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4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85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6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运用空间热点分析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四象限模型对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呈现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尺度效应。(2)示范区人类活动强度与ESV耦合程度基本协调一致,生态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人类活动强度与ESV耦合程度因研究尺度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3)各探测因子的解释力在县域和乡镇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在县域尺度上解释力大于乡镇尺度。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双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ESV空间分异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2.
华南稻田农田害鼠复合防治指标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淼  冯志勇 《生态学报》2003,23(1):211-217
依据对华南地区稻田3种主要害鼠黄毛鼠、板齿鼠和小家鼠的田间捕获率调查,以及对害鼠造成的相应水稻产量损失率(y)研究,建立了水稻产量损失率与鼠密度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板齿鼠作为本项研究的标准鼠种,利用3种农田鼠害的捕获率在回归方程中对应的系数,计算出农田害鼠的标准当量损害指标。结果显示,每个标准鼠单位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相当于4.084个黄毛鼠当量单位,或31.593个小家鼠当量单位。进一步,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建立了标准当量(x)与(y)的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文中配合EIL计算公式,求出了在不同水稻产量和不同灭鼠效果等条件下的华南农田害鼠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63.
夏季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及其水平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设计了两条纤毛虫采样断面(X断面、Y断面),共13个站位,涵盖了珠江冲淡水区、粤东上升流区和陆坡开阔海区,旨在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共检出4纲8目22属38种纤毛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属是砂壳目拟铃虫属(9种),其次是急游目急游属(5种)。本航次中纤毛虫主要是砂壳目纤毛虫(27种),共鉴定出砂壳虫15属27种。纤毛虫优势种为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18.1%),其次是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9.7%),盾形拟铃虫Tintinnopsis urula(5.8%)。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少,纤毛虫种类数与温度(R2=0.53,P0.05)和盐度(R2=0.43,P0.05)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纤毛虫种类数逐渐降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盐度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近岸上升流高盐区存在着纤毛虫丰度较为丰富的情况。叶绿素a浓度与纤毛虫种类数(R2=0.36,P0.05)和纤毛虫丰度(R2=0.36,P0.05)呈正相关,近岸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纤毛虫种类丰富,丰度大,叶绿素a沿纵断面降低,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也降低。  相似文献   
64.
2007年10月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翠霞  张武昌  肖天 《生态学报》2010,30(4):867-877
报道2007年10月南海北部海域(21°25.47′N 17°24.95′N,109°28.86′E 113°13.01′E)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及砂壳纤毛虫的种丰富度。包括了13个断面的82个站位,Rosette采水器采水,水深低于15 m的站位采0,5 m和10 m;小于30 m站位,采0,10 m和底层;大于30 m的站位,采0,10,30 m和底层。纤毛虫丰度为0 5757 ind./L,平均(848±776)ind./L。无壳纤毛虫占绝对优势,其丰度占纤毛虫总丰度的比例平均为(91.9±9)%;纤毛虫生物量为0 12.09μg C/L,平均是(1.2±1.54)μg C/L,无壳纤毛虫的生物量平均为(0.94±1.27)μg C/L,占纤毛虫总生物量的78.6%。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6个属,49种,拟铃虫最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纤毛虫水体(40 m到表层)丰度为6.4×1069.1×107ind./m2,平均是(3.6×106±1.4×106)ind./m2;水体生物量3.6 195.8 mg C/m2,平均(48.1±33.7)mg C/m2。纤毛虫多分布于近岸浅水区(高温低盐,高Chl a),最大丰度要高于我国其他海区,不是Chl a最高的地方纤毛虫的丰度也最大,纤毛虫丰度最大时Chl a偏低。  相似文献   
65.
南疆连作棉田几种有益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研究农一师二团和三团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中好气性自生固氮菌、钾细菌、纤维素分解细菌、无机磷细菌、有机磷细菌等有益土壤细菌的总数分布, 以探讨棉花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土壤微生物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5种细菌菌数均在花铃期达到最高, 苗期最低, 受耕作制度影响, 播前期菌数较高。5种细菌菌数随棉花连作年限的增加没有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受棉花连作影响较小。好气性自生固氮菌菌数在二团各生育期均比三团高, 其他4种细菌在不同生育期变化各不相同。土壤有益细菌与土壤多种离子养分呈负相关, 自生固氮菌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6.
