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9篇
  12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结构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对山松牌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结果 :山松牌大豆低聚糖能增殖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 ;在较高剂量时 ,能使体内的肠球菌和肠杆菌增殖。采用B/E值 (即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比值 )作为指标进行分析发现 ,该制品在低剂量时能更好地优化肠道菌群结构。结论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52.
Summary The growth of Candida maltosa on hydrocarbons (dodecane and hexadecane) was influenced by adding various natural and synthetic surfactants. Microbial adhesion to the hydrocarbon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urface cell hydrophobicity of the yeast, which in the presence of a synthetic surfactant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hydrocarbon biodegradation. Non-ionic surfactants caused the highest degree of hydrocarbon biodegradation corresponding the lowest hydrophobicity. A differe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with natural surfactants, of which saponi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for hydrocarbon biodegradation, thoug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is surfactant had no influence on surface cell hydrophobicity.  相似文献   
53.
倒伏性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发掘与大豆倒伏相关的基因对于培育抗倒伏优良高产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利用不同群体所构建的遗传图谱已经定位了大量与大豆倒伏性相关的QTLs。本研究在对已报道的QTLs进行物理整合的基础上,选择元分析方法将这些倒伏性相关的QTLs进一步整合,鉴定出位于C2(6号染色体)、F(13号染色体)、L(19号染色体)这3个连锁群上重复次数较多的QTL区间6个。选用基于统计学原理的Overview方法进行优化,获得了这些QTL在各个连锁群上的有效遗传位置,这些QTL的置信区间长度最小可缩至0.2 cM。通过在这些区间内进一步筛选,获得一个稳定性较好的标记Satt277。本研究可为大豆抗倒伏基因发掘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用苗期症状观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查了大豆种子内的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传毒率及带毒率,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带毒大豆种子产生的病苗,其症状主要有花叶、卷叶、叶脉束状、叶脉坏死、凸斑和单叶扭曲等类型。苗期症状观察得到的种子传毒率,与用ELISA法检查去种皮大豆种子的带毒率高度吻合,相关系数r=0.92(n=31),说明此两种方法检查种子传(带)毒率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 本文提出了种子“群体病毒浓度”的概念。“群体病毒浓度”=群体内病毒总量/群体内种子总数。38个处理组合和3,591粒种子逐粒用ELISA法检查表明,“群体病毒浓度”与该群体的种子传毒率呈正相关,r=0.93(n=38)。将种子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用ELISA法检查的结果也证明,“群体病毒浓度”与种子传毒率呈直线相关。因此认为可以用ELISA法对种子群体直接进行测定来估计种子的传毒率。  相似文献   
55.
对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作物产量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减小了土壤容重及穿透阻力,增加了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深松土壤水分人渗可达80cm,大豆根系深度增加3.6~4.0cm,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7.7~34.5%和16.1%,在干旱年份玉米增产7.9%.  相似文献   
56.
5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58.
Distribution of rDNA loci in the genus Glycine Will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rDNA loci in the genus Glycine Willd. by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using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as a probe. The hybridized rDNA probe produced two distinct yellow signals on reddish chromosomes representing two NORs in 16 diploid (2n=40) species. Aneudiploid (2n=38) and aneutetraploid (2n=78) Glycine tomentella Hayata also exhibited two rDNA sites. However, the probe hybridized with four chromosomes as evidenced by four signals in two diploid species (Glycine curvata Tind. and Glycine cyrtoloba Tind.) and tetraploid (2n=80) G. tabacina (Labill.) Benth. and G. tomentella. Synthesized amphiploids (2n=80) of Glycine canescens F. J. Herm. (2n=40) and the 40-chromosome G. tomentella also showed four signal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DNA gene in the 16 Glycine species studied is highly conserved and that silence of the rDNA locus may be attributed to amphiplasty during diploidization and speciation. Received: 10 October 2000 / Accepted: 6 December 2000  相似文献   
59.
通过我国东北及黄淮海地区主要大豆种植区11种土壤对4株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mus)M-14,厚垣孢子轮枝菌(Verticilliumchlamydosporium)JN-11SH-26和BQL-1孢子的抑制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土壤抑菌作用普遍存在,但依土壤条件、菌种类型而异,其中以安徽宿县、济南农科院、北京、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的土壤抑菌作用最强,洗涤悬液中孢子萌发率多小于30%,济南敬家、河南开封、黑龙江八五三农场等地土壤抑菌现象不明显,孢子萌发率一般在40~80%。同一土壤对4个菌株的影响是一致的。将菌种液体发酵培养,其滤液孢子萌发率一般可提高至50%以上。加入复合添加剂制得菌剂后,孢子萌发率进一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对其抑菌作用的强弱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越多,抑菌作用表现得也越明显。机理探讨表明土壤中存在着一些水溶性及挥发性的抑制因子,其中水溶性成分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