48–72 h of life. In conclusion, nitric oxide and CO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term infants vaginally born than in infants born by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 and decreased from birth to 48–72 h of life. The mode of delivery did not affect the oxidative stress which increases from birth to 48–72 h of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