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6篇
  94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Summary Relative efficiency of Hup+ and Hup R. japonicum strains with Pusa 16 cultivar of soybean was studied. Inoculation with the Hup+ strain (A 1014) reduced the protein content in grain as compared to uninoculated control.  相似文献   
22.
23.
Summary Nitrogen fixa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 major parameter of productivity in soybean (Glycine max). The aim of the investigations reported here was to analyse the genetic behaviour of this trait in view of its possible use as an indirect criterion of selection for productivity. Divergent selection for nitrogen fixation rate was carried out on F2 populations obtained from crosses between high-yielding cultivars that are well adapted to French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genetic component of nitrogen fixation and yield was isol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1) the nitrogen fixation potentials of the genotype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nd (2) the field yields under favourable conditions. Divergent selection resulted in two groups of genotypes whose nitrogen fixation abiliti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F6 filial progeny obtained by single seed descent from the two groups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bilities for nitrogen fixation and for field productivity. The gain achieved for the nitrogen fixation activity with respect to the mean value of the parents ranged from 20% to 33% for the positive selection, depending on the crosses. The occurrence of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level of nitrogen fixation activity in F2 plants and N2 fixation or yield in the F6 generation corroborates the relatively high heritability of this trait and suggests its possible use as an indirect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yield.  相似文献   
24.
大豆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土壤水分胁迫使两个供试大豆品种(系)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鲁豆四号”降低的幅度大于小粒大豆品系“7605”。在相同的叶水势下,“7605”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鲁豆四号”,但“7605”气孔随水势下降而关闭的速率大于“鲁豆四号”。水分胁迫使叶片温度升高,“7605”比“鲁豆四号”升温较快,但在同一水分处理中,“鲁豆四号”的叶温高于“7605”。水分胁迫降低了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且“鲁豆四号”降低的速率大于“7605”。结果表明,“7605”对水分胁迫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5.
【目的】大豆过氧化物酶(SBP)作用底物广泛、比活高、热稳定性好,使其在免疫检测、工业污染废水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现有的生产方法主要是从大豆壳中提取,这种方法产量低,成本高,远不能满足于工业应用要求,本研究希望实现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有功能活性的大豆过氧化物酶。【方法】将大豆过氧化物酶基因以及C末端截短20个氨基酸的基因克隆pPIC-9K载体中,并在毕赤酵母X-33中诱导表达。同时还将糖基化位点的天冬酰胺突变成为谷氨酰胺,研究糖基化位点对表达的影响。【结果】全长SBP在毕赤酵母中表达是无活性的,只有截短的SBP△20在试管发酵的表达活力达23.5 U/mL,经过糖基化位点的突变表明130、144、185、197对酶活非常重要,不能突变;211和216位点去糖基化突变对酶活有所提高。【结论】经过发酵条件的优化,在5 L的发酵罐中发酵液上清最高酶活力达510 U/mL,是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6.
不同大豆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选用10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进行抗旱性研究.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分别测定并分析了开花结荚期与品种抗旱性有关的多项生理生态指标.把大豆各性状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各单项抗旱能力大小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将各单项抗旱系数综合成几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求出综合指标的隶属值,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的抗旱性.通过该方法评选出两个高抗旱大豆品种晋大74号和晋大53号,评定结果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7.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对大豆根瘤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直接ELISA法检测大豆根瘤菌USDA 110和RTt 50的纯培养菌体和根瘤。确定了该试验的最佳工作条件:酶标结合物HRP—Ab 110和HRP—Ab50的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3200和1:800,抗体Ab 110和Ab 50的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3200和1:800,抗原USDA 110和RTt 50的最适工作浓度均为6×10~7细胞/ml。该法能够特异地检测和区别慢生型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在这两种类型的大豆根瘤菌中,同种内的少数菌株存在交叉反应,通过吸收可以消除,从而使ELISA的检测达到菌株  相似文献   
28.
对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作物产量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减小了土壤容重及穿透阻力,增加了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深松土壤水分人渗可达80cm,大豆根系深度增加3.6~4.0cm,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7.7~34.5%和16.1%,在干旱年份玉米增产7.9%.  相似文献   
29.
大豆饱和脂肪酸组分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遗传改良豆油中脂肪酸含量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并有3个油分改良的大豆品种已经商品化,其油分中亚麻酸的含量已经从原来的8%降到了1%,油酸含量也已从25%增加到80%,棕榈酸从11%降到小于4%。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都是遗传改良大豆油的手段。阐述了遗传改良、基因型和表现型的选择等多方法对脂肪酸的影响,总结了大豆饱和脂肪酸组翻改良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30.
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赵天宏  史奕  黄国宏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229-2232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模拟大气CO2和O3浓度倍增及其交互作用(开顶箱法)对大豆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促进了大豆叶绿体的发育,内含淀粉粒积累明显增多、体积增大;叶绿体被膜保持完好;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而O3浓度倍增抑制了叶绿体内淀粉粒的累积,并导致叶绿体被膜破碎,片层解体,严重地破坏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CO2和O3浓度倍增的交互作用对叶绿体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二者浓度呈梯度增加对叶绿体的损害作用要大于二者浓度持续倍增对叶绿体的影响,进一步表明CO2正效应对O3负效应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