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贵州7个南蝠(Ia io)自然种群4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1256~1340 bp.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延伸的终止结合序列区(包括ETAS1和ETAS2元件)、中央保守区(包括F、E、D、C、B元件)和保守序列区(包括CSB1、CSB2和CSB3元件);同时,在延伸的终止结合序列区还发现了若干能形成发夹结构的主体序列TACAT—ATGTA.在7个自然种群42个个体中共定义了16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贵州南蝠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45)和中等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12).基因流、AMOVA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贵州这7个南蝠自然群体间没有发生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2.
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水城拟小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应洲  李松  谷晓明 《动物学报》2006,52(3):522-527
在比较和研究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已知二物种后,确定贵州省水城县石龙乡产拟小鲵为一新种,即水城拟小鲵(PseudohynobiusshuichengensisTian,LietGusp.nov)。新种与黄斑拟小鲵(P.flavomaculatus)的犁骨齿列形状相似;但新种体尾及四肢背面紫褐色,无黄色斑块;四肢长,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掌、部前半重叠;而黄斑拟小鲵体尾及四肢背面紫褐色,有土黄色斑块;四肢甚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仅相遇或略重叠。秦巴拟小鲵(P.tsinpaensis)背面棕褐色,体尾及四肢背面有不规则云状斑;四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末端仅相遇。本文统计并记述了新种的外形、头骨特征、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3.
丁伟 《动物学研究》2006,27(5):558-560
非人灵长类利用洞穴是非常稀少的现象。2003年11—12月和2004年初在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观察到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oisi)有利用洞穴的现象。白天有二群(分别为10和14只)在栖息地附近活动,黄昏前回到悬崖边几个喀斯特地形山洞中的一个洞。躲避风雨等不良的气候条件、获得矿物质、安全等因素可能是黑叶猴利用洞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4.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鱼类化石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关岭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中发现的鱼类5目5科5属5种和1未定种,其中1新属5新种,它们是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 Liu,Yin et Wang S Y gen.etsp.nov.,Birgeria guizhouensisLiu,Yin et Luo sp.nov.,Birgeriasp.,Pholidopleurus xiao waensis Liuet Yin sp.nov.,Peltopleurus brachycephalus Liu et Yin sp.nov.,Guizhoueugnathus largusLiu,Yinet Luo sp.nov.。关岭法郎组瓦窑段鱼类组合与邻区兴义晚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卡尼早期)鱼类组合明显不同,瓦窑段的层位在竹杆坡段之上,其时代可能为卡尼中期。  相似文献   
125.
贵州省茶园蜘蛛区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轩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9,29(5):2356-2367
经10多年考查和鉴定,记述了贵州省茶区蜘蛛26科204种,其中优势类群园蛛科50种、跳蛛科25种、肖蛸科20种、蟹蛛科14种、平腹蛛科13种,占总种数60%.全省性种类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三突花蛛、鞍形花蟹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悦目金蛛、棒络新妇蛛、八斑鞘腹蛛、星豹蛛、棕管巢蛛、斜纹猫蛛、机敏漏斗蛛、浙江豹蛛、兰翠蛛、黑色蝇虎、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等64种,占总种数31%.在我国动物区划中,贵州大部属于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西部少数地区属于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结合茶树适生格局,把茶园蜘蛛区系划分为:黔中山地丘陵区(Ⅰ)、黔东低山丘陵盆地区(Ⅱ)、黔南低山河谷区(Ⅲ)、黔北中山峡谷区(Ⅳ)、黔西高原中山区(Ⅴ).Ⅰ区发现蜘蛛21科137种,占全省总种数67%;常见的优势种有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灌木新园蛛、青新园蛛和悦目金蛛等37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7%;特有种为山地艾蛛、畸形艾蛛、对称曲腹蛛、西山新园蛛、小青新园蛛、四点亮腹蛛、桐庐指蛛、锯胸微蛛、黑底狼蛛、中华刺足蛛、裂额银斑蛛、贵州花蟹蛛和三斑花蟹蛛等13种.Ⅱ区发现蜘蛛26科185种,占全省总种数91%;优势种有角类肥蛛、棕管巢蛛、毁坏管巢蛛、斜纹猫蛛和三突花蛛等31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17%;特有种有中华蟱蛛、棒络新妇蛛、四斑粗螯蛛、风雅丽蛛和江安七纺蛛等58种.Ⅲ区发现蜘蛛15科92种,占总种数45%;优势种为角类肥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驼背额角蛛和八斑鞘腹蛛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0%.特有种为圆腹艾蛛、椭圆新园蛛、横带隆背蛛和凤振粗螯蛛等4种.Ⅳ区发现蜘蛛15科76种,占全省总种数37%;优势种为角类肥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和黑色蝇虎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4%.Ⅴ区发现蜘蛛14科64种,占总种数31%;优势种为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黄斑菲蛛等15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3%;Ⅳ和Ⅴ区无特有种类.Ⅲ区雨、热和光照条件较优越,但其为新辟茶区,蜘蛛种数少于Ⅰ和Ⅱ区.从西北部高寒山区向东部低丘,海拔明显降低,气候从北亚热带过渡到中亚热带,雨量、光照和积温加大,茶树等农林作物增多,茶园蜘蛛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126.
贵州兰科植物的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鲁明  余登利 《广西植物》2009,29(4):430-432
报道了贵州兰科的3个新记录属:羽唇兰属、坛花兰属、异型兰属;以及9个新记录种:羽唇兰、坛花兰、异型兰、等萼卷瓣兰、广西舌喙兰、广西鸢尾兰、勐海隔距兰、长足石仙桃、长距虾脊兰。凭证标本保存在茂兰保护区标本室(HML)。  相似文献   
127.
封闭群实验用贵州小型猪Sus scrofa domestica var. mino guizhounensis Yu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实验用小型猪种群之一(甘世祥, 1994).开展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控制与监测,对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孙靖,2005).本研究探索了环境消毒、体内外驱虫、疫苗接种等措施对贵州小型猪病原生物的携带和免疫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8.
贵州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描记采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尧兰村地下河中的金线鲃属一新种,命名为尧兰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yaolanensis Zhou, Li et Hou, sp. nov.新种的胸鳍、腹鳍和臀鳍等性状以及体形大致与东兰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donglanensis和高肩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ltishoulderus相似.但是,新种的侧线鳞与二者都具有一定差距,新种的侧线鳞为52(20-21)/(10-11)54;东兰金线鲃为44(14-17)/(9-11)52;高肩金线鲃为54(14-17)/(9-11)58.  相似文献   
129.
兜叶藓属Horikawaea是典型的东南亚特有属,该属共有3个种,目前这3个种在中国均有发现。从分布范围来看,该属分布的北缘是西藏的墨脱县,南缘是菲律宾群岛一带。兜叶藓Horikawaea nitida在贵州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的发现也是该种在贵州分布的首次记录。根据采自贵州该属植物的标本,描述并讨论了该属的地理分布与属内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0.
产于贵州江口新元古界陡山沱组上部黑色碳质泥岩和硅质泥岩中的宏体生物群,多数为发育固着器的固着底栖生物。宏体藻类固着器的形态和保存方式可提供生物群生活环境和埋藏环境的信息。黔东北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群生活于相对平静、较为清澈的水体之中,固着基底为富含水份的粥性基底。可能与洋流有关的水流事件将宏体藻类折断或“连根”拔起;水流事件之后,沉积物将宏体藻类的遗体掩埋于还原性较强的环境之中,新生的和水流事件未致死亡的宏体生物在新的沉积物表面上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