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高强伟  代斌  罗承德  刘丽  马丹  张翠翠 《生态学报》2016,36(8):2255-2263
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综合属性,对土壤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植被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以蜀南竹海核心区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1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按公里网格布点,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旨在为研究区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除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外,研究区土壤粘粒、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等5个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明显,其半变异函数用指数、高斯和球状模型拟合,变程范围在1252.3—11887.1 m,块金值和基台值比值范围为0.03%—52.07%,表明各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持水特性有较大的块金值,说明存在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普通克里格插值及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图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斑块性,在不同土层深度的空间分布有一致性。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减少人为干扰,优化林分结构,维护与提高毛竹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67.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对营养盐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彭欣  宁修仁  孙军  乐凤凤 《生态学报》2006,26(12):3959-3968
2004年夏季作者在南海北部海域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动力学,结合物理-化学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水平对流和中尺度涡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及浮游植物生长和现存生物量对其的响应。受西南季风和东向沿岸流作用所形成的Ekman输送的影响,南海北部海岸带表层海水作离岸运动,使深层富含营养盐的冷水爬坡涌升到表层来补充,激发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区反气旋涡使海水辐聚下沉,造成水体具高温、低盐、高溶解氧浓度、低营养盐浓度和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时通过现场营养盐加富试验,发现该海域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是多种营养元素共同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添加单一的营养盐并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中,营养盐添加不仅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长,而且也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和群落结构。例如,在站S1008,培养前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m-3,加富培养60 h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中有显著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1.07 mg.m-3和1.19 mg.m-3;培养前粒度分级叶绿素a主要以Pico级份占优势,而加富试验结束后,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以Nano级份占优势,其它试验组仍以Pico级份占优势;同时,在培养后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从甲藻向硅藻演替。  相似文献   
68.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陶振铖  孙军  孙松 《生态学报》2007,27(10):4342-4348
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03~2343(平均633)ind/m3,肠道色素为0.15~2.71(平均1.31)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1(A4)~0.019(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13~58.48(平均28.3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902~62369(平均18679)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5%~6.39%(平均3.04%)。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418~6250(平均1691)ind/m3,肠道色素为0.18~3.44(平均1.19)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2(A4)~0.016(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67~70.04(平均24.34)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540~158561(平均44227)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44%~15.70%(平均6.5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1.02%~20.10%(平均9.63%)。夏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11~1298(平均621)ind/m3,肠道色素分别为0.22~1.58(平均1.03)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7min-1,个体摄食率为5.52~39.92(平均25.95)ng/(ind.d),群落摄食率为4411~26667(平均12878)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3%~6.52%(平均2.52%)。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756~8804(平均2990)ind/m3,肠道色素含量为0.09~2.92(平均0.87)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20min-1,个体摄食率为2.73~87.77(平均26.2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9309~139817(平均47191)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0.86%~37.79%(平均10.9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09%~39.95%(平均13.51%)。数据表明,2月份和8月份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桡足类摄食不是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9.
Different pathways of propagation and dispersal of non‐native species into new environments may have contrasting demographic and genetic impacts on established populations. Repeated introductions of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to Chile in South America, initially through stocking and later through aquaculture escapes, provide a unique setting to contrast these two pathways. Using a panel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e found contrasting genetic metrics and patterns among naturalized trout in Lake Llanquihue, Chile's largest producer of salmonid smolts for nearly 50 years, and Lake Todos Los Santos (TLS), a reference lake where aquaculture has been prohibited by law. Trout from Lake Llanquihue showed higher genetic diversity, weaker genetic structure, and larger estimates for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breeders (Nb) than trout from Lake TLS. Trout from Lake TLS were divergent from Lake Llanquihue and showed marked genetic structure and a significant isolation‐by‐distance pattern consistent with secondary contact between documented and undocumented stocking events in opposite shores of the lake.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differences in propagule pressure, origin of donor populations, lake geomorphology, habitat quality or quantity, and life history, may help explain contrasting genetic metrics and patterns for trout between lakes. We contend that high propagule pressure from aquaculture may not only increase genetic diversity and Nb via demographic effects and admixture, but also may impact the evolution of genetic structure and increase gene flow, consistent with findings from artificially propagated salmonid populations in their native and naturalized ranges.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