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21.
甘草的辐射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22.
紫外长期胁迫对高世代麦长管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霞  赵贝  李媛  胡祖庆  赵惠燕 《生态学报》2018,38(17):6228-6234
为了评估紫外连续处理对第20代以后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种群动态的影响,采用特定年龄生命表方法,设置不同强度(0,0.50,0.70 m W/cm2) UV-B连续多代处理麦长管蚜成虫,统计经紫外处理后的麦长管蚜第22代,第27代,第32代,第37代麦长管蚜生命表种群参数的变化并总结了1—37代麦长管蚜内禀增长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处理组供试麦长管蚜平均世代周期(T)呈先显著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低强度处理组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均呈先升高后下降又升高的趋势,高强度处理组供试麦长管蚜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呈先下降后显著升高的的趋势,且均在G37达到最大值。(3) 1—37代处理组麦长管蚜rm呈现先显著增高后下降又升高又下降又显著升高的变化规律,且均在G37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麦长管蚜经过多代的UV-B胁迫后,对其生命表参数的影响依然显著,在G37麦长管蚜对紫外的适应能力最强。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解析了第22代以后紫外胁迫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从而为全面深入的阐述紫外胁迫对麦长管蚜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掌握不同紫外胁迫下的剂量效应关系及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3.
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姚远  陈曦  钱静 《生态学报》2018,38(3):1134-1147
近50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了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剧烈变化。当前,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开展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与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厘清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研究进展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空间热环境定量评价研究以及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城市空间热环境和城市热岛等相关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方式进行简要叙述的基础上,着重从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力和驱动机制、城市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城市地表热岛与城市大气热岛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城市绿地和水体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城市地表热岛的尺度转换等6个主要方面对当前国内外已开展的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当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地表热环境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异氟烷预处理对电磁脉冲辐射所致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2),分别为:假辐照组(CON组)、电磁辐照组(EMP组)、异氟烷预处理组(IP组)和异氟烷预处理+电磁辐照组(IP+EMP组)。EMP组场强为400 KV/m,脉冲为200次,连续辐照3天;IP组吸入2.0%异氟醚2h;IP+EMP组吸入2.0%异氟醚2 h,24 h后制备EMP损伤模型。于辐照后24 h处死大鼠,每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IL-6和TNF-α的表达变化;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细胞水平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EMP组、IP组、IP+EMP组的IL-6和TNF-α的表达增高,尼氏小体减少,BDNF蛋白及细胞水平的表达均下调(P0.05);与EMP组比较,IP组和IP+EMP组IL-6和TNF-α的表达降低,尼氏小体增多,BDNF蛋白及细胞水平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异氟烷预处理可减轻电磁脉冲辐射所致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大鼠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辐射剂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随机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9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CT扫描与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记录和比较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所有病例包膜均完整,边缘清楚,肿瘤内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肿瘤实质区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常规CT与能谱CT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89±0.45分和4.54±0.34分;常规CT与能谱CT图像的胃肿瘤CT值分别为31.94±6.39HU和35.29±5.19HU,对比都有显著差异(P0.05)。能谱CT图像的膀胱和皮下脂肪图像噪声值都显著低于常规CT图像,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扫描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12.39±3.48mGy和624.10±39.19mGy.cm,都显著低于常规CT扫描的14.09±4.13mGy和653.92±56.29mGy.cm(P0.05)。结论:能谱CT优化胃肿瘤扫描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CT值与主观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6.
孙娟  陈瑗  周玫 《生物物理学报》1997,13(4):653-659
诱导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是电离辐射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机制之一。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CuZnSOD是细胞内清除O2·的主要抗氧化酶。本研究将MnSOD和CuZnSODcDNA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导入CHO细胞,以稳定表达这两种酶的CHO细胞系为细胞模型,通过分析细胞形态学、线粒体功能和受照射细胞D0值变化比较研究了MnSOD和CuZnSOD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SOD表达的增强能明显降低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同时维持线粒体的正常代谢功能,而CuZnSOD则不能。由此提示MnSOD和CuZnSOD对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存在着不同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27.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599-599
生物光子辐射是一个普遍的生命现象,存在于各种动物、植物、藻类及微生物系统之中。生物光子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量子光学、统计物理学及光电探测理论等。本书系统阐述了生物光子辐射的相干性理论、量子理论、半经典理论及生物光子统计理论,并全面介绍了生物光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检验、水质分析与环境监测、医疗科技、药物性能及效力的研究和农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等的数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28.
UV-B辐射对仙客来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UV-B辐射(10μW/cm2和20μW/cm2)对仙客来(Cyclamen persicum Mill)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辐射的增加对仙客来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具有影响;(2)叶片质膜透性随UV-B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UV-B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3)叶片类黄酮含量随UV-B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40d时达到最大值;(4)增强UV-B辐射下,仙客来花瓣中的花青素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9.
离子注入对微生物细胞的刻蚀与对DNA的损伤及修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耐辐射异常球菌为试材,以E. coli 为对照,用显微扫描电镜和3H-TdR标记,研究了离子注入对微生物细胞的刻蚀与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结果表明,注入离子对细胞存在着刻蚀损伤;中性蔗糖梯度密度离心沉降分析证明, 大剂量下离子注入可直接导致DNA损伤,并观察到在对应的存活率峰值注入剂量下,D. radiodurans修复损伤DNA的能力比E. coli 强,还证明了细胞经不同时间温育后,损伤的DNA分子得到了部分修复。 Abstract: The direct action of N+implantationin on D. radioduransand E. coliwas investigated by SEM, and their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3H-TdR, which were implanted by 20keV N+after incubation 18hours, then the DNA of lysed cells was subjected to the neutral sucrose gradient(5%~20%) ultra-centrifugation sediment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mplantation exerted direct action on two kinds of microorganisms; the momentum transfer and energy deposition of implantation ions produced the direct etching damage on cells, and repair DNA efficiency of D.radiodura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 coli. Meanwhile, the damaged DNA incomplete repairing was observed. When incubation was continued up to 6 hours, the rejoined DNA molecules broke again. The repair of damaged DNA could be inhibited by 200μg/ml chloramphenicol. This suggested that DNA damage was serious by ion implantation and damaged DNA repair of cells need continuously synthesizing repair enzyme.  相似文献   
130.
水稻对UV-B辐射增强的抗性遗传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本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B(UVB,280~330nm)能严重影响水稻秧苗生长发育,从而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干枯,叶绿素含量降低,单株干物质减少甚至死亡。不同水稻基因型对紫外线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3个供试品种(HR、M63、Hr)中,HR最抗UVB危害。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抗UVB的性状为数量遗传性状且受多对隐性基因控制,生化分析表明水稻秧苗经UVB处理后,在0~3d内,随着时间推移,秧苗保护酶活性明显增强,之后,保护酶活性逐惭下降,MDA含量相应增加。抗UVB品种HR比感UVB品种Hr保护酶活性一直较高,膜质过氧化程度较低,反映了保护酶对抵抗UVB危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